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正林,何宗亮



摘 要:發酵床網上養鴨作為一種新型的養殖模式越來越受養殖場戶歡迎,但新模式在技術應用方面還有許多細節需要完善熟化,針對模式應用過程中發酵床承載力過度、設施設備不匹配的相關問題,本文開展了發酵床網上養鴨棚舍及設施現狀調查并提出相關改進優化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發酵床網上養鴨;棚舍設施;優化改進
中圖分類號:S834.4? ? ? ? 文獻標識碼:C? ? ? ? 文章編號:1673-1085(2022)01-0043-05
發酵床網上養鴨在江蘇逐漸形成規模并成興起趨勢,新模式對江蘇鴨產業轉型升級起到了推動作用,在模式的推廣過程中還需對模式的技術要素進行熟化完善,鴨舍及設施是影響模式推廣應用的關鍵因素,除其基本的功用外,能夠營造適合鴨只發揮生產性能的小環境氣候、便于飼養人員操作與觀察、便于節能降本節水減排是促進產業穩產高效發展需要遵循的基本要求;鴨舍建設在環保新標準、新模式應用、設施裝備進步的催生下不斷變革,鴨舍類型呈多樣化格局,養殖場戶在探索鴨舍構型的過程中難免出現新問題,如鴨舍構型與新模式的鍥合度問題、設施布局與環境調控之間的關聯性問題等,為此本文在調查分析近年來江蘇地區肉鴨發酵床網上養殖鴨舍構型與設施布局對生產的影響及總結實踐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優化改進設想,為進一步熟化模式增強應用提供參考。
1 發酵床網上養鴨房舍設施現狀及效果
1.1 養鴨房舍類型現狀與效果
通過對江蘇部分地區9家采用發酵床網上養鴨場戶58棟鴨舍的調查,得知:鴨舍類型呈多樣化格局,包括開放式、半開放半封閉式、全封閉式,其中開放式鴨舍1家,棚舍5棟占比8.62%(5/58),房舍面積2 000 m2占比3.41%;半封閉鴨舍4家,棚舍16棟占比27.59%,房舍面積9 760 m2占比16.67%;全封閉鴨舍4家,棚舍37棟占比63.79%,房舍面積46 800 m2占比79.92%。從調查中發現全封閉鴨舍是當前發酵床網上養鴨的主要類型,養殖面積占比8成(表1)。
從飼養效果來看,全封閉鴨舍、半封閉鴨舍肉鴨生產性能顯著好于開放式鴨舍(P<0.05);半封閉鴨舍與全封閉鴨舍生產性能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不同鴨舍類型過往生產記錄分析見表2。
調研發現,無論是養殖效果還是面上生產接受度,半封閉鴨舍與全封閉鴨舍是當前肉鴨養殖的主流發展趨勢。
1.2 發酵床網床設施現狀與效果
1.2.1 翻耙機性能與網床高度 目前應用的翻耙機在型號上有多種,常用的多為軌道式自走型翻耙機,功率在4~7.5 kw/h之間,翻耙速度為50 r/min,翻耙深度50~ 70cm,行走寬度為2.6~5.2 m,行走寬度與功率要求成正相關,行走寬度越大功率要求越高,同時翻耙阻力越大,形成的揚塵越多越高。通過對半封閉鴨舍生產應用面的實測,在發酵床墊料厚度為55 cm、相對濕度為55%~65%的情況下,不同翻耙形式對環境的影響差異也很明顯,詳見表3。
針對翻耙過程中出現的現象,許多養殖者在生產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經驗,在網床高度的設置上進行了優化匹配,網床離地高度從原先的1 m左右逐步提高,現在生產中網床離地高度有1.2、1.5、1.8 m等多種類型。目前新建與在建的發酵床網上養殖模式網床離地高度大都選擇在1.5~1.8 m,一是可以減少翻耙機翻耙時造成舍內揚塵與Pm2.5的影響,二是便于墊料清理和加新時的人工操作。選擇3家采用半開放式鴨舍養殖櫻桃谷肉鴨的場戶,通過統計分析不同網面高度對肉鴨生產性能的影響(表4),結果發現采用網面高度為1.5~1.8 m的網床,肉鴨的生產性能顯著好于1.2 m的網床,且1.8 m的網床效果最好。
