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萍
(江蘇省興化市戴澤初級中學 225721)
自新課程改革推行以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了目前教學的重點目標.化學學科的理論知識抽象性較強,學生在理解時有一定的難度,只有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可以自主開展創新學習,才能深入理解和全面掌握知識點,提升學習效果.學生具有良好的創新能力就能靈活地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發現新舊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把握其中的化學規律,并且還能運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通過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鍛煉自身的綜合能力,提升化學核心素養.通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引導其形成正確的學習觀念,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擁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教師在進行初中化學教學時,要結合學生的年齡階段、認知規律等給予引導,激發其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享受化學學習過程,自主探索化學問題、揭示知識的本質,讓其充分發揮自身的創新能力,獲得全面發展.具體而言,教師要結合學生的情況選擇符合其特點的、具有趣味性的教學資源,在教材的基礎上適當創新,延伸課本上的內容,結合實際生活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另外,教師在課堂上在恰當時機運用語言或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還可以利用微課、慕課等新型教學模式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充分發揮其學習自主性,培養創新能力.
比如,講解“常見的化學反應——燃燒”時,教師先提問學生,提到燃燒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有的學生回答火,有的則回答是可燃物,還有的回答取暖、火災、滅火、生成物等,通過這些回答就可以知道,燃燒造福于人類,但是也會給人類帶來災難.接著,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播放一段視頻,內容主要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黑火藥的爆炸、節日燃放煙花爆竹、用于拆除舊建筑物的定向爆破、用于礦物開采的爆破等,視頻的畫面與聲音震撼了學生的視覺和聽覺,每個人都認真觀看氣勢恢宏的爆炸場面.結束后教師提問:“大家知道爆炸是怎么回事嗎?燃燒有什么條件?什么樣的燃燒能形成爆炸?”讓學生結合觀看的視頻與生活經驗,充分發揮想象與聯想能力,思考問題的答案,提升其思維的發散性和創新性.
教師在開展初中化學教學時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營造開放的課堂氛圍,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培養其創新精神.教師要盡量淡化自己的權威,拉近和學生的距離,通過課堂上的有效互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要及時更新教學觀念,適應角色轉變,讓“學”代替“教”成為課堂的主導,并且在課堂中融入創造性理念,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求,增強其創新意識.教師還要滲透創新精神,通過提問等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參與實踐,提升其綜合素質.另外,教師給予學生多元化評價,捕捉每一位學生的閃光點,并加以放大,引導其揚長避短,發揮自身優勢.
比如,講解“環境污染的防治”時,教師先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幾張霧霾的圖片,以日常交流的形式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對霧霾的了解:“大家知道這是什么嗎?”“那為什么會產生霧霾呢?這種天氣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有什么影響?能想辦法進行防治嗎?”待學生暢所欲言之后,教師引出新課:“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探討這些問題,還人類潔凈的空氣.”展示“不同級別的空氣質量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表格,讓學生了解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配合圖片向學生介紹如今是大環境問題中的酸雨、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等全球性環境問題都與空氣污染有關,待學生了解事情的嚴重性后,組織其開展小組討論,針對工廠廢氣、建筑粉塵、汽車尾氣排放等導致環境污染的原因探討相應的防治對策.學生們提出了多騎車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推廣新能源汽車、在汽車上安裝尾氣凈化裝置、在建筑工地、工廠等易產生粉塵的地方適量噴水、種植植物凈化空氣等各種各樣的措施,教師要肯定學生的想法,尤其要表揚想法獨特、有新意的學生,同時也鼓勵其他人勇于表達自我,培養創新精神.
創新精神是培養及發展初中生創新能力的思想基礎,只有他們養成創新精神,他們方可有效鍛煉自身的創新能力.特別是創新精神本身是任何一種新知識、新技術、新事物得以誕生的基石,如果初中生本身缺乏創新精神,那么在平時學習中也會停步不前,無法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或終身學習的目標,這對他們化學核心素養的最終養成也會帶來不利影響.而實際上初中化學課程教學中本身包含著豐富的化學史料,其中許多涵蓋了關于創新精神培養的內容,所以可以結合化學教學的內容來相應地深挖這些知識背后的化學史料,使學生可以切實意識到創新精神是化學家取得全新成就,推進化學史發展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在平時教學中要注意有計劃地為學生在講解化學知識過程中滲透一些相關方面的化學史料知識,以此不僅可以對化學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豐富,也可以助力學生創新精神的形成,夯實他們創新能力發展的思想基礎.
