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懿
(江蘇省南通市竹行中心幼兒園,江蘇南通 226000)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教師在開展幼兒教育時,要注意為幼兒的后繼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素質基礎。因此培養學前兒童的數學能力,既符合《指南》的要求,也符合幼兒的發展需求。眾所周知,繪本是幼兒教育中重要的工具。因此如何利用數學繪本培養學前兒童的數學能力,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事情。基于此,本文就數學繪本親子閱讀對學前兒童數學能力的影響進行了分析,旨在通過分析,充分挖掘數學繪本的作用,讓數學繪本切實成為學前數學教育中幼兒學習的助力。
什么是數學能力呢?為什么要培養數學能力呢?不同的專家對其有不同的定義。比如前蘇聯心理學家克魯捷茨基認為,數學能力是指能夠較為迅速、容易并透徹掌握數學知識、技能和習慣的獨特心理特征;其中包含使數學材料形式化的能力、概括數學材料的能力、邏輯推算能力、符號運用能力等。中國關于數學能力的流行觀點是數學能力由數學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構成。一言以蔽之,數學能力就是從學前兒童的認知出發,能夠成功完成數學活動的能力,包含閱讀理解、邏輯推理、思維創新、想象空間等各個方面。[1]
相較于閱讀、美術等內容,數學學習對幼兒來說比較枯燥。許多幼兒會因為反復書寫數字、進行計數練習等,對數學喪失學習的熱情。具體表現為幼兒不認真學習數學,在計數時敷衍、不專心等。這不僅對幼兒當前數學素養的培養產生了消極影響,甚至還使幼兒對數學產生了陰影,也影響了幼兒的未來發展。
幼兒在數學學習中還存在的一個困境就是缺乏探究能力。幼兒階段是兒童的啟蒙階段,而數學對幼兒來說是一項全新的知識。幼兒需要從無到有,逐漸建立起數學概念。這不僅考查了幼兒的學習能力,還考查了幼兒的學習經驗。許多幼兒因為邏輯思維、空間思維等發展較慢,在觀察物體、理解數學基本規律時比較困難,也由此產生畏難心理,最終導致幼兒缺乏學習數學的動力。
幼兒在數學學習中還存在缺乏生活意識的困境。幼兒雖然學習了數學知識,也很難及時將數學與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或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例如分類、觀察物體時,也很少將其與數學聯系在一起。這導致幼兒在數學學習中很少利用數學經驗解決問題,學習難度較大。
那么數學繪本親子閱讀具備什么樣的特點,對培養學前兒童的數學能力有哪些影響呢?本文就以下七點內容進行了分析。
繪本大多是由有趣的文字、插圖、故事情境組成,這種構成相較于數學教材趣味性較強。幼兒依托數學繪本學習數學知識,不會只感受到數學的枯燥,反而會被有趣的故事情境吸引;而當幼兒在繪本中掌握數學知識之后,甚至會產生成就感,這都對培養幼兒的數學學習興趣有著積極意義。例如在培養幼兒的邏輯思維時,教師引導幼兒閱讀了《我家有只大獅子》的繪本。在這一繪本中,教師并沒有直接引導幼兒閱讀繪本內容,而是讓幼兒扮演繪本中的主人公,一起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戲。當教師展示出內容為事物躲藏一半的插圖時,幼兒需要根據可以看到的部分猜測事物的原貌。這種游戲式的教學極大激發幼兒的興趣,幼兒積極參與到探究中。而每當幼兒猜對圖畫中的事物時,會獲得極大的成就感。在這樣一點一滴的累積中,幼兒逐漸感受到了數學的樂趣與魅力,在之后的數學學習中也變得積極主動。繪本改變了幼兒對數學的原有印象,讓數學在幼兒的學習生涯中發光發彩,最終促進了幼兒數學學習興趣的養成。[2]
教師開展數學繪本親子閱讀活動,還有助于幼兒在搜集、解讀繪本信息的過程中,培養觀察能力,而這對促進幼兒數學素養的提升也有著積極意義。以《雪人》為例,這本繪本中沒有文字,也沒有提示,幼兒在閱讀的過程中需要通過認真觀察圖畫,搜集、整理和對比信息,然后提煉出這本繪本的主要內容。當然,這對幼兒來說可能有些困難,教師在開展閱讀活動時,就給予了一定的提示。例如,教師先讓幼兒觀看了前面八幅圖畫,并讓幼兒說一說這八幅圖畫講述了什么內容。幼兒發現這八幅圖畫連起來,就是主人公穿上衣服的過程,于是分析出這講述的是主人公穿衣服的內容。此時教師又提出了問題:“前三幅圖畫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嗎?八幅圖畫的順序打亂可不可以?”通過問題的引導,幼兒仔細觀察了前三幅圖的不同之處,發現了圖畫中的細節:主人公最開始在睡覺,然后睜開眼睛,向窗戶外面看去。在嘗試打亂這幾幅畫的順序時,幼兒理解了“順序”的意義。而通過這本繪本的閱讀,幼兒發現了細節之處的巧妙,也逐漸培養了觀察能力。當然,除了這本繪本之外,其他繪本在講述知識時,也會安排一些細節。教師開展數學繪本親子閱讀活動,引導幼兒觀察繪本中的細節,最終有效促進了幼兒觀察能力的提升和數學能力的發展。[3]
