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曉珀
[關鍵詞]? 全域旅游;縣域旅游;旅游產品供給
[作者單位]? 四川省大邑縣委黨校
縣域層面的全域旅游,已經成為全域旅游建設的核心內容。在對現有全域旅游模式和途徑以及相應文旅產品的組織和供給等重點縣域調研中,首先能看到表層著眼于“融合發展”的可喜變化。例如,在成都市“西控”各區市縣,致力于旅游興縣、場景營造,以及綠道、慢行系統等公共設施接入,各類旅游綜合體投資進入,主題功能區等各類建設投入,從而依托以上“家底”,配套的特色旅游、觀光休閑產業、商務會展等乘勢而上。但是,受疫情影響,以全域旅游為主題旗號的各類建設,特別是投入拉動的增長步伐已明顯放緩,正陸續面臨三個“卡脖子”的瓶頸:基礎框架的問題、投入產出的問題、智慧應用的問題。
基礎框架賦能不足,較多地停留在傳統景區景點的打造和推廣模式上,重規劃擴容、輕梳理整合。
知名景區景點在一定地域范圍內,都是有限的。資源稟賦和人文歷史,決定了這些“金奶牛”不可能無限制地擴充和“打造”出來。例如四川省大邑縣,擁有全省最多的4A級以上景區,諸如“三山一泉兩古鎮”景區,千百年的積淀才到這個數量級,基本也就算“到了頭”。它們雖然能成為該地旅游行業較長時期的標桿,也能給新興全域旅游疊加一些品牌效應,但其模式實際不能生搬硬套到全域旅游中。
然而,多地的全域旅游,卻常常圍繞這些已經“開發到頭”的點位模式來“搭便車”、大做文章。方法通常是把景區核心擴張升級,外圍泛化,以便結合附近“特色城鎮”和“鄉村振興”——“全域旅游是個框,什么都往里面裝”。而之前乘全域旅游之勢而上的社會資本,經過博弈和試錯,常罔顧區域文化生態,以打造所謂“特色”點位逐利,甚至殺雞取卵,企圖“出奇制勝”,以達到“短平快”的市場目標。如各地蜂擁而上的“花海”、玻璃吊橋棧道等千篇一律,最終因資本的浮躁帶來吸引力的枯竭。“擴容”景區景點、人為編造“特色”,歸根到底,就是生搬硬套傳統景區景點的套路,卻忽視其產生形成的深厚歷史和自然積淀;同時也指明了附屬于傳統景區景點的“擴張帶”事實上不能借用為全域旅游的支撐點。
全域旅游的各類點位好比群羊,無論如何喂草加糧,歸根到底,它和傳統景區景點這種“金奶牛”相比,資源稟賦上始終是有差距的,基本都屬于旅游資源里的二三線,甚至名不見經傳。全域旅游框架真正要做的是梳理、整合這些點位資源,以“羊兒滿山跑”的集聚效應,發揮出“金奶牛”因局限于一地一區而不具備的規模優勢,才是適應力更強、輻射面更廣、相互補充、錯位發展的旅游新模式。
因此,全域旅游基礎框架首先要先與傳統旅游景區景點切割,作出內容模式和發展方向上的明確區別——有起色后才可談“融入”,以避開主體不明、產品含混、政出多門。如果能立足縣域層面,從規模經濟、梳理整合的整體思維出發,把全域作為大園區,摸清“不一樣”的家底,創新管理機制和運作方法,這樣來定點位、引項目、搞配套,破局成型可期。崇州市傳統旅游景區景點極少,反而落子得當,率先走在前列。例如,圍繞白塔湖、川西旅游環線整合建設的竹藝村、無根山、騎道步道、大田產業等,并有機結合傳統景區古鎮,全域旅游模式明確、成果效應明顯。
投入產出臺賬不明,固定投資“大撒網”、點線面分散孤立并非全域,重資產堆砌、輕創新助推。
從項目角度看,全域旅游投入和產出這筆賬必須細算。如前所述,全域旅游的點位,其單體資源稟賦不比傳統成熟景區景點,故只能走羊群集聚效應,以產業規模化取勝。點位是具體產品,而連點成線,點與點之間的交通線路設計運用、沿途設施整合提升、景觀梳理塑形更是核心產品——所謂“流動的風景線”“最美的風景在路上”這類感性說法,正反映其特殊屬性。以點線為基礎,植入文旅文創等產品鏈,該地全域旅游“面”的特色和優勢才能成功發力。
