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和地處浙西南,居甌江上游,是麗水市的地理中心。林地面積近8.37萬公頃,濕地公園面積2354.67公頃,其中濕地面積875.3公頃,濕地保有率93%。云和梯田國家濕地公園以高低錯落、層層疊疊的梯田為景觀主體,以河流、沼澤、瀑布和豐富的濕地植被為景觀要素,形成獨具特色、豐富多彩的濕地景觀,擁有江南獨特的、美學價值極高的梯田景觀群,以及云海、霧凇、冰雪、山村、竹海、溪流、瀑布等自然景觀,有“中國特色旅游最佳濕地”“浙江林業科普基地”“浙江十大最美濕地”之稱。
確定指標體系的常用方法包括層次分析法、專家咨詢法、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非模糊數判定矩陣法、優序圖法等[12].選擇熵值法作為本文指標體系權重的計算方法,其基本思路是通過計算指標的信息熵,根據指標的變化程度來決定指標權重.信息量越小,不確定性就越大,熵也就越大;信息量越大,不確定性就越小,熵也就越小[13].
梯田濕地公園由人工梯田濕地、高山草甸化沼澤濕地、森林沼澤濕地組成,形成“山、水、林、田、村”和諧共生,獨特、穩定的復合生態系統。有3個濕地植被型組、20個群系,有濕地維管束植物70 科296 種,包括南方紅豆杉、銀杏、楓香、苦櫧、甜櫧等204株保護植物和古樹名木。濕地脊椎動物5綱19目35科106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6種。有虎紋蛙、鴛鴦等25 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在這里棲息繁衍。經調查,云和梯田國家濕地公園內共有古樹名木375 株,隸屬20科25 屬29 種。其中一級保護3 株、二級保護20 株、三級保護332株。
②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大型灌區不低于0.50,中型灌區不低于0.60,小型灌區不低于0.70,井灌區不低于0.85,噴微灌區不低于0.90,滴灌區不低于0.95。
在小學數學教學內容中,占比例最大的是數的認識和數的運算,這兩個內容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小學生算錯題卻是經常出現的情況。對此,我們不能簡單地把這種問題歸咎于學生的粗心馬虎,應該幫助學生分析錯誤的原因,采用恰當的策略“撥亂反正”,尋求事半功倍的教學方法。下面,就以學生計算錯誤的原因及引導糾錯的策略進行剖析。
文旅體驗精品化。基于梯田濕地生態資源優勢,推進梯田濕地旅游資源數字化迭代,依托VR 等現代化高科技手段,升級梯田科普熱氣球,推進以生態體驗、農耕文化、智慧旅游、動植物科普等為主題的濕地文化建設,打造“美麗與智慧”并存的“中國最美梯田”,加快構建人與濕地和諧共處的新局面。
預報預警智能化。基于3D GIS 引擎技術,生物多樣性監測和濕地小氣候監測,形成可視化、分級化的基礎圖層、資源圖層、專題圖層,對火情、氣象、植物病蟲害、動物疾病危害等大數據進行全方位智能分析,建立風險預警閥值,構建濕地公園火情災害、氣象災害、物種危害三大預警體系,實現預報預警“聞訊而動”。
生物保護數字化。充分利用高空視頻、高清視頻、無人機和紅外相機等技術進行連續觀測,采用AI 識別方法,開展生物多樣性資源前端采集,結合環境氣候大數據,建立生物多樣性、生物成長、生境等數據庫,形成野生動植物、珍稀物種、古樹名木等監測識別“一張圖”,對生長狀態、生存環境、變化趨勢以及生態效益等進行有效分析評估,全面構建起生物多樣性防護網。

應急指揮一體化。根據災害危險預警,建立可視化應急指揮系統,實現險情分析、精準定位、指令下達一鍵智控,依托巡護人員管理系統、無人機與單兵巡護系統,實現應急處置過程全跟蹤,處置結果歸集反饋。同時,對接縣級應急管理系統,實現應急處置部門高效協同聯動,全面構建濕地保護智慧應急處置機制。
