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林
(河北京津冀再制造產業技術研究有限公司,河北 滄州 062450)
國家工信部于2016 年印發《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開展用能產品的監督的工作,這項任務的開展主要以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生產水平提升為主,將傳統工業的綠色改造作為重點工作內容,在相關法規、制度、標準的基礎上,實現綠色科技創新,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大力發展綠色制造產業。盡管相關政策的出臺推動了電機節能技術的發展,但高效電機成本過高的問題卻未能解決,可見,開展電機的高效再制造工作具有重大意義,是實現行業節能減排的重要途徑。
雖然國家對電機再制造給予了很大的政策支持,但電機再制造產業的推廣效果并不理想,再制造的電動機數量也不多。根據調查分析,主要原因包括以下。
目前,現行的電機再制造行業標準僅有《三相異步電動機再制造技術規范》(JB/T 12993—2018),在規范中,對三相異步電動機再制造進行了定義,并明確了、設計及工藝要求、性能指標、檢驗標準和試驗方法、標志、包裝及保用期。但是,在電機再制造整個生態過程中,沒有標準規定廢舊電機回收要求,沒有標準規定再制造電機質量要求、沒有標準規定再制造電機市場要求等。
電機再制造過程中涉及的電、磁、工藝、結構等一系列技術設計問題。現有技術與成本效益仍不能平衡的問題。鐵心和槽形的尺寸不能調整,設計受到限制。
低效電機的鐵心大多使用熱軋硅鋼片,鐵的消耗量較大,造成降低繞組銅耗、風摩耗、雜散損耗的時候需要使用更多的技術措施;另外,由于每個生產廠家生產的電機設計裕度和鐵心材料有一定的差異,因此,再制造電機的設計中,需要結合舊電機分別開展再制造設計。
目前我國電機再制造主要由三部分廠商承擔,第一部分通過簡單更換零部件等方式,低效、低水平進行翻新制造。第二部分是電機維修廠,以電機“轉起來”為維修目標,電機維修廠規模小、沒有根據相應的技術標準、節能標準,通過維修這種原始的方式對電機進行低水平修復,維修后電機的節能效益、能效標準均沒有保障。第三部分為電機再制造企業,這種企業通常由電機維修廠轉型建造,所以技術上依舊是為維修為主,同時這種“小作坊”型電機再制造企業沒有形成再制造產品管理規定,各電機再制造企業間技術水平差距較大,各個企業分布又相對較散,監管部門難以統一管理[1]。
我國電機再制造市場起步較晚,技術實力儲備相對較差,包括許多電機再制造關鍵共性技術,依舊處于研發階段;同時,由于市場上電機種類繁多,型號各異,盡管新品電機制造有著統一標準,但不同電機制造商生產所用的材料,工藝等不經相同,所以需要投入更高的成本研發電機再制造相關技術,這也進一步導致電機再制造成本的增加。關鍵共性技術儲備差、電機種類雜多、電機再制造成本高成為電機難以批量化再制造的關鍵問題。
電機再制造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國家科技發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未來的發展中,研究中心將主要依托行業內的領航企業、科研機構、高校等,努力打造具有國內一流的工程技術研究開發、設計和試驗的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完備的電機再制造工程技術綜合配套試驗裝備,在技術上,能夠為電機再制造提供多種綜合性服務。同時,還要與電機再制造緊密合作,形成電機再制造科研開發實體。
工業節能工作的重點任務之一就是提升電機能效,通過打造完整的產業鏈,實現電機能效的評估、診斷、融資、投資、運營、考核的一體化,最終實現電機再制造企業、第三方服務商、投融資管理公司、電機使用商等的多方合作、共贏發展[2]。
建立了校內實習基地,依托教學基地,加強將專業理論知識轉化為解決工作實際問題的能力,可以熟悉制造業、商業企業等工藝操作實際過程,彌補會計基礎和財務管理課程理論課表達中的不足,讓學生通過真實情景和過程提前進入工作環境。
通過電機再制造產品和服務的融合,讓客戶全程參與,企業相互提供生產性服務和服務性生產,實現再制造價值鏈中各利益相關者的價值增值實現分散化再制造資源的整合和各自核心競爭力的高度協同,達到高效創新的一種再制造新模式。
進一步規范電機再制造企業生產行為和再制造產品品質,引導電機再制造產品消費,對自愿申請再制造產品認定的企業加強指導,進一步提高申報質量。
再制造企業應當積極參與再制造技術交流會、產品說明會等,通過技術交流的形式,搭建行業交流平臺,通過現場會議,強化技術指導與產品的分類交流,強化再制造技術的推廣,推進智能電機再制造。通過現場會的形式,強化技術交流與指導,規范行業技術標準及相關生產工藝,引導產業的健康發展。
再制造企業應當嚴格執行國家政策、法規以及相關行業標準,對再制造的產品必須明確標識要求,同時建立再制造產品信息化管理平臺,做到再制造產品“追蹤”和舊件“溯源”。
對再制造產品質量和性能要求進行組織抽查,對生產不規范、產品不達標、宣傳不真實、管理不到位的試點或示范單位,責令限期整改,經整改仍達不到要求的,取消試點或示范資格。
