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薇婧 盧啟強 冉永平 李竹 馮彥哲
(1 四川航天長征裝備制造有限公司,成都,610100;2 四川航天工程系統研究所,成都,610100)
航天卓越標準體系CASC 1.0版適應航天科技集團高質量、高效率、高效益發展需求,具有全域覆蓋、開放兼容的特點[1],其標準明細表共收錄各級各類標準2萬多項。CASC 1.0將標準分為三類:A類、B類、C類,其中C類標準由院、廠所自行策劃制定,發布后報集團公司統一備案。本文將探討運用標準化基本概念,在CASC 1.0基礎上進行產品實現過程標準集群再設計和應用,實踐選標、采標、研標、用標方法,以提高企業標準的實施效益。
對標準進行分類并對各類標準進行界定,可以從外延上明確各類標準之間的界限,從而進一步理清標準所涉及的邊界。從起草標準的角度看,標準分類應該與標準的制定有關聯。按照標準所適用的范圍、標準化領域、標準化對象、標準的編制目的、標準所具有的功能以及標準內容適用的廣度等相關屬性將標準分出類別[2]。
標準分類方法的選擇以適用、管用為原則,反映企業標準的管理思想。本文在沿用CASC 1.0標準的專業領域、層次級別分類基礎上,增加了按標準化對象、標準化目的屬性的劃分類別,如圖1所示。

圖1 標準分類
CASC 1.0將標準分為A、B、C類進行分類管控。A類為企業集團標準及以上級標準,由集團公司統籌開展制定,面向所有供應商;B類以專業組為主體,供應鏈上下游廣泛參與,面向特定領域供應商;對于C類由院、廠(所)自行策劃和制定,發布后報集團公司統一備案。企業級院標準及企業級廠所標準代號僅列出了工廠常用標準代號。
按標準化對象劃分是與企業定位為裝備制造型企業目標相一致的,該分類的意義在于:優先規范型號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產品實現標準核心層;其次是在以保證產品實現有序開展的前提下,再形成以經營管理活動中的保障事項為外層的基礎保障標準[4]。
當產品實現標準和基礎保障標準能夠滿足該崗位作業要求時,產品實現標準和基礎保障標準可直接作為崗位標準使用。車間或部門可根據需要依據以上兩類標準形成崗位標準,一般以作業指導書、操作規范、員工手冊等形式體現,可以是書面文本、圖表、多媒休,也可以是計算機軟件化工作指令,其內容可包括但不限于:職責權限、工作范圍、作業流程、作業規范、周期工作事項、條件觸發的工作事項等。工作標準可理解為崗位標準[3]。
GB/T 20000.1—2014界定了標準化和相關活動的通用術語及其定義[5],表1據此給出了本文的相關術語定義。

表1 標準化相關術語和定義
產品實現標準集群構建是以產品為核心,圍繞企業產品實現過程要素進行設計。通過分析CASC 1.0的10個專題領域,57個一級分支及1857個模塊,識別CASC 1.0中與產品實現過程對應分支及模塊,遵循 “取得出來、放得回去”的原則建立對應界面,可以發現,產品實現標準集群主要集中在質量保證等7個一級分支中,屬于產品保證、生產制造等7個專題領域,詳見表2。通過界面劃分,產品實現標準選標范圍進一步集中,有利于提高企業標準化效益。聚焦質量保證、工藝等與裝備研制過程實現相關的模塊,共同服務于裝備研制生產,促進裝備質量提升。

表2 產品實現標準分支及與CASC 1.0的對應
四川航天長征裝備制造有限公司是研制廠。工廠作為裝備制造型企業以裝備批產穩定性提升為首要任務,其標準化工作以形成產品實現全過程標準為重點,并按其內在聯系構建結構合理、規模適度、內容科學的有機整體,實現圍繞型號生產過程固化經驗、建立秩序、推廣技術的目標。工廠現有廠標573項,其中管理標準303項,技術標準253項,工作標準17項,且數量逐年增加,存在問題有:①標準數量過多,增加了標準實施成本和人員負擔,不利于提高企業生產質量和效率;部分管理標準與規章內容存在重合,執行效率降低;②與上級及供應鏈傳遞的標準界面模糊,缺乏標準協調配套的有效方法,存在標準交叉重復,標準使用者選標用標效率降低;③標準分散,標準分類缺乏系統性定位規劃,冗余標準給檢索及使用帶來困難,也增加了識別缺項標準的難度。
為解決上述問題,將一致性程度這一概念用于標準集群構建中不同層級的標準之間的比較。
C類標準與A類、B類標準協調配套應在遵循一致性程度原則的基礎上,提升標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a)清理和縮減不適用存量C類標準數量和規模,繼續保留的C類標準建立與A類、B類標準的對應關系。
b)嚴控增量C類標準,對照產品實現過程要素查漏補缺,分層分專業開展需求分析,實施缺項標準自主研制或修改采用。
c)產品實現標準集群=直接應用的A類、B類標準+修改采用的C類標準+自主研制的C類標準。出于增存量適中和標準使用的考慮,建議:①與A類、B類標準為等同的C類標準,采取直接應用A類、B類標準的方式;②以A或B類標準為基礎修改采用的C類標準,其技術要求不低于A類、B類標準;③存在多個同領域(對象)的C類標準,采取整合修訂的方式,在標準封面和前言中給出一代多的代替關系,在前言中給出技術差異。
但是,不建議企業起草等同采用的C類標準,因該方式會導致標準體量增大;存在多個同領域(對象)的C類標準時,不建議采取制定新標準,廢止舊標準的方式,因該方式不便于找到標準代替關系,且未能體現內容的技術差異;不建議參考A或B類標準起草非等效標準。表3按照增量標準、存量標準給出了具體的協調配套原則。

