苗文玉
(山東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1]13-14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不僅進一步從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的高度對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加以系統論述,還明確指出我們黨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注重“不斷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2]。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積極開啟和豐富發展,不僅表明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也是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認識的升華,“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貢獻世界”[3]。這說明,我們在把握人類文明新形態“來自何方”的基礎上需要關注“走向何處”。因而從生成邏輯、運行邏輯和價值邏輯三重向度出發回答好人類文明新形態“為什么”“是什么”“怎么樣”的整體性邏輯就顯得必要。
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社會主義文明協調發展的重大成果,是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和當代延展,不僅成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重要遵循,而且開創了人類文明發展新路向,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與發展現代文明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為此,學術界圍繞人類文明新形態從理論、歷史、實踐、價值等維度出發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取得豐碩的成果。這為我們深入分析和探討人類文明新形態這一重大命題奠定了堅實基礎。
習近平提出“人類文明新形態”以來,這一重大命題成為國內學術界研究的重點和熱點,具有影響力和深刻洞見的相關成果也越來越多。總的看來,學術界對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直接性或者聚焦性研究,主要圍繞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成邏輯、科學內涵與價值意義等問題而展開。學者們認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成邏輯在理論上主要是中華文明的轉化邏輯、資本主義批判邏輯、社會主義創新邏輯構成的有機統一體[4],在實踐邏輯展開上堅持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相統一、在規律把握上遵循人類文明發展規律、在價值目標上堅持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來推動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進一步發展[5]。另一方面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間接性或者相關性研究。不少學者認識到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特殊性和復雜性,試圖從多角度、多視域出發展開相關性研究,進一步開拓和延展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成邏輯。學者們從生態文明建設[6]、中國式現代化道路[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8]和中國敘事[9]等角度討論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產生緣由,豐富了其生成邏輯。
國內學術界對人類文明新形態進行了較為全面而深入的學理分析,但也存在進一步擴展和深度耕犁的空間,特別是對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整體性邏輯研究還有待深入和加強。第一,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分散性研究較多而系統性和整體性研究較少。由于人類文明新形態既具有人類文明發展的普遍性,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復雜性,不僅要求深刻剖析各構成要素和組成部分的內在機理,還強調從整體上厘清其邏輯理路,從而呈現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總體樣貌、展現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整體性邏輯。第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理論、歷史以及實踐等邏輯研究較多而綜合性邏輯研究較少。既有的研究成果著重從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理論基礎、歷史演進以及實踐奠基等維度進行深入探討,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成不是由某一邏輯單向決定的,而是多重邏輯共同交織的結果,這就需要我們從理論、歷史、現實和實踐的有機統一維度解釋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多重生成邏輯。基于這樣的問題意識,本文從生發邏輯、運行邏輯和價值邏輯維度深刻領會和把握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整體性邏輯,進而推動相關研究的深入開展。
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中國出場絕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生發邏輯,在本質上它是理論性、實踐性、歷史性和現實性的“四性統合”,即理論邏輯、實踐邏輯、歷史邏輯和現實邏輯的有機統一。我們認識和領會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核心要義,需要立足唯物史觀的原則闡釋其“從何而來”的邏輯理路。
文明問題歷來受到思想家們的高度關注。馬克思、恩格斯同樣十分重視人類文明發展問題,他們對資本主義文明的解釋和對共產主義的展望不僅為當時無產階級運動貢獻了思想偉力,也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出場提供了理論資源。由于現代文明“是由資本為其奠定基礎、并為其制訂方向的”[10],因此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資本主義文明的進步意義,強調“資本的文明面之一”是有利于生產力的提高和生產關系的發展。但馬克思、恩格斯又深刻批判了資本主義文明的虛偽性和消極后果。資本主義文明在資本的驅使下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淪為赤裸裸的利害關系和金錢關系,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進行沉重的剝削和壓迫,并且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無情的擴張與剝削,從而造成了東方從屬于西方、未開化國家從屬于資本主義文明國家的悲慘局面。馬克思、恩格斯基于剩余價值學說和唯物史觀兩大發現,指出了資本主義必然為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文明必然為更高級文明形態即共產主義這一人類文明發展方向所取代的必然性。這無疑為社會主義國家揚棄資本主義文明而創造新型文明形態,尤其是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在中國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提供了理論指導。
