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開展課后服務是貫徹落實“雙減”政策的重要路徑。江蘇省蘇州高新區實驗初級中學教育集團著力將課后服務時間打造成學生五育并舉的黃金時段,統籌兼顧需求、師資、課程與資源,從做好頂層設計、提升課堂效率、促成五育并舉、實現機制創新等維度打造課后服務新樣態,走出了一條集團校開展課后服務的特色之路。
【關鍵詞】課后服務;集團化學校;頂層設計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02-0018-03
【作者簡介】劉宗海,江蘇省蘇州高新區實驗初級中學教育集團(江蘇蘇州,215011)總校長,高級教師,蘇州市學科帶頭人。
“雙減”政策的出臺從根本上去除了學生負擔“久減不下”的痼疾,有望解決全社會的教育焦慮問題,實現育人本質的回歸。課后服務開展至今,也出現了學生的多樣化需求難以滿足、學校課程資源短缺、教師參與課后服務的積極性不高、學校管理體制缺乏創新等多個問題。這些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將影響到“雙減”政策的落地和教育教學改革的推進。江蘇省蘇州高新區實驗初級中學教育集團(以下簡稱“新實初集團”)一校四區,各校區分處蘇州高新區的不同位置,學生對課后服務的需求也不盡相同。學校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統籌兼顧需求、師資、課程、資源等四方面,著力打造優質課后服務黃金時段,從做好頂層設計、提升課堂效率、促成五育并舉、實現機制創新等維度打造課后服務新樣態,走出了一條集團校開展課后服務的特色之路。
一、需求統籌,做好頂層設計
新實初集團充分意識到,課后服務的本質是增值,前提是需求。為此,新實初集團充分發揮大數據的核心作用,向師生與家長發放近萬份問卷,通過數據處理,篩選出學生最為關切的問題,厘清學生喜愛的課后服務內容,歸納出家長普遍存在的焦慮點。通過對各校區的數據進行分析,新實初集團精準安排服務內容,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有針對性地緩解了家長的焦慮,贏得了家長的理解與支持。
為充分調動教師參與課后服務的積極性,新實初集團先后出臺關于學校開展課后服務的政策文件、規章制度,按照“圍繞教育抓黨建,抓好黨建促教育”的思路,發揮黨員示范先鋒作用,把支部建到年級,形成了“集團黨委領導、年級支部落實”的扁平化管理機制。支部建到年級改變了原先由年級組長單向抓教學業務的模式,由學校中層干部兼任黨支部書記,領導各年級組長開展各項工作,真正打通了黨建工作的“最后一公里”,讓黨旗飄揚在學校課后服務的第一線。如今,新實初集團的四個校區已建立12個年級行動支部,在集團黨委直接領導下開展課后服務的通識教育和其他具體工作。每個支部下轄3個黨小組,按照黨章要求把“三會一課”、組織生活制度與課后服務內容有機融合。頂層設計點燃了黨員教師的工作熱情,為他們參與課后服務管理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師資統籌,提升課堂效率
集團校能夠吸引學生、留住學生,一方面要均衡各校區的優質師資,使師資力量適合校區生源特征;另一方面還要深入改革課堂教學,通過高效的課堂建設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為此,新實初集團統籌師資調配,做出以下規定:教師編制不屬于特定校區,統一收歸集團所有;凡五年內未退休教師在特定校區服務滿六年必須進行輪崗。統籌師資調配解決了各校區教學資源的均衡問題,擴大了名師與骨干教師的輻射效應。
同時,新實初集團調整師資培訓內容。一是開展“蘇式靈動課堂”的校本培訓,提高學校整體課堂教學效率。“蘇式靈動課堂”是新實初集團18年辦學經驗的總結,其課堂特征得到省內外教研專家的認可。二是開展教師菜單式培訓。面對學生、家長的多樣化需求,學校著力培養教師專業技能之外的附加技能。如語文教師參加書法、朗誦培訓,勞技教師參加插畫、手工培訓,英語教師參加禮儀、“二外”培訓等。菜單式培訓既培養了教師的“一專多能”,又滿足了各校區學生的切實需求。
三、課程統籌,促成五育并舉
開展課后服務不僅要解決家長接送孩子與輔導孩子作業的難題,還要滿足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內在需求。為此,新實初集團統籌課程內容,以體育課程、勞動課程為必修課程;以研究性、拓展性課程為主干課程;以體驗性、鑒賞性課程為輔助課程。學生在課程選擇上采用“1+2”的形式,即“必修課程+(主干課程+輔助課程)”。在課程實施上,新實初集團主要將興趣課程、個性化課程、精品課程等作為抓手進行推進。
