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婷,向 濤,亢秀竹,婁 爽,何星星
(重慶市江北區中醫院,重慶 400020)
糖尿病動眼神經麻痹是糖尿病主要的眼部并發癥之一,約占后天性動眼神經麻痹的6%~25%[1],是糖尿病引起的代謝紊亂所致。臨床表現均有典型的上瞼下垂、非共同性斜視及復視,球后疼痛、同側頭痛等。西醫治療除控制代謝紊亂和營養神經外,其他方法較少,若治療不及時常可引起眼部的不可逆性損害。臨床研究顯示針灸治療動眼神經麻痹具有確切療效[2],能改善眼裂及眼球活動度[3]。筆者以針藥結合治療糖尿病并發動眼神經麻痹效果較好,介紹如下。
例1:男,74歲,因復視、右上眼瞼活動不能伴右側頭痛半月,于2021年5月來診。有15年糖尿病病史,糖尿病腎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等。診見右瞼下垂,眼球無突出,右眼向上、向下、內收不能,雙眼瞳孔等大等圓,右眼光反射遲鈍,眼底未見改變。右側后頭痛,口苦,納可眠差,大便干結,小便正常,舌尖紅苔白膩,脈弦細。輔查示血常規正常,新斯的明試驗(-),尿糖定性(+),血糖12.5mmo1/L。我院就診前已于外院住院規范治療,行頭顱MRI+DSI檢查,均回示無異常,排除痛性眼肌麻痹等疾病。外院診斷為糖尿病并動眼神經麻痹。治療時控制血糖及基礎疾病,嚴格控制血糖于7.2~10.0mmol/L。①針刺:電針選穴(患側攢竹、絲竹空、陽白、太陽、四白,雙側玉枕、風池,雙側足三里、光明、太溪、太沖)。眼周穴位平刺為主,其余穴位直刺,均平補平瀉,選取玉枕-風池;陽白-太陽上電針2組,疏密波刺激,留針30min。每日1次。②中藥:補中益氣湯加減。黃芪80g,黨參20g,白術12g,炙甘草6g,升麻6g,柴胡8g,當歸15g,陳皮6g。治療3次后右側頭痛明顯緩解,治療8次后即覺右眼瞼可輕微上抬,右眼可透過眼裂視物,治療15余天后雙眼裂完全相等,有輕微的視物模糊和復視,治療20次后右眼眼球活動自如,無斜視、復視。
例2:男53歲,因左側上瞼下垂10余天于2021年8月就診。糖尿病病史多年,否認多飲、多食、無外傷史。于新橋醫院神經內科住院治療效果不顯,外院頭顱MRI+MRA回示無異常。診見左眼上臉下垂,左眼向上、向下、內轉受限,雙眼瞳孔等大,對光反射靈敏。納眠可,大小便正常,舌暗紅苔少,脈沉細。輔查示尿糖(+),血糖16mmo1/L,新期的明試驗(-)。診斷為糖尿病并發動眼神經麻痹。治療時控制血糖及基礎疾病,嚴格控制血糖于7.2~10.0mmol/L。①針刺:電針選穴(患側攢竹、絲竹空、陽白、太陽、四白,雙側玉枕、風池,雙側足三里、光明、太溪、太沖)。眼周穴位平刺為主,其余穴位直刺,均平補平瀉,選取玉枕-風池;陽白-太陽上電針2組,疏密波刺激,留針30分鐘。每日1次。②中藥:補中益氣湯加減。黃芪80g,黨參20g,白術12g,炙甘草6g,升麻6g,柴胡8g,當歸15g,陳皮6g。治療5次后左側眼瞼可輕微活動,治療10余次后左眼能睜開一條縫,治療15次后左眼活動自如,無復視等不適。
動眼神經麻痹屬中醫“瞼廢”“上胞下垂”“痿病”等范疇。病因復雜。2例患者均罹患消渴病日久,傷精耗氣,氣陰兩虧,累及肝腎,而致肝腎虧虛,精血不能上承于目,目系空虛,易為邪氣所襲。本病以氣血不足為本,風邪外襲、瘀血阻絡為標,治療當滋補肝腎、益氣活血、祛風通絡。針灸治療多以局部取穴為主[4-5],予眼周穴位攢竹、絲竹空、陽白、太陽、四白,取其“經脈所過,主治所及”之義以調和局部氣血。遠端加以雙側足三里、太沖、太溪、光明穴健脾益腎。足三里是足陽明經合穴,“治痿獨取陽明”,取雙足三里健脾胃、補中氣以治其本。“肝開竅于目”,“肝為罷極之本”,故選取肝經原穴太沖、腎經原穴太溪補益肝腎;光明穴為治療眼部疾病的特效穴。針刺風池、玉枕可祛風通絡,改善椎一基底動脈的血液循環,使腦血流量增加,從而改善動眼神經的功能。
補中益氣湯出自李東垣的《內外傷辨惑論》,可健脾益氣,使后天生化有源,可升提中氣,恢復中焦升降之樞,脾氣上升,下垂、下脫之證自復其位。《銀海指南》載“中氣不足,眼皮寬縱。”脾主肌肉,胞瞼為“肉輪”,歸脾主司,脾氣虛失于固攝,則眼瞼下垂,升舉無力。明代薛凱《保嬰撮要》記載“眼睫無力而不能開者,用補中益氣湯”[6]。國醫大師鄧鐵濤及現代諸多醫家均以此方加減(重用黃芪)治療重癥肌無力及重癥肌無力眼肌型。動眼神經麻痹與重癥肌無力眼肌型患者均表現為眼瞼無力下垂,在中醫均屬“痿病”范疇。故根據具體病情進行辨證針藥并用,有利于加速血液循環,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
研究表明,動眼神經在部分麻痹及發病早期處于可逆轉的傳導阻滯狀態,神經損害相對較輕[7]。2例患者均屬于發病早期,療效相對較好,如遇發病時間久或完全性動眼神經麻痹者,可進一步優化治療方案進行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