人類文明演進的基本理路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兩對社會基本矛盾相互作用下”進行的[11]。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一方面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改革完善生產關系和社會主義制度,另一方面不斷豐富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從而將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融為一體,成功開創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進而言之,人類文明新形態“就是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基于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生成的文明新形態,“是共產主義文明的第一形態或初級形態,是社會主義文明體系的中國版本”[12]。在這個意義上說,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對馬克思主義文明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成與發展在本質上是一種歷史實踐活動,植根于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程之中。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面對資本主義文明強勢輸出和中華文明岌岌可危的嚴峻局面,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就試圖在分析和借鑒西方文明的基礎上尋找到中華文明的出路,重新喚醒和復蘇中華文明的內在活力。李大釗滿懷信心地指出,“吾人深信吾民族可以復活,可以于世界文明為第二次之大貢獻”[13]215。這種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的底氣和自信,既是對中華民族創造能力的肯定,也是對開啟新的文明形態的展望。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把貧窮落后的中國建設成一個先進文明的中國作為革命的重要目標,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從而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根本的社會條件與制度條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面對百廢待興的局面,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不僅從理論層面明確提出要“以勇敢而勤勞的姿態工作”“創造自己的文明”[14]344,而且從實踐出發恢復發展經濟、探索完善政治制度,取得了社會主義改造的巨大成功,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與物質基礎。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步入正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造也步入快車道。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提出在注重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也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設的重大論斷,“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成為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遵循。此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又先后納入黨的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文明形態的構成日益完備。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攻堅克難取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歷史性成就和突破,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形成提供了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和更為深厚的物質力量。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15]29的全面提升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并明確提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可以說,人類文明新形態熔鑄在中國共產黨百年探索歷程之中,是中國共產黨人對新文明自覺追求的實踐結晶。
文明的發展具有繼承性、延續性,都是在原有的歷史積淀基礎上生成發展的,這是文明發展的重要特征。作為一種嶄新的存在樣態,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當代出場亦離不開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的滋養。一方面,人類文明新形態源自對中華傳統文明成果的汲取和轉化。中華文明作為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中斷的文明,所孕育和積淀的具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和文明財富。百年以來,中國共產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造出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而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出場積累了深厚的中華文明資源。人類文明新形態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充分占有和轉化了中華傳統文明的成果,是中華文明以新的樣態在21世紀的發展。
另一方面,人類文明新形態源自對世界文明成果的借鑒和吸收。一種文明的發展與繁榮離不開對其他文明的求同存異、互學互鑒,這是文明傳播和文化發展的一條基本規律。為解決中國文明向何處去的問題,就有無數先進知識分子走出國門學習借鑒西方文明成果,并結合中國實際加以運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更加重視國家間的密切合作和文明間的交流互鑒,不僅以開放的眼光積極推動中華文明走向世界,而且以寬廣的胸襟積極學習和吸納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注重將其中具有可借鑒性的先進文明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建設之中,從而開啟了中華文明發展的新境界。正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文明交流而不隔膜、文明學習而不排斥、文明借鑒而不取代,從而促成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當代出場。