1.2.2 網面材質與網格尺寸 目前網床網面在生產中看似均為塑料材質,實質上有很大的區別,PP、PE、PVC各種材質都有,每種材質還可進一步區分成原塑和再生塑,各種塑料對養殖本身的影響并不大,主要影響使用年限和承載力。在承載力方面,一般網面單位面積承載力在300 kg以上,差一點的網面承載力在200 kg左右;在使用年限方面,原塑要好于再生塑,PP材質要好于PE、PVC材質;使用年限,長的可達十年,短的為4~5年,因此在選擇時要加以重視。單塊網格規格市面有1200 mm*500 mm、1000 mm*500 mm、900 mm*500 mm、600 mm*500 mm、400 mm*500 mm等多種尺寸,厚度為40 mm,在建設過程中可根據棚舍大小與結構加以選擇。成鴨用網面漏糞孔的規格可分20 mm*26 mm、20 mm*24 mm、20 mm*23 mm、20 mm*15 mm這4種,雛鴨用的有12 mm*12 mm、16 mm*16 mm 2種規格。
實際生產中通過對19批采用不同網面孔徑飼喂同一品牌的櫻桃谷肉鴨生產性資料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成鴨用網面漏糞孔規格大小對網面清潔度方面沒有太大影響,對鴨只的對稱性可能有一定影響,原因可能與大孔徑面板對鴨蹼損傷較大易引起腿病有關,其相關性需要進一步研究;對14批櫻桃谷雛鴨在雛鴨用網面孔徑規格上的生產資料進行分析,飼養效果12 mm*12 mm要明顯好于16 mm*16 mm(P<0.05)。因此在生產上建議育雛期采用孔徑規格為12 mm*12 mm的網面。詳見表5、表6。
1.3 其他設施配備
目前采用發酵床網上養鴨模式的場戶全都配備了自動化水線和料線設施,實際生產中顯示料線使用比較正常,水線使用小有區別,部分場戶針對鴨只特點添加了自制的飲水裝置,用PVC管小管套大管形式滿足鴨頭部親水特性同時防止水漬溢出,實際應用效果良好。在溫控設施方面,相對于其他養殖模式而言,肉鴨發酵床網上養殖密度相對要小,對環境控制系統的要求不是十分嚴格,全封閉鴨舍和半封閉鴨舍在按規定要求裝有濕簾降溫和負壓通風設施的情況下都取得了較好的養殖成績,未見不良反應。
2 當前發酵床網床模式應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棚舍及設施的標準化程度欠缺,導致耦合性差
鴨舍與設施的非標化造成新模式設施之間耦合性差,不利于發酵床正常運轉的環境營造,如翻耙設施多為按鴨舍結構臨時定制,在性能的穩定性和細節處理方面不可能做到深思熟慮,問題不斷,翻耙不及時不規范,不能保證發酵床的功能化使用。
2.2 設施安排與設施質量存在問題,滲透漏現象嚴重
水線水壓不穩、乳頭滴水導致發酵床濕度大,甚至糞污橫流,造成死床,影響舍內環境的整體調節。
2.3 模式整體謀劃與棚舍設施布局設計不合理,先進性體現不足
在模式的推廣過程中偏重單一技術的應用,在房舍與設施之間的契合、網床結構與發酵床設施結構之間的契合、網床高度與便利化操作之間的契合、氣流場與溫度場調節設施的協同性方面缺乏全盤的思考與研究,模式的先進性不能得到充分體現。
2.4 效益的最大化訴求與模式運轉效能不匹配,長效性差
養殖場戶在新模式的使用上過度利用發酵床的效能,導致單位面積的產糞量與發酵床降解力失衡,發酵床使用期縮短,長效性差,提高了成本。
2.5 網面材質可選擇性小
