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峰,陳瑋
(北京理工大學,北京)
高等教育承擔著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經濟發展、文化傳承的重任,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因素。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高等教育要實現內涵式發展;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與北京大學師生的座談會上強調“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1],為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各歷史時期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任務的側重點不同。步入新時代,是高等教育扎根中國大地、辦出中國特色的時代,我國將實現由“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的轉變。因此在建設教育強國的新時代背景下,需思考人才培養體系、教學模式、現代化治理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問題,探索中國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路徑。
“內涵式發展”概念最早應用于經濟領域,指轉變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為重視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戰略,在高等教育領域引申為從高等教育本質出發的內在性發展模式[2]。自1993年國務院文件中首次提出高等教育的內涵發展,經過二十余年的探索與實踐,其思想內涵不斷豐富,成為當前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理念。
1978年高考制度恢復后,中國高等教育事業以調整為中心,進入快速擴張階段,1988年中國高等院校數從1977年的409所增至1075所,已開設專業千余種[3]。然而高校數量迅速提升的同時,其辦學條件和質量難以得到保證;未經充分論證地增設專業,其結構無法滿足國家經濟建設及人才培養的需要。1993年1月,國務院批轉國家教委《關于加快改革和積極發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見》,指出“高等教育的發展,要堅持走內涵發展為主的道路”[4]。文件首次在高等教育領域提出“內涵發展”概念,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國高等教育盲目擴張的態勢,20世紀90年代中國高等院校數量基本穩定,高等教育事業將建立和完善教育管理機制和人才培養體系作為主要發展任務。
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受亞洲金融危機波及就業問題突顯;盡管高校數量在20世紀80年代增長顯著,但我國仍處于精英教育階段,所輸送的人才遠不能滿足國家經濟發展的需求,21世紀之初中國高等教育恢復了快速擴張模式,“內涵式發展”理念鮮少出現在相關政策文件中。直至2010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再次提出要“注重教育內涵發展”[5]。黨的十九大報告及2018年5月與北京大學師生的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強調“內涵式發展”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指導理念[1];2019年,國務院印發《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將推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作為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重點任務,進一步確立內涵式發展為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指導思想[6]。
從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概念的歷史變遷來看,其思想內涵隨不同時期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需求而變化。20世紀80年代是中國經濟的恢復與調整期,為滿足經濟發展對人才的迫切需求,快速提高辦學規模和招生數量是當時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務,辦學質量、效益、專業設置等問題未能得到足夠重視。20世紀90年代提出內涵發展,旨在調整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協調辦學的規模、結構、質量與效益的關系,其思想內涵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質量;重心是推動高等教育內部各要素的均衡發展;具體表現為穩定現有高等院校數量,優化布局和內部結構,調整專業設置,推進管理機制與教學改革等。國家教育委員會1996年印發的《全國教育事業“九五”計劃和2010年發展規劃》中提出以穩定高校總體數量、擴大部分高校辦學規模進而提高辦學效益的形式探索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路徑[7]。2010年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提高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水平,優化高等教育結構,成為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工作重點;結合各高校的傳統、層次、定位,辦出特色、爭創一流,是對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新要求[5]。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一步豐富了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內涵,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要準確把握教育本質,圍繞“立德樹人”中心思想,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
總體上看,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即與高校數量增長相對應的,以提升教育質量為中心的發展模式;是在特定歷史時期提出的,審時度勢,協調高等教育規模、質量、結構、效益之間關系的教育方針。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思想與時俱進,已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理念。
步入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將面對新的形勢: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經濟增速放緩,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壓力;隨著教育現代化建設推進,高校教學方式與管理模式亟待改革;高校要服務于鞏固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需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應對國際社會多元、多變的思潮沖擊[8]。要實現在本世紀中葉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的發展目標,中國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面臨諸多挑戰。
就業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是衡量高等教育質量的主要依據之一。一方面,據教育部高校學生司2021年12月發布的2021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進展情況顯示,202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達909萬人,同比增加35萬人,2022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1076萬人,同比增加167萬,規模和增量均創歷史新高[9]。另一方面,2021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10],均將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帶來壓力。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緊張形勢如得不到有效紓解,將對未來的就業持續產生壓力。經濟增速放緩與高等教育普及化是導致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增大的直接原因,同時也反映出高校辦學規模高速擴張下,專業設置不合理、人才培養體系與社會經濟發展需求不相匹配等現象,就業的結構性矛盾成為新時代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道路上必須解決的問題。
提高教學質量,推動教學改革是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核心任務,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建設智能化校園是教學現代化改革的基本路徑。新時代高校線上教學需求在新冠疫情的催化下激增。據教育部統計,截至2020年5月8日,全國1454所高校開展線上教學,開設課程107萬門,涵蓋全部12個學科門類,包括專業課、通識課、實驗課等多種類別,接受線上教學的大學生共計1775萬人[11]。通過線上教學實踐,相應的教育技術在實踐中日趨成熟,高校建立起保障線上教學的教育管理體系,高校教師的信息化素養得到極大提高,并在師生當中培養出一定的線上教學或學習習慣,形成了有利于網絡教育發展的土壤。但同時也存在各類線上教育平臺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線上課堂中師生缺乏互動、教學設計與線上教學形式不匹配、線上教學效果與傳統課堂教學存在較大差距等諸多問題[12]。