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成既離不開理論層面的指導、實踐層面的淬煉、歷史層面的滋養,更離不開現實層面的奠基。新時代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攻克了許多長期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事關長遠的大事要事”,“實現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果……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2]。新時代新征程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和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成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政治建設上,黨和國家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的完善創新,使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更加成熟定型,制度優勢日益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文明支撐。在經濟建設上,我們積極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經濟總量已穩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率貢獻占據前列,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出場奠定了堅實的物質文明基礎。在文化建設上,我國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發展迅速,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力得到極大激發,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成注入了磅礴的文化動力。在社會建設上,黨中央不斷“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完善社會治理體系”[16],人民群眾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得到全方位改善,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為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筑牢了完善的社會文明保障。在生態建設上,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我們的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2],“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美好愿景和生命共同體的建構藍圖日益化為現實,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形成鋪設了良好的生態文明基礎。總之,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在完善制度、發展經濟、繁榮文化、改善民生、優化生態過程中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制度支撐、物質基礎、文化動力、社會保障和生態條件。
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在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成功開創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作為“共產主義社會文明新形態的前提準備和第一階段”[17],人類文明新形態蘊含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經濟發展、生態意識、國際關系等多方面的文明新創造,彰顯出獨特的運行邏輯和文明氣韻。
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形成和發展,最根本的就在于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就提出要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一切其他組織,如軍隊、政府與民眾團體”[18]423,努力把被舊文化束縛而貧困落后的中國變為一個文明先進的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黨是領導一切的”重大命題和“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19]350的重大論斷的提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力量得到凸顯,在恢復國民經濟、推進社會主義改造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有效推動了物質文明、制度文明的發展。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受到高度關注。中國共產黨在推進物質文明建設縱深發展的同時,竭力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此后,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等先后納入黨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路線圖”和“施工圖”,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文明結構在新時代得到確立,創造出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因此,黨的集中統一領導貫穿人類文明新形態探索的全部歷程,是人類文明新形態形成和繼續發展的根本保障。
中國共產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進程,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生成與發展的基石和根本前提。毛澤東指出,“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20]534。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一方面,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用馬克思主義文明觀之“矢”射中華文明具體境況之“的”,從而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先進的思想理論指導;另一方面,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注重將“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2],自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不斷激活中華文明的現代活力,從而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豐厚的文化資源。正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文明觀的中國化時代化本土化,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精髓激活中華文明的理論精華,才“使中華文明從傳統走向現代,從當代走向未來”[21],進而繪就了“社會主義文明與古老中華文明融合創新的中國圖景”[22]。
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根本動力、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核心的新形態文明。對共同富裕的追求貫穿于人類文明新形態探索發展的整個歷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初期,面對嚴峻的革命斗爭形式,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就認識到要想擺脫文明的外部依賴,建設文明先進的中國,就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讓勞苦群眾脫貧致富,過上富裕生活。1955年毛澤東提出“共同富裕”的命題,并強調“這個富,是共同的富”[19]495。這一時期的“富裕”主要指“物質性富裕”。鄧小平在總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既要避免“富的越富,貧的越貧”的兩極分化現象,也要在注重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中提高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在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追求共同富裕的目標不斷“升級轉換”和“接力賡續”[23]。在此基礎上,共同富裕的內涵與外延不斷得到拓展,在新時代最終形成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新格局,不僅強調物質生活共同富裕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還強調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24]183。對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追求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與使命,促使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深化對文明的認識和不斷豐富社會主義文明建設布局,從而為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強勁的動力。