就如何建設一個規范、健康、具有技術創新、高節能效率再制造電機市場,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為解決我國電機再制造行業總體發展滯后、關鍵共性技術薄弱等問題,建議以電機再制造共性技術與技術應用領域作為發展方向,依托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相關企業,通過課題、項目、專項基金等形式,針對制約電機再制造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開展研究,包括電機再制造設計、電機多物理場耦合分析[3]、電機性能在線監測等方面,著重在感應電機永磁化、無稀土永磁化、再制造電機智能一體化等技術領域進行創新。建立電機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逐步實現技術研究、標準制定、試驗檢測等環節相互支撐,推動企業持續發展的新模式。
要解決電機再制造的共性關鍵技術問題,并把科研成果進行產業轉化和推廣僅靠單獨的企業是無法實現的,迫切需要建立行業標準和為行業提供高技術服務、帶動全行業技術水平的技術工程中心。建議成立《國家級電機再制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承擔構建我國電機產品產學研用技術創新體系的重任。針對我國電機再制造行業效率低、運作散、技術水平較低等一系列突出問題,開展具有重要市場價值科技成果的工程化與系統集成,搭建電機再制造共性關鍵技術試驗平臺。大力普及企業使用再制造電機的主體意識,在電機再制造過程中注重再制造的企業標準、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的研究制定,加強認證認可方法與制度研究。
小型微型企業在增加就業、促進經濟增長、科技創新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針對當前電機再制造企業大多為中小微企業的特點,以及相關再制造企業經營壓力大、技術水平低、運行成本高和稅費偏重等突出問題,提出上述建議。
支持小型微型企業技術改造,擴大小型微型企業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資金規模,重點支持小型微型電機再制造企業開發、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如對再制造異步二級能效補貼和永磁電動機節能電機予以補貼;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產品質量,改善經營條件。通過設立特定技術創新項目,對技術創新企業給予項目或獎勵資金支持。
落實支持小型微型企業發展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電機再制造行業增值稅稅負較高,對行業發展有一定的影響,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政府相關部門可以將經過認證的企業及產品作為對象,適當減輕稅收,降低企業壓力。由于再制造企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購買的原材料是使用過的固定資產,再制造過程將廢舊設的附加值一次性轉移到了新產品中,讓廢舊設備重新得以在商品鏈中流通,所以,在繳稅中,可以允許再制造企業根據交易中取得的發票所注明的稅額抵扣增值稅。同時區分原材料獲取渠道,設定適當比率,對再制造企業銷售再制造產品所應繳納的增值稅實行先征后退。
3.6.1 推廣再制造電機在“節能改造行業”的廣泛應用
隨著《中國制造2025》《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 年)》《高耗能落后機電設備(產品)淘汰目錄》等政策的頒布與實施,政府將提升對重點用能產品專項監督,這意味著有大量高能耗、落后的電機、電機系統被淘汰,建議針對“節能改造行業”,鼓勵和推廣低效、高能耗電機再制造,再制造后的高效電機、電機系統可重新服役于原來工況,這樣既能解決處理淘汰電機帶來的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等問題,同時又能避免新電機制造所需的資源、成本等問題[4]。
3.6.2 推廣再制造電機在“特定行業”的配套應用
我國電機使用工況主要可分為6 大類,其中泵類、風機、空壓機、制冷壓縮機、輸送機及其他電機,分別占22%、16%、18%、7%、2%與35%,作為電機使用占比較高的泵類、風機、空壓機領域,推廣應用再制造電機的效益將會非常顯著。為更好地落實高效電機的推廣,政府可針對上述行業,鼓勵、提倡相關行業使用再制造電機作為配套產品,對使用再制造電機的企業給予一定程度的稅收補貼。建立資源循環綠色應用項目示范工程,引導培育一批使用再制造電機的終端。企業使用再制造電機,一方面能夠節省生產成本,另一方面可以獲得政府的扶持,有利于刺激再制造電機迅速進入電機市場,有利于提高再制造電機市場占比,有利于提高用戶對再制造電機的認可。
