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文斌

鄉村振興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的“最后一公里”,沒有鄉村的振興,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討論了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點工作,要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嚴格耕地保護,推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聚焦產業促鄉村發展,扎實推進鄉村建設,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中央一號文件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作出部署和安排,吹響了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號角。
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關鍵。中國地域廣闊,中西部差異明顯,鄉村產業振興也有著明顯的差異,其進程表現出“東強西弱,東快西慢”的明顯特征,東部明顯強于西部。同時,“慢農業”相對于工業的“快”也是典型形態。
鄉村產業振興需要多方積淀、久久為功,尤其是西部地區,更需要經歷二三十年的持久發力。從這個意義而言,鄉村產業振興慢方式也是鄉村振興的一種正確方式。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宋代詩人翁卷的鄉村詩道明了鄉村的本質,即人少而“散”,主事蠶桑與農事,即使是農忙時節,也是“慢”節奏。
“主要從事農業,人口分布較城鎮分散的地方”,《辭源》一書中,這樣解釋鄉村。自新石器時代以農業為主要生計的氏族定居下來之后,就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鄉村,中國數千年的歷史,絕大部分是農業史,甚至可以說是鄉村史。所以,唐代詩人王維才說:“閨風首邦族,庭訓延鄉村。”
即便國際上的“鄉村”也是如此,美國學者羅德菲爾德就說,鄉村是人口稀少、比較隔絕、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經濟基礎、人們生活基本相似,與城市有所不同的地方。
鄉村,承載農業及農人,形成特有鄉貌、鄉風,涵養著中華數千年文明,有著鄉韻、鄉愁的廣袤地域,早已有著深厚的人文內涵,人脈與文脈相融,雖“散”而“慢”,但悠遠而深刻。
搞清了鄉村,來談鄉村振興,對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因而,鄉村產業振興首要的是振興農業。無農不穩,無糧不安,有了農業,尤其是特色農業,就能在農業基礎上延伸出農產品加工甚至精深加工的第二產業,進而延伸出第三產業的農業旅游業。

白茶之鄉福建省政和縣楊源鄉東源茶園(資料圖)

廣西百色市田陽區,芒果成熟助增收。陸波岸 攝
因地制宜,特色發展,不同地域范圍內的產業振興會有著很大差異,對我國而言,最大差異是東西部之間,即沿海發達地區與中西部欠發達地區之間的差異,同時也是產業的“外向型”與“內向型”之間的差異。
這種差異,最有名的學說是“胡煥庸線”。這是1935年著名地理經濟學家胡煥庸教授提出的,又名“璦琿—騰沖分割線”,在我國,這條分割線以東地區以43.71%的國土面積養育了94.39%的人口,以西地區占國土面積56.29%,而人口僅占5.61%。
當然,鄉村振興中的產業振興是否也遵循著這樣的規律還有待深究,但卻很直觀地表明了鄉村產業振興的東西部之間有著明顯的差異性。因而,因地制宜,分類、分區域施策就顯得很重要。
如在中西部地區,尤其是西部地區,鄉村中的第一產業占比明顯重于東部沿海,鄉村產業中“內向型”的農牧業占比較大,第一產業就是第二產業的根基,是融合第三產業的基石。那么,發展鄉村產業,就需要以第一產業為主,二三產業為輔,否則,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而在東部地區,鄉村第一產業在整個經濟中占比不到10%,很多地區甚至不到5%,不少地區工業經濟發達,服務業活躍,外向型經濟顯著,農業已退居到輔助地位,如果再強調以農業產業來推動鄉村振興就不再適宜。
灣底村,一個很有名的浙江村落,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灣底村的產業從兩家作坊式五金小廠起步,而后收購周邊4家鄉辦企業,現在87%的村民在工廠上班,村集體經營性凈資產膨脹到10多億元,村集體年可用資金達3200多萬元。
工業迎來巨大發展后,灣底村加快發展農業,近700畝涵蓋十大類50多個品種的精品水果種植基地,并形成花卉、蔬菜、果品三大農業及深加工產業,鄉村旅游產業也隨之而興,每年接待游客約50萬人次,走出一條東部沿海地區工業反哺農業、農業助推旅游業的成功路徑。
相對于“慢農業”,工業流水線的生產方式或速度就更為快捷,成效也更為顯著,所以可稱之為“快工業”。目前,我國有180多萬個自然村,每個村都各有不同、各具特色,其產業振興的路徑也千差萬別。是以農促工促旅還是以工哺農,都需要考慮東西部差異、地域差異、特色差異等。
以自然界農作物生產方式為主的農業,其生產速度和成效是緩慢的,有的品種從播種到收獲需要幾年甚至數十年,從這個意義而言,農業有著“慢”的屬性。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省情智庫專家、西部田園牧歌研究院院長盧加強就提出“慢農業”的理念。農業是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需要經過精耕細作,數十年的經營,才能逐漸收效。而一旦成功,就能源源不斷地收獲豐碩的果實,創造不菲的收益。
2007年,農夫山泉公司投身農業項目,在江西贛州投建了首家臍橙生產加工基地,2017年,開始賣橙子,并推出臍橙果汁,到2018年,種植面積達1.2萬畝,形成從種植、生產到銷售服務的完整產業鏈。
沒有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10多年持久深耕農業,農夫山泉轉“慢”為“快”,贏得快速發展,截至2021年6月30日,實現營業收入151.75億元,贏利92.41億元,同比增長31.44%。
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有種植龍安柚的歷史。自20世紀30年代開始,龍安柚就已進入廣安,90年代早期已推廣發展到60余萬株。這為廣安發展壯大龍安柚產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云南省賓川縣的葡萄產業享譽全國。圖為賓川縣鄉村一景。董志宏 攝
此后30年,廣安堅持不懈地做大做強龍安柚產業,高標準建設龍安柚產業園,成功創建為四川省五星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搞起了深加工,創立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品牌,先后建成柚子榨汁、柚子精油及商品化處理等8條生產線,已連片發展龍安柚19.5萬畝,2021年產量達到11萬噸。
90載久久為功,30年持續開拓,廣安龍安柚成為當地百姓的致富樹,特色“慢農業”闖出一片廣闊的天地。
云南省賓川縣,葡萄享譽全國。一個人口不到40萬人的偏遠小縣,卻集聚了大量的葡萄品種,當地人說,在賓川,幾乎熟知的葡萄產品都能見到。近20萬畝的葡萄種植園,從紅提到陽光玫瑰、克瑞森,葡萄的新品種不斷進入賓川,至今,陽光葡萄已增長到了2萬畝。
芒果樹是廣西百色市的致富樹。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水果技術指導站副站長王舉兵說,截至2022年初,百色市的芒果種植面積達到了133萬畝,產量90余萬噸,80%集中在右江河谷。右江河谷已成為全國連片規模最大的芒果產區。百色芒果的品牌價值評估達173億元。
百色芒果,其種植歷史已達300年。右江區龍景街道邏索村的“羅索大芒”、龍景街道大灣村的“公芒”以及大楞鄉的“大楞野生冬芒”都有300多年,至今仍能開花結果。從20世紀80年代起,百色市持續發展芒果產業,經過30多年的持續努力,終于在2020年成為面積百萬畝、年產量百萬噸的“雙百萬”產業,入選中歐地理標志首批保護清單,形成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特色優勢產業集群。
久久為功的“慢農業”,是踐行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一杯底蘊最為深厚的醇酒,是產業振興的穩定基石,在科技創新、品牌鑄造的加持下,必將散發恒久的芬芳。
中國人民大學溫鐵軍教授把農業發展分為四個階段,現在已經發展到了農業4.0時代,即“互聯網+”下的農業信息化時代。不過,對于一些地方在鄉村振興中資本快速注入的鄉村旅游,溫鐵軍并不看好,沒有堅實的特色農業根基,單純推進鄉村旅游產業不可持續。他說:“資本化旅游開發95%都虧本。”他提倡鄉村“三慢”,慢食、慢城、慢生活,鄉村的社會化、生態化發展方式,正是回歸其本質。

