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華
(江蘇省南通市海安市高新區仁橋初級中學 226600)
初中物理是一門重要的中考科目,學生只有掌握所學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才能為將來進一步學好物理知識夯實基礎.為了激發很多的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必須積極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循循善誘地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合作探究,不僅可以理解一些重要的物理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還能打開創新思維的翅膀,優化學生的思維模式,更好的理解物理做題的重點.
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如果想要獲得成功,那么則需要展開設疑、定位、引導、反饋等環節構成,其中設疑是最為重要的環節,也是首要環節,進行設疑的主要目的是設置懸念,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激發.從當下所實施的新課程來說,在設計問題串應當遵守相應的基本原則,重視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有利于學生得以良好發展,而這也能夠使得課堂教學變成更為高效的課堂.
在設計問題時應當要有一定的難度梯度,也就是從簡單問題開始,逐步提高問題的難度,以便滿足學生自身認知規律要求,讓學生感覺努努力便能夠取得成功.對問題串進行設計時則應當嚴格遵守循序漸進原則,需要教師緊緊貼合教材中的重點內容,對教材中的內容之間所存在的聯系進行分析,尋找其中所蘊含的邏輯順序,再根據學生本身的能力,從具體到抽象的規律不斷展開,還要循序漸進的對問題進行設計,促使學生可以展開系統探究.在學習物理知識時,常常會遇到很多擁有較大思維難度以及十分抽象的內容,如果想要學生直接得出答案存在非常大的難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將難度較大的問題進行分解與細化,以便形成滿足學生回答要求的“小問題”,通過解答一個個小問題,從而得出最終答案.
在提問和啟發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便是把握時機,而這便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更為熟悉,對學生也更加了解,從而掌握教學過程中的難點內容.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心理進行觀察,以便捕捉到最為適當的時機.如果問題的難度很大, 那么則應當化整為零,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幫學生樹立信心,之后再利用分層啟發的方式,以便產生水到渠成的作用.教師設計問題的難度通常是學生努努力便能夠得到答案,讓學生不管是思維狀態還是注意力都處于最為理想的狀態.當教師在提問時做到恰到好處,那么不僅能夠讓知識內化,而且還能夠激發出學生在物理知識上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學習主動性.課堂教學中應當充分發揮出教師所具有的主導作用,但是這一點主要取決教師在引導啟發上所具有的作用,所以在設計問題串時應當重視啟發性原則.
教師如果想要讓學生對問題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那么則應當對學習任務不斷進行整合,有利于學生構建物理思維體系.從教學的具體情況來看,需要有效整合教材,然后再設計好問題串,使得教學難點能夠得以分散,利用此種策略展開提問,教師最為重要的便是對知識結論方向進行引領與探究,并非是將問題答案直接告訴學生.
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不是讓學生知道問題的答案,掌握某種解題方法,而是培養學生的思維,使其在面對任何物理問題時都能夠理清問題的解答思路.對初中生物理思維進行培養時,可以通過設計問題串的方式展開,具體內容如下所示.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物理教學中,如果教授過程過于簡單,學生很容易感到無聊,無法提高學習興趣.如果我們首先為學生創造一個新穎的生活問題,引導他們積極尋求創新的想法,幫助大家把知識融入問題情況之中,這不僅刺激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引起了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的動力.在創建問題和優化情況的內容和形式方面,有事例方法,實驗操作方法,知識鏈接方法等等.
例如在蘇教版《杠桿》的新課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了在學生生活中有關杠桿的例子,例如,起瓶蓋、釣魚竿、手推車等等,并創造了相關的學習情況,讓學生們明確,為什么在杠桿原理的支撐下,很多事情變得相對容易,一些難以撬動、拿動的物體,通過杠桿原理就可以實現操作,教師指導他們根據情況,自然引發杠桿這個物理概念.然后繼續問:成功撬動物體因素是什么?幫助學生能積極地思考并討論了一些正確想法,其中一些同學認為是加入了新工具,教師利用學生提出的這些方法來強調一些關鍵詞,杠桿形成的因素是什么,是一個有利的支點.實驗得出結論后,要求學生深入思考,并從學生自己總結的撬動東西背后原理,介紹了杠桿形成的原理,教師將抽象的杠桿概念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巧妙地結合起來,引入了各種生活常識,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打開了學生的話匣子,激活學生物理思維,通過分析影響杠桿形成的因素等,使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得以整合,幫助學生的思維得以開闊,物理教育課堂得以靈動起來.
