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旭華
四月的一天,春光明媚,我與幾位老同學自駕車前往圣井山游覽。
圣井山地處浙江東海之濱瑞安的大南鄉,海拔748.6米,是浙南一座有名的風景名勝區。與祖國各大名山相比,圣井山似乎并不出名,但它不僅有著驚艷醉美的獨特風光,而且還是浙南著名的道教圣地,令人深為仰慕向往。
汽車在圣井山景區高高的盤山公路悠閑行駛,從車窗望去,天空飄浮著幾朵白云,下面是綠林蒼郁、溪流潺潺的深深山谷。當一棵棵綠樹、一叢叢綠草從我們車窗一一閃過之際,在對面陡峭的山崖上,一大叢鮮紅耀眼的杜鵑花躍入我的眼簾。
“哦,好美的杜鵑花!”我不禁一聲驚呼。
杜鵑花是圣井山最美的春季特色景觀。當我們拾階而上,登至山巔,我瞬間被一大片紅色的“汪洋”所侵襲,感到身上每一粒細胞都被那種火焰般的紅色所融化。
這是一種怎樣驚艷的紅啊!
山坡上、巖畔下、懸崖間、小路邊,包括綠郁郁的樹林和叢草里,漫山遍野,到處盛開著火紅的杜鵑花,一叢叢,一簇簇,一團團,密密層層,云蒸蔚霞,如火如荼。
蒼穹是瓦藍瓦藍的,廣袤而深遠。浩瀚的杜鵑花花海仿佛從天空傾瀉而下的紅色潑墨,在青翠的山巔間恣意爛漫成一幅絢麗而壯觀的畫卷,又如在高高的山巔鋪展紅紅的巨毯,蕊靠著蕊,瓣貼著瓣,相互依偎,競相輝映,密密匝匝地一直往天邊延伸,更像冉冉燃燒的焰火,染紅了青山,染紅了天邊,我甚至聽到了那噼噼啪啪的生命燃燒的聲音。
“閑折兩枝持在手,細看不似人間有。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藥皆嫫母。”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山石榴寄元九》把杜鵑花比作“花中西施”。此刻,杜鵑花亭亭玉立,風姿綽約。嬌艷欲滴的花瓣,沾滿了晶瑩的露珠,在陽光下粲然綻放,仿佛春心蕩漾的少女,笑意盈盈地向青山吐露戀戀心跡。
從山谷吹來暖暖的風。頃刻,杜鵑花開始潮水般涌動,漫卷山巔,一枝枝,一朵朵在風中搖曳、顫動,像一個個穿著紅裙子的仙子,在陽光下翩翩起舞,婀娜多姿,嫵媚動人。沁人心脾的馨香瞬間在山巔彌漫,清致淡雅,似有如無,直透骨髓,令人心曠神怡。在鼓蕩的山風中,我仿佛在山巔上隱隱聽到了杜鵑花那一串串銀鈴般的笑聲,純凈、溫婉而清麗。
圣井山的杜鵑花紅得絢爛如火,紅得活色生香,紅得能穿透心靈,那種驚艷醉美的紅,令我深深為之震撼。
圣井山有一座游人綿延不絕、香火常年鼎盛的石殿,它是浙南年代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構建筑群,浙江省唯一一座古代道教石構殿宇,充滿了神秘的傳奇色彩。
石殿原名許公祠,始建于南宋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為紀念晉代著名道家人物許遜(公元239年-374年)而建,現存建筑物為明朝萬歷至清代光緒年間的。
進入莊嚴肅穆的石殿,但見燭火搖曳,香霧繚繞。燒香祈愿的善男信女進進出出,絡繹不絕,而虔誠的祈愿聲不絕于耳。石殿坐西朝東,占地面積大約486平方米,建筑面積230平方米,由山門、牌坊、后殿和左右廂房組成基本對稱的宮殿式格局。令我大為驚嘆的是,石殿所有建筑及殿內陳設的案、床、蹬等,均為青石和花崗巖仿木形式構成。
頗為奇妙的是后殿神座下,居然隱藏著一口半米見方、一米見深的泉眼古井,井水汩汩,水流淺動,清澈見底。雙手捧水飲之,滿口清香,清冽甘甜,頓覺神清氣爽,通體舒暢。據說,這口泉眼古井不論旱雨,常年不溢不枯,水位始終不變,不僅能喝,味比甘露,而且常飲此水,必定吉祥無邪,長命百歲,好運亨通,一生平安。喝水時也頗有講究,必須跪伏井邊,捧水而喝,以示對神靈的敬畏。
《瑞安縣志》卷十《雜志·古跡》記載:“石室下有井,深廣尺許,水無盈涸,傳云海眼。”
此井原名“青龍泉”,因常年“顯圣”,故名“圣井”,“圣井山”由此聞名遐邇。泉眼古井因“圣”而名,自然受人青睞,于是產生了一個奇特的現象,凡來此處祈愿或游玩者,均見其帶容器取井水而去。
更為神奇的是石殿的“求兆夢”。在石殿廂房有“圣井夢室”,內設石床,以供人們祈求兆夢之用,即“求兆夢”。所謂“求兆夢”,即香客可在此石床夜宿,求得一個“好夢”,而這個“好夢”是神仙賜予的,非常珍貴。據傳,八仙之一的張聰(公元1475年-1539年),即張閣老,少懷大志,聰穎好學,曾來此求得眼睛被挖去并釘在樹上的一夢,并以一“木”加一“目”為“相”字作夢解,果然后來考取功名,成為明朝內閣大學士,行丞相事。此后,圣井山“求兆夢”靈驗聲名遠播,求取功名富貴者紛至沓來。
群山連綿起伏,山色蒼茫。善男信女們都希望自己美好的祈愿能夠得到神靈的保佑,于是香霧燭煙在石殿裊裊彌漫,使得整個神秘的石殿變得更加凝重。
陽光雨點般灑落在圣井山上,熠熠生輝,在黃綠相間的茂密林草中似乎泅暈起如煙的山嵐。此刻的圣井山仿佛一位遺世獨立的巨神,讓夢想的光芒點亮人們心中虔誠、善良、美好的祈愿。
四月的圣井山,猶如一幅艷麗雄渾、卓韻深長的寫意畫卷,從此定格在我的心中,使我油然而生出深深的敬意。
158350118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