例如,可以結合化學教材中的內容,適時為學生補充一些有關我國古時候化學領域方面取得的一些領先研究成就,如冶煉技術、火藥以及煉丹術等等,并將它們同近現代社會中我國化學科技發展落后相對比,通過對比分析產生二者差異原因的過程中使學生意識到創新精神對他們自身乃至全人類發展的重要意義.同理,針對侯氏制堿法、氫氣發現史、原子概念發展史等這些方面化學史料知識,以及有關化學發展方面的史料,他們都可以成為培養學生化學精神的重要素材.又或者可以聯系時下初中生比較關注的熱點話題,如納米材料、C60等等,借助這些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社會熱點話題呈現可以更好地啟發學生的思維,并且逐步助力他們創新精神的順利培養.比如,“水污染及防治”、“酸雨成因、危害、治理及預防”、“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等相關社會問題也都可以使初中生利用所學化學知識進行分析的基礎上,使他們切實感受到化學家和科學家在研究這些關系人類社會發展問題過程中所展現出的嚴謹、認真而又飽含創新的精神與品質,這樣更有利于助力他們良好創新精神的養成.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的教學方式在發生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也要隨之改變,教師要引導其突破自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發揮創新能力,提高其思維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開展探究性實驗活動,通過有機結合理論與實踐,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與創新的空間.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思考,想一想如何設計實驗、從什么方面入手、采用什么設備、如何操作等問題.還可以聯系生活開展實驗教學,帶領學生用生活物品改進化學實驗,發展其創新思維,鍛煉其動手操作能力.
比如,在實驗“二氧化碳的制取與性質”中,教師讓學生提前看書預習,教材中給出的實驗用品是石灰石和稀鹽酸,教師為學生布置了一個任務:“實驗室沒有這兩種物品,你要從家中選擇其他的物品代替,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明天帶到學校我們一起檢驗效果!”讓學生私下在小組內交流討論,每組都要根據討論結果帶相應的物品到學校參與實驗.正式上課時,大部分小組選擇用白醋、食醋代替稀鹽酸,但也有的組帶來了檸檬,要現場制作檸檬水,而石灰石的替代品則比較多,有雞蛋皮、大理石塊、蘇打水等.各組學生躍躍欲試,最終結果雖然“有人歡喜有人憂”,但每個學生都有所收獲和提升.又如,在“金屬活動順序”方面化學知識教學中,由于學生之前已經學習過金屬和酸反應生成氫氣這一化學實驗,此時可以為他們設計一個探究性實驗任務,即:自主利用實驗室中的各種實驗儀器及材料來探究“是否所有的金屬都可以和酸之間發生類似的化學反應”這一探究性問題,借助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可以通過他們開展實驗探究活動的開展來對相應實驗探究結果進行解答,同時也可以使他們通過相應的探究活動來自主歸納及總結出金屬活動順序方面的化學知識,助力他們創新能力發展.此外,可以組織全體學生在參與化學實驗探究活動的過程中對整個實驗過程進行大膽創新,即要從實驗內容、實驗流程、實驗儀器、實驗試劑等多方面出發,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質疑,敢于提出自己的全新探究實驗方案,借助這種差異化、多樣化的化學探究實驗活動設計及開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發展自身的創新思維,助力他們實驗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協同發展.
教學的根本目標是助力學生核心素養養成,即保證學生可以利用自己在化學課堂中所學的化學知識有效地應用于現實生活實踐中,如利用化學知識求解實際化學問題或者解釋生活中的某些現象等等,它們都是學生學習的根本目標所在.這實際上也是在化學課堂教學中貫徹理論結合實踐教學的必然要求,對學生創新能力發展也有積極的意義.因此,在平時化學教學實踐中要注意有計劃地設計一些符合初中生學習需求的實踐性活動,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勇于創新,尤其是可以獨立自主地完成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性任務.
例如,為了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可以結合社會責任及意識等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及要求,聯系學生所學化學知識,以環保、節能等熱點話題為出發點,靈活地為學生設計“自主調查學校周邊化工廠水質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方法”、“現實生活中有‘點石成金’的魔術,你們知道是什么原理嗎?”、“霧霾的成因及防治”等不同的社會性調查實踐活動.在這些社會實踐活動設計下,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促進自身創新能力發展的機會及平臺,可以促使學生有效調用自身所學的化學知識去對社會實踐活動任務進行分析及解決,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鍛煉了他們的自我創新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同時也深化了他們對所學化學知識的理解及認識,尤其是可以使他們切實意識到化學知識學習和人類生存之間具有的緊密聯系,這對他們化學核心素養的順利養成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若社會實踐活動設計難度比較大,則可以指導學生在參與課外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來開展,保證最大程度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全面發展.
總之,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要重視其能力的提升,尤其是新時代人才必備的創新能力.教師要以學生興趣為入手點,引導其進行自主創新;營造開放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開展探究性實驗活動,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為其今后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