問題串是一個有效的設計方法,所謂的問題串是指在一定順序中提出對應的問題,以便指向同一主題,有一個清晰的目標指向,目標周圍的每個問題和假設都與各自的因素有關.問題串的設計不僅是思維培訓的好載體,而且還指向了科學的思維鏈目標和思維方向,也是一個重要的教育指導方針,有效的克服了物理教學中的瑣碎,隨機等問題的發生.它不僅可以簡潔而有效地推動物理教學的指導過程,而且還使學生改進自己原有的錯誤知識,并獲得解決一系列問題的正確方法,讓學生了解物理知識之間的內部關系.
例如在蘇教版《力與運動關系》的教學中,在教學目標中可以設置以下四個問題:問題1:根據牛頓的第一法則,這兩個物體如何實現運動?問題2:在現實生活中,哪種運動呈現均勻的線性運動狀態?問題3:運動狀態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問題4:在力和運動之間的聯系能解釋那些問題?通過上面的問題串,從牛頓的第一法則的知識點開始,我們應該指導學生深入了解力和運動之間的正確關系,逐步與他們周圍的生活例子掛鉤,吸引學生的上課注意力,通過物理思考和溝通,大多數學生最終能夠自己理解力和運動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學會培養物理思維能力,也可以通過有效的現場詢問,有效地刺激學生的積極物理思維,最終實現學生的自我學習習慣.
“思維導圖”它是使用繪圖的方式繪制知識點,使用圖片和文本的形式顯示不同級別的知識主題,通過分層圖之間的關系建立知識點的內在聯系.使用記憶,閱讀和思考法則來開辟人腦記憶的潛力,將思維導圖施加到物理教學中,組織學習筆記并建立屬于學生自己的知識點,物理課堂上的知識點非常復雜,采用思維導圖的方法記筆記,用簡單的短語寫下關鍵點,并在錄制過程中添加自己的想法.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可以輕易跟上老師的教學節奏,也可以在課后學生將根據自己的偏好畫出喜歡的導圖顏色,添加圖片,深化記憶.這樣一段時間之后再次看到這張思維導圖的記憶表格時,相關內容將立即出現在學生面前,思維導圖建立準確的物理知識網絡結構也很方便.學習每一章時,鼓勵學生畫出屬于自己的思維導圖,在學習幾章之后,學生可以自己總結和改善物理思維導圖,最終變成一個大思維圖,以便清楚地理解初中物理的全部內容.
例如蘇教版在學習光學知識小孔成像時,通過實驗學生可以找到具體的成像法,但他們無法真正理解其中的工作原理,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光線傳播和光模型的知識來解釋成像過程,他們也可以在圖像方法的幫助下,通過繪圖來適當地了解成像法.圖像方法可以幫助學生通過想象力提高他們的聯想思維,學生對物理知識和現象理解可以更徹底,這對于培養他們的開放思維模式非常重要.除了小孔成像實驗外,還有光的反射、折射和透鏡成像規律都可以聯系起來,我們要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索,以此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實驗分析能力.同時,通過實驗法和圖像法,加強了學生對光學凸透鏡成像的理解,達到了最終物理教學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理解物理學習的魅力,在培養開放的物理思維方式.
在教學中,學生雖然可以在課堂上討論問題,但此時往往表現出知識面過窄,對問題的回答極為缺乏興趣.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小問題.根據過去的習慣,通常是老師解決問題,現在經常要求學生自己去尋找問題,指出問題,并加以處理.也就是說學生要敢于在課堂教學中設疑,啟發學生尋找疑點,鼓勵學生提問,最終引導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此同時,學生在發現問題的過程中以自己的方式處理物理問題,實驗教學應注意探究正確的思維指導和靈感.
例如在蘇教版初中物理《滑輪》該課程要求是有組織的實驗教學,使學生首先能夠正確了解“滑輪”,探索滑輪的工作原理和作用,教師可以在滑輪教學中設計以下實驗教學活動:1.正確認識滑輪,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視頻播放進行教學,給出生活中有關滑輪的案例?有通過什么物理知識進行的?有了這個問題,讓學生進行觀察演示實驗,通過滑輪的操作,可以在非常省力的情況下能夠抬起一些非常重的東西,比如吊車的工作原理.在進行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完全發揮團隊之間的合作精神,采用綜合教學方法,讓學生分為幾個團體完成實驗,這不僅使學生能夠形成積極的樂觀學習態度,而且通過完成實驗,也使學生能夠在實驗中形成團隊協作精神.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應共同努力,探索和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法,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的空間學習能力,通過做好上述幾方面工作,那么便能夠有效實現對學生物理思維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