人類文明新形態既是一種深深植根于中華文明沃土之中生成的新形態,又是一種注重文明傳承和文明交流以不斷推動中華文明繁榮發展為基礎的新形態。其一,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內蘊中華文明基因的新形態。中華民族綿延不斷、博大精深的五千年文明內蘊著具有超越時間的永恒魅力和跨越地域的普遍意義的文明成果,不僅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了文明力量,而且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滋養。其二,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創新發展中華文明的“活”的新形態。人類文明新形態在繼承既有中華文明成果的基礎上,按照時代特點和實踐要求與時俱進地改造和更新中華文明的內容與形式,不斷激活其時代生命力,從而是一種“活”的新形態。其三,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開放”的新形態。人類文明新形態既以開放的姿態對待外來文明,同時又以兼容并包的胸懷學習借鑒其他文明的有益成分“為我所用”,從而促進中華文明的發展與繁榮。
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形態。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文明必須面對的生存性問題,一直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在農業文明時代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服從關系,“人們同自然界的關系完全像動物同自然界的關系一樣”[25]534。但在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時代,資本內在的趨利和增殖本性使其秉持“先污染、后治理”的理念和“征服自然、統治自然”的觀念,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宰治自然的“人類中心主義”之路,造成人與自然關系的內在緊張。與資本主義文明形態下人與自然的異化關系不同,人類文明新形態秉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和“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信念,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的發展觀和“不要突破自然資源承載能力”“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的生態安全觀,堅持走“用最嚴格制度保護生態環境”、以良好生態產品普惠民生福祉的高質量綠色發展之路和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力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可以說,人類文明新形態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超越了以經濟理性為主導和犧牲環境為代價的資本主義文明,是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形態文明。
價值觀是文明形態的內核,不同的文明有不同的價值目標,這是將不同文明加以真正區別的根本標志。資本主義文明帶來了物質財富和生產力的巨大飛躍,也造成了資本的殘酷剝削和沉重壓迫、貧富兩極分化以及人與勞動的異化。人類文明新形態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核心的價值目標,克服了資本主義文明的內在缺陷和固有弊端,實現人向其本質的真正復歸。其一,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新形態。作為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指導下生成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始終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力求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其二,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形態。人類文明新形態立足于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實際,力求通過政治上堅持全過程人民民主、經濟上實現共同富裕、文化上促進文化繁榮、社會上維護公平正義、生態上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來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從而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重要保障。其三,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新形態。人類文明新形態堅持人民至上的邏輯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規避了資本邏輯的弊端,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特別是自由個性的充分展開和自由時間的充分占有提供了重要保障。
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對資本主義文明的一種超越,內蘊著和平基因與和平訴求,是以合作共贏方式創造并引領世界和平發展的新形態文明。首先,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內蘊和平基因的新形態。文明的發展方式與時代境域、自然環境內在相關,更與文化傳統和民族性格本質相連。中華民族與中華文明歷來推崇和平相處、和睦往來、和合相生。這種注重和平的文化傳統使得植根于中華文明土壤中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天然帶有崇尚和平、追求和平的基因。其次,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以和平發展方式創造的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以人民為中心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道路,對內堅持和平發展,對外也堅持和平發展,在此基礎上創造出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始終站在世界和平力量一邊,秉持互利共贏的理念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推動世界和平發展而不懈努力。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也是充分彰顯中國愛好和平的文明大國形象。再次,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以引領世界和平發展為方向的新形態。