推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能力的現代化建設是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協調質量與規模關系的有力保障,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能力備受考驗。在公共危機事件中保障學校各項工作正常運轉,需要現代化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尤其面對疫情,更需要現代化的管理技術和科學的管理理念。目前來看,不斷推進的信息化管理體系建設為開展疫情防控和保障疫情期間高等教育工作的正常運轉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治理過程中仍需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治理理念,避免僥幸心理、厭戰情緒、“一刀切”等現象。
“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通過加強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好政治引領和價值引導,培養愛國情懷,是提高育人質量、堅持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道路的體現。當前復雜的社會環境和多元思潮對高校愛國主義傳統造成沖擊[13]。高校學生社會經驗欠缺、思維活躍、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樣,易受各類社會輿論影響,需要加強引導,幫助其堅定政治立場,樹立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培養正確看待社會復雜現象的能力;而社會對高校學生的期待較高,學生的不良言行易成為關注的焦點。新時代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將成為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點。
新時代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思想內涵,是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注重特色辦學和人才培養體系建設,以加快“雙一流”建設、推進一流本科教育、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完善高等教育質量標準和監測評價體系、提升高等學校科學研究與創新服務能力等為主要舉措的高等教育發展路徑[6]。為把握新時代的機遇和挑戰,繼續推進教育質量提升,中國高等教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索內涵式發展路徑:
短期來看,擴大高等教育辦學規模是緩解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的有效途徑。長期來看,該舉措主要對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起緩沖作用,新增研究生及待就業畢業生將繼續對未來就業造成壓力;新時代中國經濟增長動力減弱、增速放緩,市場對人才需求數量下降,就業形勢依然嚴峻。根本上解決就業問題,不僅要靠經濟社會發展擴大市場需求,在高等教育方面,要堅持內涵式發展道路,以促進就業為導向,加快人才培養體系改革。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由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數量的需求轉向結構質量的要求[14],對人才的層次和類型需求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因此新時代的人才培養體系應以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多樣化、多層次、靈活化為改革方向,深化產學研合作培養人才模式,合理配置資源,優化學科專業設置,支持優勢專業建設,并根據經濟結構與發展需求靈活調整。各高校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找準辦學定位,形成特色化辦學理念,克服同質化傾向,為不同專業、不同類型學生制定多樣化的分類培養方案,建立隨市場需求調整的動態機制;將就業和實踐能力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融入到課程設置、教學設計中,同時為高校學生提供就業、創業指導服務;將教學水平和質量作為考核教師的重要依據,完善相應的評價體系與考核辦法。
混合式教學是傳統面對面教學方式與線上教學模式的有機結合,其將“以學生為中心”作為指導理念,以提升教學質量為目標,是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趨勢。近年來的大規模線上教學實踐為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和信息化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同時快速建立的數字化教育管理體系和軟硬件設施,逐漸培養出的師生線上平臺使用習慣,為探索混合式教學模式奠定了基礎。
新時代的混合式教學以重塑教學生態為主要任務。一是加快線上教學平臺的開發和完善,推進智慧校園建設,促進教育資源共享,同時建立相應的教育評價和質量保障機制,提升教師、學生及勞動力市場對混合式教學的認可度。二是提高教師的信息化素養,要求教師充分掌握混合式教學的原理和方法,由被動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轉為主動創新教學方式,加強線上線下與學生的交流互動。三是培養學生在新媒體環境下的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引導學生有效利用線上教育資源進行探索性、創新性學習,與教師共同討論學習成果,形成師生的知識共建關系。四是創新與混合式教學相匹配的教學設計。混合式教學不是對線上與線下教學的縫合或拼湊,而是課堂教學與在線教育的優勢互補,既要保留課堂上師生間的高效互動,也要充分利用線上豐富的教學資源和靈活的教學模式。
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理念要求現代化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堅持新發展理念,遵循組織特性,堅持以人為本,突出質量和特色,做好頂層設計[15]。新冠疫情暴發以來,教育部及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迅速作出統籌安排,各地高校積極響應,保證了疫情防控工作的順利進行。這一過程中現代化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體現了其以人為本,民主性、高效性的特點,但同時也暴露出應對危機的臨時性、不確定性等問題。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需將重大公共事件納入治理框架,建立常態化的危機管理機制,提高對各類危機的預警和應對能力,制定好危機處理預案;加快推進教育治理信息化建設,提供精準化、科學化的治理決策,創新治理方法,提高治理效率,保證特殊情況下教育管理工作的正常運轉;出臺相關規定和管理辦法,明確教育管理部門及高校在重大公共事件中的職責,鼓勵高校發揮智庫和輿論引導功能;牢固樹立質量意識,貫徹“以人為本”教育治理理念,保障師生的民主權力,協調學生、教師、家長、社會等群體利益關系,形成政府、高校、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主體治理結構。
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時代高等教育內涵是發展的必然取向。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緊跟教育現代化發展趨勢,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打造“云上思政”,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共享,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廣度;強調對高校學生身心素質、科學素養、公德觀念、媒介素養的培養,提升其應對危機事件的能力,引導其在重大公共事件中主動肩負青年人的時代責任,發揮榜樣作用;充分挖掘愛國主義感人事跡、英雄故事融入案例教學,通過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大優勢,引導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涵,堅定“四個自信”。
對于新時代的中國高等教育而言,世紀疫情、百年變局既是挑戰亦是機遇。對于高校畢業生就業、教學形式、現代化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中國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關鍵命題,要以人才培養體系改革、教學模式創新、教育治理機制完善、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為抓手,以質量提升為核心,以就業為導向,形成隨市場需求調整專業結構的動態機制,建立多樣化、多層次、靈活化的人才培養體系;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探索混合式教學模式,重塑教學生態;建立常態化的危機管理機制,完善現代化高等教育治理體系,提高治理能力;促進重大公共事件治理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走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