全域旅游產品的復雜構成和點線面的環環相扣,決定了其整體難度,投資的風險性和利益分歧較大。如政府傾向于要資金要政策,搞“大撒網”,對全域交通路面、公共服務、景區景點來一次整體的提檔升級,為政績“賠本賺吆喝”;而資本傾向于謹慎選點,依托傳統景區景點周邊搞“短平快”。很多全域旅游資源稟賦占優的地方,往往經濟后發、資金有限,固定投資搞不了“大撒網”。以大邑為例,西嶺雪山、花水灣等為代表的傳統景區,地處大山腹地,可以作為全域旅游路網借用的交通干線支線的數量、質量、服務設施等均處于不利態勢,投資和維護成本很高,全域旅游要依托這類門票型旅游景區的“主戰場”,無疑事倍功半。而該縣丘陵地區,如靠近川西旅游環線的地帶,由于鄉村路網密集,川西林盤、人文民俗富集,服務設施和中小投資易于召聚,其優勢正適合全域旅游提倡的深度游和休閑游、周邊游。如明確將全域旅游區試點于此類地域,集中規劃布局,分期分批梳理、挖掘、整合區域點位資源,借鄉鎮路網來串聯培植,給不同類型和規模的社會資本以進出渠道,借鑒附近崇州等地先進經驗和創新做法,完全可以借勢發力,逐步繪出一幅反映川西和大邑特色的全域畫卷。
在投入產出上,還要避免戴上傳統旅游的“有色眼鏡”。全域旅游的點位和線路,內涵豐富,并非傳統固有“樣式”。小眾景點、農家樂農家飯、體驗式農業、民宿客棧、山野小道等等,都可以成為全域旅游“網紅景點”的改造地、打卡地和傳播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因此,在原生態的基礎上,科學規劃點亮風景、投入重在資源構型,不宜搞回收周期漫長的重資產投入。山還是山、水還是水、田還是田,而聚合和示范效應就會產生。蒲江縣明月村就以此成為全域旅游在鄉村較早的一個運用范本。它的傳統旅游稟賦接近于零,卻以原生態產業為根本,通過環境營造、資源整合、創新助推的正確模式,使農創、文創、文旅的知名度和收益穩步上揚、持續發展。
智慧應用薄弱缺位,花錢賺吆喝“以文代宣”、公眾號各自為戰不成系統,重短期引流、輕數據資產。
風景,歸根到底是人的風景。沒有游客的互動引入,任何旅游產品都不可避免走向失敗。傳統旅游景區景點由于資源稟賦出眾,歷史人文富集,甚至成為該地域的旅游象征,可謂“自帶流量”,互動壓力目前相對不大;而全域旅游區則不然:初創日淺、積累不多、總體尚在探索前進,游客群體的到達率和接受度有較長推廣過程。故基于“互聯網+”和智能手機平臺的互動運用,便能起到重要的“網紅催化劑”作用。全國范圍看,借助外來平臺,例如微博、微信公眾號等,以應景的文章發布、活動推廣是目前縣域旅游推廣主要方式。“花錢發文賺吆喝”——“以文代宣”和展會推介結合,輔以優惠讓利手段,似可以短期引流。但并非長久之策,且會失去寶貴的數據資產和主導權。在一個互動體系里,能整體解決哪里游、怎么游、放心游、放心買、放心住,以及旅游者、旅游商家、旅游管理者之間能良性互動的平臺,是亟待插上的全域旅游的智慧翅膀。
總之,面臨明顯瓶頸的縣域全域旅游,宜從整體模式上找準“再出發”思路,以“大園區”模式處理好規劃統籌,在供給側和公共服務上與傳統景區“錯峰定位”,輔以智慧旅游生態的平臺推動,著眼于不斷催生和引導全域旅游的新業態、新產品,久久為功、永續發展。
3926501908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