它基于人類共生共在的文明事實,堅守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倡導文明多樣性和文明交流互鑒,致力于構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實現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繁榮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開創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既是對中華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文明結晶,也是對其他文明包括西方文明借鑒吸收的產物。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積極開啟和成功實踐不僅豐富了人類文明的基本樣態,“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24]8-9,而且證明了“西方中心論”“歷史終結論”“文明沖突論”“單向發展論”“國強必霸論”等理論既不適合當今和平發展與合作共贏的世界時代主題需要,也不能解釋中國式現代化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及其對世界和平發展的重大貢獻,從而彰顯出人類文明新形態對中國和對世界的重要價值。
近代以來西方國家率先開啟現代化的進程并取得特定文明發展階段的“絕對權力”。這種“絕對權力”的贏得使現代“文明”這個概念本然地與歐洲文明、資本主義文明勾連起來,并自然地在西方人心中涌現一種文明優越感,進而衍生出所謂的“西方中心論”。文明概念“是歐洲人想象的一部分,它聲稱為世界提供了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衡量尺度”[26]7-8。“西方中心論”認為西方文明是現代人類文明的唯一模式和標準,世界各國只有依照“西方模式”才能走上現代化道路、開啟現代文明進程。中國共產黨在堅持中國式現代化基礎上開啟了有別于西方文明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在空間布局和核心要義上證明了現代人類文明不只是存在于西方、不只是西方文明一種模式,中國同樣可以創造一種文明的新形態。
一方面,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共產黨立足中國具體實際,歷經百年獨立自主探索創造的新形態。在初步探索階段中國共產黨就充分認識到只有堅持獨立自主、堅持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和共同富裕,才能真正建設超越西方文明的文明中國。中國共產黨強調從本國實際出發推進文明建設,以堅定的歷史自信和獨立自主的精神致力于建設高度文明和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辟了物質、政治、精神、社會和生態“五大文明”齊頭并進、協調發展的文明新境界。另一方面,人類文明新形態規避了資本主義文明的內在弊端和缺陷。人類文明新形態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本邏輯,以具有內在優勢的社會主義制度作保障,從根本上超越了帶來一系列消極后果的資本主義文明,并在實際發展過程中為世界的和平發展貢獻了中國力量,為世界上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新的文明發展模式。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彰顯和對資本主義文明內在缺陷的克服使得人類文明新形態徹底宣告了“西方中心論”已經缺乏解釋力與說服力了。
在人類文明的演進過程中,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接連發生使得西方學者認為資本主義制度對社會主義制度取得“壓倒性勝利”,他們將資本主義刻畫成人類文明的最高形式和完成形態,聲稱“人類將按照西方‘現代文明’規制和標準在文明歷史軸線上走到終點”[27],從而宣揚所謂的“歷史終結論”。“歷史終結論”表面上宣揚資本主義制度相較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實質上指向資本主義文明所謂的永恒性、完美性和普世性。近年來,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在面對人類文明演進中的治理赤字、和平赤字與發展赤字等問題時無所適從,缺乏世人公認的解釋力、說服力和建構力。與之相反,人類文明新形態則為促進世界經濟發展和走出全球治理困局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日益顯示出其對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重要價值,也證實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正在開創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新局面。
一方面,人類文明新形態為人類文明發展提供中國方案。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式現代化創造的文明成果,是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生動體現,從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動力、路徑上實現了文明的全面創新。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強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系統性、科學性、合理性與有效性,使之更加成熟和更加定型,并積極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28],更好地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豐富了人民精神生活,促進了社會公平發展,推動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日益彰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從而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發展、社會主義的發展和世界的和平發展。另一方面,人類文明新形態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從經濟發展的維度看,人類文明新形態既注重激活市場經濟活力不斷將“蛋糕”做大,為世界經濟作出發展性貢獻,又堅持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注重將“蛋糕”分好,從而為破除貧富兩極分化、中等收入陷阱等世界性經濟難題提供了中國智慧。從生態治理的角度看,人類文明新形態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致力于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命共同體,在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綠色生活需要的同時,為解決全球生態危機貢獻了中國經驗。從國際關系的向度看,人類文明新形態堅持和平發展理念,堅持全人類共同價值,致力于構建平等協商、互利共贏、共建共享、求同存異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打造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為世界和平、穩定、繁榮、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文明交流互鑒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內生動力,沒有哪一種文明能夠在拒斥其他文明的封閉狀態中實現繁榮發展。冷戰結束后“文明沖突論”開始在西方世界中成為一種主導性政治理論。該理論認為,由于世界不同文明間差異性的存在,冷戰后世界的沖突主要是不同文明特別是“西方文明”與“非西方文明”的沖突。雖然由于地理疆域、社會傳統等先天差異的存在,不同文明誠然在民族性格以及基本形態上存在差異,但“文明之間的差異并不必然導致文明之間的沖突”[29]。“文明沖突論”刻意夸大文明之間的差異性而忽視了互鑒性和共存性。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成及堅持文明交流互鑒、共生共榮的價值取向,從根本上克服了“文明沖突論”在人類文明認知上的缺陷和對世界和平發展的消極影響。