表3 C類廠(所)標準的協調配套
可采取在標準復審階段將一致性程度納入復審評價的方式。建議區分技術標準與管理標準復審,管理標準可增加與程序文件、規章等比對,廢止重合度高的標準。本文實施了C類標準系統性復審,表4給出了部分“廢止”標準直接應用的上級標準示例。

表4 標準的直接應用
此處需注意的是,CASC 1.0將企業級院標準和企業級廠所級標準均劃分為C類標準。廠所標準可考慮如適宜在院內推廣的,采用廠所標準升級成院標發布后,及時廢止相應的廠所標準,直接應用院標準。標準的間接應用則是在起草標準時,在第二章“規范性引用文件”中體現。
對照領域標準總體布局查漏補缺,精準策劃增量標準更多聚焦產品實現過程。表5給出工廠2022年部分C類增量標準項目,主要從精益質量管理體系、科研生產模式轉型、任務領域和專業發展、三年質量能力提升、關鍵產品及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和薄弱環節、精益產品保證、裝備試驗數據工程等綜合評估立項必要性,并對應CASC1.0專題領域。

表5 自主研制C類增量標準
修改采用是工廠實施A類、B類標準時的主要形式,通常為結合企業實際的管理標準。技術標準不建議進行修改采用,可采取直接應用于生產指令性文件編寫中。以A類、B類標準為基礎,起草C類廠(所)標準建議遵循以下步驟。
a)相關性查詢后,研究評估A類、B類標準內容對廠(所)的適用性。
b)如可修改采用,則在起草標準時對相應內容進行改變。可識別為修改采用的:①C類廠(所)標準與A類、B類標準之間一般為一一對應關系。②技術差異為在A類、B類標準內容上增補、細化、加嚴,C類標準不低于A類、B類標準的要求。③允許結構上的編輯性修改。
c)起草標準時在標準前言中納入一致性程度及技術差異的說明。
修改采用的標準前言示例如示例1所示。示例1:

可采取在立項環節依據起草單位提出多個單項標準修訂時,系統梳理出該領域(對象)的相關同類標準,實施整合修訂;也可采取將一致性程度納入標準復審環節,選取典型領域,通過對比標準適用范圍等,對協調性差、應用范圍單一等相關標準提出整合,提高采標用標效率。
標準的整合修訂結果可以形成獨立標準,也可形成部分。部分作為標準的一個層次,屬于標準的內部結構。整合修訂的標準前言如示例2所示。
示例2:

本文在CASC 1.0基礎上識別了其與產品實現過程要素相對應分支及模塊,建立了二者對應界面;建立了公式:產品實現標準集群=直接應用的A類、B類標準+修改采用的C類標準+自主研制的C類標準;提出了C類廠(所)標準協調配套原則、途徑。
由此,進一步集中產品實現標準選標范圍,遵循了CASC 1.0“取得出來,放得回去”的原則,并從一定程度上解決C類標準交叉重復、不適用等問題,清理縮減了標準數量和規模,提供了一種科學選標、采標、研標、用標的思路,為推進標準閉環管控提供了可行性方法。
目前,工廠已實施C類標準復審237項,涉及金屬成形、連接等各專業。已廢止標準43項,整合標準13項,直接應用A類、B類標準10項、直接應用C類院標4項,修改采用A類、B類標準12項,工廠后續將運用該方法思路覆蓋所有廠標,實現增存合理的標準管控。
標準戰略,體系為本。工廠后續將在產品實現標準集群構建基礎上,優化標準化信息平臺建設,以提高產品實現標準在型號一線的使用效率為目標,支撐高質量、高效率、高效益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