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剛 何漓 郝丹丹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進老區蘇區全面振興,傾力支持老區蘇區特色產業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保障等”。四川南充是朱德元帥、張瀾先生、羅瑞卿大將和張思德同志的家鄉,是川陜革命老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四川省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座談會精神,堅持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抓手,著力建基地、育龍頭、搞加工、創品牌、增效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積極為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貢獻力量。
一是優化完善園區規劃。牢固樹立全市“一盤棋”思想,統籌考慮各地資源稟賦、基礎條件和產業優勢,緊密銜接全省“十四五”農業農村發展規劃、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建設規劃,圍繞做好農村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以編制鄉鎮及村片區國土空間規劃和發展規劃為引領,精心編制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發展規劃,科學布局現代種養、加工物流、休閑觀光、科技研發等功能板塊,推進規模種養與加工流通相協調、服務設施與生產設施相配套、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相銜接。
二是優化布局園區產業。對接全省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圍繞打造嘉陵江流域現代農業高效產業帶,合理布局糧油、生豬、蔬菜、蠶桑、晚熟柑橘等主導產業,木本油料、中藥材、牛羊、水產、酒業等特色產業,現代農業種業、現代農業裝備、現代農業冷鏈物流等先導性支撐產業,重點打造南部、閬中、營山等糧經飼優勢區,大力培育南部、儀隴等晚熟柑橘產業園區和儀隴、蓬安等蠶桑產業園區,推動現代農業園區增點擴面、提質增效。
三是整體提升園區能級。南充已建成現代農業園區78個,其中“國字號”農業園區5個、省星級園區5個,正處于整體成勢、能級提升的關鍵階段。要按照“重點突破、分類推進、全域實施”的原則,積極推進國、省、市、縣現代農業園區創建,全力構建以國家級產業園為龍頭、省級產業園為骨干、市縣級產業園為基礎的園區體系。到2025年,建成縣級以上現代農業園區150個,其中“國字號”園區達到7個、省星級園區達到20個。
一是突出設施標準化。大力實施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機械化推進、綠色產業發展和智慧園區培育“五大工程”,積極推廣應用大棚溫室、噴灌滴灌、農技農具等現代農業裝備,加快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全面提高園區土地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到2025年,建成高標準農田480萬畝。
二是突出生產標準化。堅持有標采標、無標創標、全程貫標,嚴守產地環境安全關、投入品生產使用關、流通銷售質量安全關,建立健全貫穿農業生產、管理、服務的規范標準體系、質量保證體系和檢驗檢測體系,制定出臺地方特色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推動入園經營主體標準化生產全覆蓋、農產品可追溯全覆蓋。到2025年,建成標準化農產品生產基地350個、畜禽標準化養殖場1500個。
三是突出服務標準化。按照“主體多元、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要求,加快建設農產品電子商務中心、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服務中心、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中心等信息化服務平臺,大力發展“育秧外包、防治承包”的新型植保服務、“統一收割、統一打包”的專業農機服務、“聯系市場、包收包銷”的產品銷售服務等園區社會化服務體系,推動農業由“賣原料”向“賣加工品”轉變、由“賣產品”向“賣服務”轉變。
一是著力推動農工融合。要堅持產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園區加工協同發展,依托糧油、畜禽、果蔬等特色產業園區,配套建設冷藏氣調、烘干去濕、清洗分揀等初加工設施,大力推廣品種專用、生產定制、產銷對路等深加工模式,加快建設以川東北有機農產品精深加工園為引領的“1+8”農產品精深加工園區。到2025年,培育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150戶,實現主要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率68%以上、年精深加工能力300萬噸以上。
二是著力推動農商融合。堅持模式創新、渠道創新,依托川東北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南充現代物流園,加快縣(市、區)農產品鮮銷市場、集散中心、配送中心、農村電商建設,積極探索主食加工、凈菜配送、中央廚房配送等新模式,構建線上線下互動、實體網絡共進、產供銷一體的現代農產品流通體系。到2025年,建成鮮食農產品連鎖店500家,新建互聯網電商直銷店100家,農產品銷售額突破500億元。
三是著力推動農旅融合。按照“春賞花、夏納涼、秋摘果、冬農趣”的要求,深度發掘現代農業園區的生態、休閑、文化功能,規劃建設一批農業博覽園、農業主題公園、農事體驗園、農村康養園,因地制宜發展休閑農業、文創農業、鄉村旅游,推動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到2025年,創建省級示范農業主題公園15個,打造休閑農業精品線路30條,實現鄉村旅游綜合收入160億元以上。
一是突出特色創品牌。堅持因地制宜、優勢優先,持續擦亮“果城”“綢都”等金字招牌,積極創建南充柑橘、西充香桃、儀隴生豬、高坪花椒等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園區,同步拓展優質蔬菜、蠶桑、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園區,傾力打造“中國晚熟柑橘之鄉”“中國木本油料之鄉”“中國桑茶之鄉”“中國蠶絲被之鄉”。到2025年,建成晚熟柑橘精品基地60萬畝、蠶桑(桑茶)示范基地20萬畝。
二是注重質量興品牌。嚴格落實食品安全“四個最嚴”要求,建立健全生產檔案制度、產地準出制度和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積極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市。到2025年,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400個、有機農產品基地40萬畝,農產品抽檢合格率98%以上。
三是強化營銷樹品牌。加快建立傳統媒體、新興媒體和自媒體“三位一體”的宣傳矩陣,充分利用農交會、農博會、亞洲有機論壇等活動平臺,切實做好品牌包裝、品牌塑造、品牌推廣文章,全面提升“好充食”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川北涼粉、保寧醋、張飛牛肉、尚好桑茶等地方特色品牌的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到2025年,全市使用“好充食”品牌經營主體達到500家以上,品牌價值突破3億元。
一是發展壯大龍頭企業。突出規模種養、精深加工、農旅融合三大方向,持續實施基地拓展、兼并重組、集團發展、技改擴能、上市融資五大行動,通過稅費減免、科技支持、保險貼息等方式,全力招引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入園發展,孵化培育一批中小農業企業,推動形成大中小并舉、上下游銜接、主配套結合的園區企業集群。到2025年,全市培育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500家以上。
二是大力培育專合組織。深入實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培育行動,探索建立現代農戶家庭農場聯盟,積極發展土地股份合作、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大力推廣土地入股、代耕代種、托管互換、園區經營等模式,推動園區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有效組織農民發展產業、分享紅利、提高收益。到2025年,全市培育農業專合組織達到2000家以上。
三是積極引導農戶入園。堅持聯農帶農、育農強農、惠農富農,積極探索“園區+業主+農戶”“園區+合作社+農戶”等利益聯結模式,把入園農戶培育成為龍頭企業經理人、農民合作社帶頭人、家庭農場主、專業大戶,引導農民通過流轉土地收租金、參與管護掙工資、入股經營分紅利、托養托管得利潤、返租倒包增收入。到2025年,全市入園農民達50萬人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68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