1.借助現有的課程基地開設興趣課程。
目前,新實初集團擁有4個市、區級課程基地。這些課程基地的梯度化、序列化課程內容既拓寬了學生的學習視野,又有助于學生深度學習的形成。比如,在學校市級課程基地“數學創新活動課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學習數學史、數學文化,了解數學人物,進行數學思維訓練,還可以通過循序漸進的創新實踐拓寬數學學習的邊界。
2.利用校區差異開設個性化課程。
新實初集團各校區面向不同的家庭群體,呈現不同的辦學特色。錦峰路校區依山傍水,校區正籌建蘇州山水課程基地,準備通過開設蘇州山水文化課程,引領學生博古通今,了解地域文化。青城山路校區是蘇州市體教融合基地,校園足球活動開展得豐富多彩,足球課程成為校區的領銜課程。金山路校區人文氣息濃郁,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書畫水平,聘請專家開設書畫課程。馬運路校區圍繞校訓“樸實”開設課程,通過社會實踐強化“樸實”理念,利用文脈流傳,涵養“樸實”品格。這些差異化的課程,形成了各校區的課后服務特色。
3.利用集團化辦學優勢打造精品課程。
勞動教育在學生成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學校精心開辟了“新實綠意”勞動實踐場地,積極開展開心農場的投喂、一畦芳華的種植、青城果園的栽培、中華錦鯉的守護、食堂管理的參與、圖書館館長的服務體驗等專項社團活動,旨在讓學生體驗勞動的艱巨性、復雜性和趣味性。比如,青城山路校區每班認領一方菜田,師生躬耕,春種秋收。學生不僅參與播種、澆水、施肥、除草和采摘,還參加“植物觀察手冊”等社團課程,在相關學科教師的指導下,對瓜果蔬菜的生長情況進行觀測、記錄、繪制;對成品的果蔬進行無公害指標檢測,了解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識。可以說,勞動課程已經成為新實初集團的一項必修精品課程。
四、資源統籌,實現機制創新
面對家長的多樣性需求與學校教學資源供給不足的矛盾,新實初集團一方面鼓勵教職工發揮特長,跨學科指導參與課后服務的學生;另一方面通過機制創新,內引外聯,實現優質資源的全覆蓋。目前,新實初集團各校區開設社團課程共計286項,融合共享課程共計40項。
一是校內外聯動機制。目前,新實初集團與蘇州市博物館西館、蘇州市高新區作家協會、蘇州市高新區文化藝術中心、蘇州市高新區農家書屋、蘇州市沃爾新電子等企事業單位建立合作關系,開設實踐課程。比如,學校與蘇州市高新區農家書屋聯合開設“走進新農村”綜合實踐課程,引進新農人講述農村故事,引領學生走進新農村采風,引導學生開展新農村主題讀寫等活動,強化學生愛區愛農的思想。再比如,學校與蘇州博物館西館合作開設“蘇州簡史”課程,讓學生通過參觀展館、自主閱讀文本等方式,了解地方歷史文化。同時,學校定期聘請文化、體育、科技、衛健等部門及科協、文聯、美協、書協等組織的專業技術人員,以客座教授的身份到學校開展課后服務。這些課程的開設,既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又提高了學生的認知。
二是家委會合作機制。新實初集團有效利用家長資源,組織有專長、有意愿、有能力的家長參與“家長講堂”的授課。“家長講堂”按照學期計劃,提前設計主題,定期開設。家長或給學生介紹某一領域的專業知識,或討論人文熱點話題,或介紹個人成長經驗,不一而足。“家長講堂”培養了學生的學科興趣,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三是校區資源共享機制。新實初集團借助科技力量,開設云課堂授課;根據校區交流制度,實現師資的跨校區調配;依靠區域學校互惠協議,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
總而言之,課后服務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對育人方式的變革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新實初集團將進一步提高課后服務質量,完善課后服務評價體系,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