3.7.1 建立再制造電機重點行業應用試點
打造若干再制造產業示范區[5],以推進油田抽油機電機[6]、陶瓷生產線電機、紡織生產線電機等再制造為重點,加大資金投入,消除制度瓶頸,完善回收體系,規范流通市場,努力做大做強。在此基礎上,將試點范圍擴大到壓縮機、風機、水泵等部件。同時,繼續推進大型三相異步電機永磁化再制造。
3.7.2 推動工程機械應用再制造電機
組織開展工程機械、工業機電設備、機床、礦采機械、鐵路機車裝備、船舶等相關三相異步電機的再制造,提高再制造水平,加快推廣應用。
3.8.1 舊件回收管理
鼓勵專業化舊件回收公司融入電機再制造產業鏈中,為再制造單位提供符合要求的舊件。同時,加強對廢舊高能耗電機的監管制度,落實對廢舊低效電機的淘汰;加強對淘汰的廢舊電機監管工作,禁止以原始的拆解方式處理廢舊電機[7]。
3.8.2 加強再制造產品質量控制
加強對再制造電機生產及質量監督。電機再制造單位應采用試驗對再制造電機的設計、制造過程、設計進行確認,保證再制造的電機在性能上能夠滿足行業標準的要求。由再制造的單位開展設計、評審、確認等工作,同時承擔相關責任。生產完成之后,由再制造單位將產品送到第三方檢測機構(或原型新品授權方)進行性能檢測,并出具檢測合格的報告。當生產量較大,滿足批量生產的標準時,再制造企業應當按照國家相關規定開展試驗,并出具試驗報告。
質量體系認證是國際上通行的提高產品質量水平,促進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再制造產業化進程的健康推進同樣需要質量體系認證認可的保障。為保證認證工作在電機再制造行業的有效落實,充分發揮國家質量基礎設施在行業治理過程的作用,根據再制造行業需求,成立“電機再制造認證檢測管理委員會”,委員會建議覆蓋電機行業管理部門、電機行業協會、第三方機構、專家協會等,建議從甄選電機再制造認證檢測機構;起草和管理認證和檢測相關標準、技術規范、實施規則等技術文件;開發建設再制造相關認證和檢測證書管理系統;實施和指導電機再制造技術等方面開展工作。研究制定第一批電機再制造行業認證機構的篩選機制,堅持優中選優,寧缺毋濫的基本原則,選擇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品牌影響力的認定機構,與其簽訂合作協議,授權開展相關評價活動。
在確定第一批電機再制造行業認證機構的基礎上,綜合考慮規模、市場接受程度、企業信譽程度,通過行業推薦以及行業自主申請的方式,確定第一批試點企業。通過試點企業進一步檢驗標準的可行性、科學性與先進性,進一步優化相關認證制度、認證技術的合理性與可操作性,進一步確定認證人員、審核人員能力的勝任能力。同時,根據各項工作進展,積極召開電機再制造行業認證認可經驗交流會,對電機再制造行業政策、標準、智庫研究成果發布、優秀認證案例進行交流;通過政府部門、新聞媒體以及政府采信等環節,推動人才市場化供給政策,進一步推動人員認證制度下的相關措施。在前期充分的溝通和運行的基礎上,適時推動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督總局建立共同推動電機再制造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合作機制。
相比與工程機械再制造、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目前我過電機再制造行業的標準相對比較欠缺。標準引領行業創新,是促進電機再制造產業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也是國家實施相關政策的重要參考依據。在再制造標準的設立要根據我國國情,行業需求、統籌規劃、急用先行、分步實施的原則,強化基礎標準、核心標準的制定工作。同時,可以由政府牽引,推動電機再制造企業與高校、研究所等單位的合作試點,在標準體系中,明確總體要求、思路、內容以及生產方式,從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對電機再制造的應用領域、核心要素作出參考模型。
同時,根據電機再制造行業認證機構、國家級電機再制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電機再制造行業相關協會、電機再制造企業等各項工作進展,聯合電機再制造相關單位,結合電機再制造行業的發展實況與市場需求,積極開展電機再制造行業標準制修訂研究。
擬修訂的電機再制造標準包括:淘汰電機的可利用性評估,再制造電機能效分級、質量分級,原位機零部件剩余壽命的評估,再制造電機的試驗標準以及選型指南等。
綜上所述,對再制造電機產業發展模式與政策進行研究,更能適應現階段節能減排要求,提高綠色國際競爭力,推動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和諧共融,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能更好的推動低能耗再制造電機在國內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