浙江省灣底村農民新居(資料圖)
鄉村發展是一個慢而長期的過程,其振興更為不易,所以,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設定了30多年的時間歷程,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但信息化時代已經到來,在諸多方式的加持下,鄉村正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慢方式”也正由“慢”變“快”。
科技加持。種業是農業的“芯片”,2021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重點推進種業資源保護,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2022年,種業振興進入全面實施階段。中國農科院專家表示,2022年將推進實施“強種”“增糧”科技行動,研發良種良法一體化高效技術,加快實現重要品種種源自主可控。在科技加持下,農業產業必會迎來更大的發展,中國人的飯碗會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福建政和縣是“中國白茶之鄉”,全縣有11萬畝茶園,涉茶企業700多家,縣里建立起“一企兩院三金”白茶科技特派員模式,科技賦能茶業成效顯著。
網絡加持。“互聯網+”讓更多的農產品便捷地進入市場,走上千家萬戶的餐桌,從偏遠山區到現代化都市,“互聯網+”加持下的現代農業更加高效,農業產品源源不斷地變為商品,成為有奔頭的產業。廣西永福縣龍江鄉驛馬村李桂松家,2021年種了10多畝羅漢果,家庭收入達5萬多元,羅漢果成了致富果。
鏈條加持。延鏈、補鏈、強鏈,從一產到二產再延伸到三產,農業的產業鏈正不斷延長,在鏈條的加持下,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振興可待。旅游強省海南省是我國最早探索實施“共享農莊”的省份,在旅游服務業的加持下,海南省的“共享農莊”實現快速發展。截至2022年初,全省創建共享農莊試點200家,農業基地規模達223萬畝,涉及芒果、荔枝、菠蘿、火龍果、咖啡等特色農產品,接待游客221萬人次,營業總收入達8.5億元。這成為海南省鄉村振興的突破口。三亞市留客村的共享農莊甚至提出“共享農莊+康養”的新方向,吸引了不少“候鳥老人”。
金融加持。隨著各級黨政部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力度的加大,更多的資本正持續投入鄉村。最近,廣東省啟動新一輪2.0版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依據廣東省《2021—2023年全省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工作方案》,三年內,廣東將再投入75億元,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2022年1月18日,四川傳出消息,四川省鄉村發展集團在成都東部新區成立,這是四川打造的首個省級鄉村振興國有投資平臺。隨著各類資本的逐步投入,鄉村振興的進程必將加快,從而推進城鄉融合,促進共同富裕。
明德任責,致知力行。鄉村振興是今后較長時間內全國各族人民的逐夢新征程,我們要堅持不懈、久久為功,在各方力量的加持下,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一定能夠全面實現。
3702501908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