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素來有“浙南水鄉”之稱,其濕地面積之大、類型之多,在全省僅次于寧波。全市濕地面積21.45 萬公頃,濕地率約16.26%,濕地保護率約32.54%。溫州擁有1600多公里的海岸線,近海與海岸濕地面積比重超76%。擁有南麂列島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樂清西門島海洋特別保護區、龍港紅樹林省級濕地公園、溫州灣等近海與海岸濕地。其中溫州灣濕地是世界八大國際候鳥遷徙路線之一的東亞—澳大利亞遷徙線途中重要的補給中轉站。溫州灣被國際鳥盟列為重要鳥區,2019年入選《中國沿海濕地保護綠皮書(2019)》項目“最值得關注的十塊濱海濕地”。每年在溫州灣濕地能記錄到的遷徙及越冬水鳥有100多種,十多萬只。其中包括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鳥類黑臉琵鷺、卷羽鵜鶘、黑鸛、遺鷗、東方白鸛、白枕鶴、勺嘴鷸、青頭潛鴨等20多種。
2020 年9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提出,中國將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創建國際濕地城市作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徑,溫州對標國際濕地城市創建標準,以五大體系建設為主抓手,加速推動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優化,促進資源節約利用,強化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加快建設美麗溫州。近年來,溫州充分發揮天時、地利、人和優勢,全面加強濕地保護修復,全力創建國際濕地城市。“天時”即溫州創建國際濕地城市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生動實踐;“地利”即溫州創建國際濕地城市具有豐富的濕地資源底蘊;“人和”即溫州創建國際濕地城市具有良好的社會基礎。
近年來,溫州先后出臺了《溫瑞塘河保護條例》《楠溪江保護管理條例》《溫州生態園保護管理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并在海灣治理、塘河治理、濕地保護和恢復工作中成績顯著。在民間,溫州有“百團萬人”、民間河長及野生動物植物保護協會、綠眼睛、野鳥會等力量的有效參與,保護濕地的氛圍十分濃厚。溫州市委政研室在《溫州政研》刊登調研文章——《關于溫州創建國際濕地城市的對策建議》,原溫州市委書記陳偉俊作批示,提出溫州要創建國際濕地城市。2021年的溫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要推進國際濕地城市創建。市“兩會”上,分別有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提出了《溫州創建國際濕地城市》的建議和提案。2022年1月,新任省委常委、溫州市委書記劉小濤作出批示,要求抓緊推進創建國際濕地城市工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2]由此可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涵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溫州對照國際濕地城市的五大類16項指標,通過對該市創建國際濕地城市的基礎進行摸底分析,通盤謀劃思路并制定《溫州市創建國際濕地城市實施方案》的框架體系,并于2022年1月30日正式由市政府辦公室印發。《實施意見》總的創建目標為:至2023年,全市濕地保護率50%以上,新建國家重要濕地(濕地公園)1 處以上。到2024 年,新建或治理小微濕地100處,溫州灣濕地、南麂列島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等重要濕地得到科學有效保護,濕地公園基礎設施得到有效改善和提升。全市濕地面積保持穩定,濕地率16%以上,濕地保護率55%以上,形成“三江碧水千里海岸萬頃水鄉”的濱海濕地城市風貌,確保國際濕地城市順利創建成功。
以“五水共治”和“藍色海灣”為抓手,大力推進濕地生態修復治理體系建設。結合“五水共治”“河長制”“林長制”“海綿城市建設”等相關工作,大力推進濕地生態修復治理體系建設。在三垟濕地、溫瑞塘河等重點地域開展了以修復濕地生態服務功能為主要目的的系統治理。爭取國家專項資金7.8億元,在洞頭、樂清、瑞安、平陽、蒼南等沿海縣(市、區),開展“藍色海灣”綜合整治行動和紅樹林生態修復工作,加快推進海洋生態環境和海岸線的保護整治修復,使其成為城市濕地的重要名片。
以“十大重要濕地百大鄉村濕地”為依托,大力推進濕地生態體系建設。以溫州灣濕地、南麂列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10 處極具地域和生態特點的代表性濕地為例,作為濕地生態體系的基礎支撐,在鎮村駐地及周邊河道、溝渠、坑塘等地域,打造具有農村特色的100 處鄉村濕地(小微濕地),作為濕地生態體系的重要依托。2021年,全市已完成南麂列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龍港紅樹林濕地、洞頭區南北爿山3處國家重要濕地名錄申報工作,百大鄉村濕地建設正開展資源調查。爭取到2024年創建國家重要濕地2處,完成10處省級濕地公園(濕地名錄)的標準化建設和100 處鄉村濕地(小微濕地)建設任務。
以依法治理科學管護為重點,大力推進濕地管護體系建設。在原有《溫瑞塘河保護條例》《楠溪江保護管理條例》《溫州生態園保護管理條例》等地方性法規的基礎上,積極推動濕地保護立法。同時,結合林長制工作,爭取在市、縣兩級成立專門的濕地保護管理機構,架構起較為完善的濕地保護管理體系。
資源層具體內容有:按照耗材、供應商、診療單等分類進行管理的信息庫和按照貨架、定數包等分類進行匯總的數據云計算庫、資源集成庫;要素層具體內容有:根據耗材管理實際需求對數據信息進行定數包、增量包、庫存預測、需求預測模型設置,權限訪問、服務變更、系統集成等服務管理設置及大數據的可視化分析處理。


本文研究了新時期三峽旅游較為完整的發展狀況和發展格局,彌補了近年三峽地區旅游研究的空白。由于景區節點及圈定三峽研究范圍的確定以采集到的信息的關鍵詞分析和實際考察認定的主要景區為主,所以可能會對三峽部分景區有遺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本研究的結果。如何選擇研究節點及研究范圍的確定還值得進一步商榷。此外,對游客行為中的出行方式、旅游天數、屬性特征、景區評價等相關信息也值得深入研究。
以綠色發展合理利用為目標,大力推進濕地生態產業體系建設。在加快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區市域樣板、推進林業產業發展的背景下,依托濕地公園和濕地名錄,積極開展濕地生態觀光體驗、體育競技比賽等活動。鼓勵依托豐富的海洋、沙灘等特色資源發展生態養殖、海捕體驗、海上游樂、海濱旅游等海洋經濟項目,著力培育新的生態經濟增長點。支持濕地生態種養示范、濕地產品加工等產業升級,開拓濕地綠色有機產品市場,實現濕地保護與生態產品價值協同發展。
以共建共榮人人參與為導向,大力推進濕地生態文化體系建設。加強濕地生態文化體系建設,大力開展形式多樣的濕地保護科普宣教活動,增強全民濕地保護意識。2021 年5月13 日,在泰順主辦“國際濕地城市助力城市可持續發展分論壇”。2021年5月20日,在三垟濕地舉辦首屆碳中和溫州濕地保護論壇,倡議設立“溫州濕地保護日”。在“國際濕地日”“愛鳥周”等重要節日,通過舉辦攝影展、觀鳥活動、親水活動、體育賽事等,組織公眾積極參與濕地保護宣教活動,提升公眾參與率和知曉率。
濕地保護是一個長期系統的過程,下一步,溫州市將繼續從堅持高位推動、強化資金保障、力行借智引力、動員公眾參與等方面入手,以創建國際濕地城市為契機,全面推進濕地保護工作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