網床的牢固性與承載力參數不一,耐久性低。生產實踐中發現,使用年限很短的網面出現破損與變形,影響正常的養殖管理與鴨只活動。
2.6 設施設備運行成本大
在效益不匹配的情況下無法保證正常運轉,鴨舍內部環境調節能力人為減弱。特別是全封閉鴨舍,在風機不正常運轉和翻耙機不正常工作的狀態下,網床和發酵床之間會產生區域惡臭氣體閉環,影響環境清新與鴨只正常生長。
3 對目前鴨舍建設與設施配備優化措施的思考與建議
3.1 鴨舍建設與設施投入要與模式應用相匹配
發酵床網上養鴨因受單位面積發酵床降解糞污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大密度飼養,鴨舍建設與設施投入要考慮與模式應用的匹配效果,高產出才能高投入,因此鴨舍類型選擇要充分思考后續模式運行成本,在鴨舍封閉化程度上建議漸進式推進,目前應以半封閉鴨舍為主導,窗戶設置應考慮底窗、中窗和頂窗三窗協同設置為主,配備濕簾風機;可開可封,避免舍內惡臭氣體閉環。
3.2 重視設施設備間的協同與耦合,選好設備再建房
發酵床網上養鴨出現的困難之一在于如何保證發酵床床體的有效翻耙與發酵床功能的長效化,問題多與翻耙機軌道與翻耙機尺寸不契合、房舍跨度與翻耙機尺寸不等分、軌道變形使翻耙機無法正常運行等設施設備選型上存在的缺陷有關,做好鴨舍與設施間、設施與設施間、設施布局符合機理協同,發酵床網上養鴨就成功了一半,而做好這些協同,必須對將來應用的設施設備性能與參數有清晰地了解,在新建鴨舍時加以考慮,因此設施設備選型要走在新建鴨舍之前,細致考慮好協同關系的方方面面,做到了然于胸,規范運作不湊合。
3.3 在設備設施選型建設時要充分考慮生產實際情況,要便利、可控利于生產
從目前調研看,一些成熟的經驗可吸納推廣,如網床高度設置在1.5 m以上,不僅可保證養殖層面的空氣清新,也便于清理或加新墊料;翻耙機運行寬度控制在3 m以內,避免翻耙揚塵過大;在防漏措施到位的情況下建立小區域嬉水池滿足鴨只生物學習性等。
3.4 重視鴨只生物學習性與特點,完善規劃增耳墻飲水區
由于鴨只具有嬉水習性,水線漏水是常見問題,發酵床網上養鴨出現的困難還在于滲透漏造成的發酵床死床現象,有經驗的養殖戶把水線布置與翻耙機運行方向相垂直,避免局部發酵床墊料濕度過大霉變或死床;但仍難避免漏水造成的墊料大面積積水死床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部分養殖戶在鴨舍南北側墻處增設一塊外延30~40 cm耳墻作為飲水區,飲水區有格柵,鴨只能鴨頭進入防整體入內,耳墻與正墻之間用實體墻相隔防水,發酵床區域避免水源點出現,保證了發酵床的正常運作,可借鑒應用。
3.5 重視細節管理與擬態能力,配設施增功能
尊重鴨只生長的自然規律,模擬并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是生產高質量優質鴨肉的基本要求。發酵床網上養鴨本身的目的就是改善鴨只生產環境,因此有條件的情況下,應進一步增設調適功能,如在光照上改即開即關式設備為漸明漸暗式設備;通風上改單級導流板為多級導流板;增設屋頂微風調節扇,便于調控鴨舍內環境因子的均衡適度。
3.6 在肉鴨生產中要考慮生產周期的一體化運作
在網床網面的配置上可研究采用復合配置,根據育雛和后期擴群需要,以鴨只生長規律為依據,建立育雛區、銜接區和擴展區三個區域。按區設置適宜網面,育雛區采用12 mm*12 mm孔徑網面,區域占比1/5;銜接區采用16 mm*16 mm孔徑網面,區域占比1/5;擴展區采用20 mm*23 mm以上孔徑網面,不僅可按照肉鴨生長特點適時擴群,而且可減少殘次鴨只比例,利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