一方面,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在同人類不同文明成果交流對話并汲取其養分的基礎上生成的。注重交流對話和互學互鑒是中華文明的顯著特征,也是中華文明沒有斷代的重要緣由。人類文明新形態同樣內蘊著中華文明開放包容的文明基因,它之所以能夠生成,恰恰在于它沒有故步自封、排斥其他文明,而是充分學習借鑒資本主義文明的積極成果以及其他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另一方面,人類文明新形態秉持多元共存、反對一元獨尊的文明共生觀,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文明平等觀,倡導對話交流、反對文明隔閡的文明互鑒觀,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人類文明的繁榮發展。“各種文明本沒有沖突……我們既要讓本國文明充滿勃勃生機,又要為他國文明發展創造條件,讓世界文明百花園群芳競艷。”[24]469人類文明新形態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全面性和協調性是文明形態內在品質的集中表征,是判斷一種文明形態是否完備與成熟的“試金石”。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片面追求物質利益的最大化,導致人與勞動的異化和人與自然的對立,以及精神生活屈從物質利益的要求,這種單向式的文明“最大的問題是高分貝地謳歌物質生活而貶低精神生活,貶低我們的人性”[30]。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對立無疑從一個側面展示出資本主義文明的片面性和失衡性。中國共產黨在探索社會主義文明建設過程中成功發展出的人類文明新形態,與失衡發展的資本主義文明不同,它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1]14的新形態,在本質上超越了資本主義文明的“單向發展論”。
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不是某一方面的單向發展,也不是以經濟建設為唯一指標來衡量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是高度關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等諸多方面之間統籌協調平衡發展的新形態。在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造過程中我們經歷了從“兩個文明”一起抓,到“三個文明”齊頭并進、“四個文明”共同發力,再到“五個文明”協調發展的幾個階段,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文明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和對文明建設協調性的重視。在“五個文明”中,物質文明是基礎,政治文明是保障,精神文明是靈魂,社會文明是目的,生態文明是前提,五者齊頭并進、協調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這種突出的協調性特征,既彰顯其內在的中國特色和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又規避了資本主義文明發展失衡的弊端,在文明內涵及其發展方式上超越了資本主義文明“單向發展論”。
在西方文明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個文明崛起的大國取代前面崛起的文明大國在世界上的文明霸主地位的現象,因而西方世界盛行“國強必霸論”,意指一個民族國家發展壯大后必然會實現權力的外溢,必然會像資本主義文明的發展和資本主義國家的壯大一樣,走上侵略爭霸的道路。這是西方國家依照資本增殖的邏輯本性和西方歷史結果得出的結論。一些西方學者和政治家想當然地認定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文明必然會重蹈西方爭霸擴張的老路,并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中國威脅論”“中國稱霸論”等錯誤認識。這些錯誤認識“停留在過去,停留在殖民擴張的舊時代里,停留在冷戰思維、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內”[31]273。中國共產黨在百年歷史進程中獨立自主探索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與充滿暴力、血腥和權力無限外溢的資本主義文明不同,它是抱持和平發展理念、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新形態。
一方面,人類文明新形態抱持和平發展理念。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寄希望于侵略、掠奪其他國家和民族,占他人為己有”[32],承認文明多樣性和制度的差異性,反對霸權主義和零和博弈,倡導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諧共生。另一方面,人類文明新形態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致力于建設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發展自身的同時,為維護全人類共同利益、促進世界和平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這以強有力的事實告訴全世界,人類文明新形態既沒有脫離人類文明發展大道,又沒有陷入資本主義所設定的模式,走出了一條對內堅持和平發展、對外同樣堅持和平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文明建設的道路。
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成邏輯、運行邏輯和價值邏輯是一個有機整體,既回答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生成、內涵與價值的問題,又呈現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全貌。作為遵循人類文明發展規律和順應人類文明演進趨勢而誕生的一種嶄新的文明形態,人類文明新形態既是對中華文明的升華,又是對資本主義文明的超越,既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民族敘事,也關乎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世界敘事,從而呈現出民族性與世界性、特殊性與普遍性相統一的內在特征。這意味著,我們不能從某一特定維度或個別方面出發審視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內涵、外延與生發邏輯,而是需要從整體性的邏輯視域出發理解和闡釋人類文明新形態,才能夠全景式地領會和把握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內在精髓與核心要義。從整體性的邏輯視域考察人類文明新形態,既可以揭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多維生成邏輯,理解人類文明新形態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歷史邏輯和現實邏輯的有機統一的實質,又可以基于系統論視角闡明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運行邏輯,深刻把握其內在機理和核心要義,還可以全面詮釋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價值邏輯,彰顯其不同于資本主義文明的超越性意義和優勢所在。基于整體性邏輯視域,從生成邏輯、運行邏輯和價值邏輯三重維度出發,在充分闡釋人類文明新形態產生的邏輯必然、深刻揭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內在機理、全面展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超越意義的基礎上,我們能夠更加清楚地認識到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積極開啟和成功實踐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