云和縣的濕地建設在場景化應用方面也有自己的經驗,總的來說就是以農旅融合為場景,促進梯田濕地新跨越。具體來講,就是以云和梯田國家濕地公園為核心,串聯周邊文化古村落,有機融合農業、文化、旅游等場景,在農業中傳承文化、以文化來帶動旅游,打造三生融合、產業興旺、文化繁榮的現代新田園生態場景。
近年來,云和縣著重突出“云上智控”項目建設。全縣搶抓數字變革機遇,創新啟動梯田濕地保護“云上智控”項目,構建起濕地公園生物多樣性保護、小氣候監測、災害預警、應急處置、森林康養、科普教育的一體化智控體系,點燃濕地管理數字化新引擎,全面打造智慧濕地“云和樣板”。將任務拆分到一級任務4項,二級任務15項,三級任務37項。歸結起來,可以用“四個化”來概括“云上智控”這個項目的特點。
種豆事件的第三天,又發生了一件讓呼倫幾乎瘋掉的事情。如果說這之前的事情是老年人的通病的話,那么這件事,呼倫心想,完全是丈母娘的不曉事理了。
以“農業現代化、農田景觀化、農作生態化”為主線。實施萬畝梯田整治工程,重點加強灌溉水源、田坎修復、農耕道路、灌渠梳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梯田大地景觀提升改造、梯田文化農耕道路風景線、農業觀光索道等工程,推動濕地生態修復等工作,促進云和梯田永續發展。深化農產品轉化為旅游商品工作,推廣應用稻魚(鱉)共生、藥稻輪作等生態循環種養模式,打響梯田稻米、梯田純釀、梯田老茶等“梯田三寶”品牌,發展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創意農業等新業態,實現綠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
以“農耕文化、銀礦文化、畬族文化”為主題。通過場景還原、現場演繹、節慶活動等多形式聯動,帶領游客走進層層疊疊的梯田風光,感受云和梯田傳統文化。重點建設“一核心+四組團”,即以云和梯田國家濕地公園為核心,以下垟、坑根、梅竹、黃家畬4個村莊為子平臺,實施中國農耕文化活態博物館、黃家畬村地質文化景觀工程等項目,舉辦梅源芒種開犁節、畬族文化節、谷雨茶事等農事節慶活動,最大限度保護、傳承和展示農業文化遺產。
以“梯田景區”為主打。實施世界梯田博物館、九曲云環農旅攝影采風基地、花園鄉村建設等項目,全力爭創國家5A級旅游景區。繼續發揮云和梯田作為全球梯田保護與發展聯盟發起地的優勢,大力宣傳和推進梯田生態保護工作。推出“景區+”田園農耕、傳統村落、銀礦遺址等特色游玩線路,發展休閑農業游、鄉村度假游、農耕文化游、畬族文化游、銀礦文化體驗游等農文旅融合產品,形成聯動發展態勢,以旅游反哺梯田濕地生態修復和農民致富。
下一步,云和縣將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工作計劃安排。第一,加強組織領導,提升工作合力。運用林長制的管理責任體系,實現濕地資源網格化管理,強化部門聯動和統籌謀劃,明確林業、環保、住建、交通、水利、農業農村等單位的職責分工,狠抓責任落實,共同促進濕地資源的保護開發與利用。第二,加強投入保障,提升工作效能。切實加強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的財政扶持,加大對濕地修復、智慧濕地建設的投入力度,完善濕地生態效益補償政策,形成穩定的財政保障機制。探索市場化、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引導金融機構、社會資本參與濕地建設與保護。第三,加強氛圍營造,提升工作影響。加大對濕地保護管理的宣傳力度,一方面運用傳統方式宣傳,如顯著位置樹立大型宣傳牌、利用戶外LED顯示大屏輪番播放、廣場宣傳服務等。另一方面借助新媒體進行宣傳,如微信公眾號、數字化場景應用平臺等,全方面、多視角、分時段開展宣傳,營造共建共享的濃厚氛圍,增強社會公眾濕地保護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