在前文中我們提到,數學繪本中往往會設計一些故事情境。這些故事情境一般是關于數學問題或數學現象的展示和數學知識的講解。這種講解更加具體化、形象化,對促進學前兒童理解數學知識有著積極意義。
以《十只熊,一個家》為例。這本繪本講解的數學知識是“10以內數的分解”。在講解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就利用故事情境,引導幼兒理解數的分解的含義。例如,在最開始閱讀這本繪本時,通過教師的引導,幼兒明確了在這個家里有10只熊,包括熊爸爸、熊媽媽和小熊。然后在閱讀到熊爸爸和熊寶寶們告別這一環節時,教師提出了問題:家里不是有10只熊嗎?為什么熊爸爸會說“可愛的8只小熊。”幼兒經過回憶前面的故事情節,意識到另外2只熊分別是熊爸爸和熊媽媽。結合幼兒的答案,教師就利用電子白板畫出了這樣的圖:

在這一關系圖的提示下,幼兒初步建立了數與數之間關系的探索意識。在之后的閱讀中,幼兒接著發現了其他數字的分解,像8只熊寶寶分為4和4,一組4為藍色,一組4為黃色;9只熊,7只熊等待,2只熊玩游戲;等等。在這種故事情境中,幼兒將數字變為直觀的畫面和生動的形象,理解了數的分解的含義,進而掌握了數字分解的方法。由此可見,數學繪本中的故事情境,可以促進幼兒用生活經驗理解知識,進而增強數學學習能力。[4]
在前文中我們提到,繪本中除了故事情境以外,還有大量的插圖;這些插圖將抽象的數字和語言文字轉化為了直觀的畫面,對有效啟發幼兒的數學思維產生了積極作用。以《郊游去》為例。這本繪本主要講述了“分類”相關知識。教師在引導幼兒閱讀這本繪本時,就借助繪本中的插圖,啟發了幼兒的思維,促進了幼兒對“分類”的理解。
比如在閱讀到小雞咯咯問如何分成兩隊時,教師并沒有繼續引導幼兒閱讀下去,而是讓幼兒根據插圖內容猜測,小動物們是怎么分成兩隊的。幼兒經過觀察和對比發現,兩隊中一隊的帽子顏色是紅色,一隊的帽子顏色是黃色,于是意識到是根據帽子的顏色進行分類。而在閱讀完這一部分之后,教師還是沒有繼續和幼兒一起讀下去,而是回到最開始的部分,讓幼兒觀察插圖中的動物,然后思考除了按照帽子的顏色分隊以外,還可以怎樣分隊。幼兒在觀看插圖的時候發現,有的動物個子高高的,有的動物個子矮矮的,于是提出可以按照個子的高矮分類;也有的幼兒發現每個小動物背的書包也有異同點,于是提出可以按照書包的異同點進行分類。在觀看插圖的過程中,幼兒的數學思維不但得到啟發,尋找了不同的分類方式,同時對“分類”的定義和特點也有了清晰的認知。這次教學經歷告訴我們,數學繪本中的插圖可以啟發幼兒的思維,在之后的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插圖的應用。[5]
許多學前兒童之所以在步入小學之后,難以適應小學的教學方式,就是因為在幼兒園時沒有積累相關的學習經驗。教師利用數學繪本開展親子閱讀活動,引導幼兒借助數學繪本系統學習數學知識,有助于幼兒積累數學學習的經驗,進而促進幼兒在未來更好地發展。以《青蛙三劍客與紐扣小偷》為例。這本繪本的主題是“找規律”。為了鍛煉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在開展閱讀活動時,并沒有直接告訴幼兒這本繪本的主題;而是在閱讀到最后的時候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為什么大龍最后把星形紐扣還給了老大?老二和老三的紐扣分別是什么模樣的?”在閱讀的過程中,有的幼兒可能會忽視繪本中的部分內容;而在教師的提問下,幼兒會意識到繪本每一部分內容的重要性,在閱讀的過程中也會更加仔細,并且會邊閱讀邊分析每句話中包含的信息。這為幼兒之后的自主探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教師引導幼兒在數學繪本的閱讀中了解數學學習的方法,掌握數學學習的技巧,最終使得幼兒積累了豐富的數學學習經驗。[6]
在數學學習中,幼兒不僅僅要具備計算能力、邏輯推理能力,還要具備閱讀理解能力,能夠理解數學中的文字。繪本一般會將文字與圖畫結合在一起,有助于幼兒理解,這對促進幼兒增強數學認知有著積極意義。例如在學習鐘表時,許多幼兒會混淆時針和分針,難以理解關于鐘表的認識方式。于是教師引導幼兒閱讀了《鴨子叔叔的時鐘》。這本繪本并沒有直接告訴幼兒時針指向哪兒、分針指向哪兒,就是幾點了;而是按照生活經驗引導幼兒了解對應的時間,并以圖畫的方式展示了對應的時間。幼兒在閱讀的過程中,將文字與鐘表時間結合在一起,逐漸掌握了認識鐘表的方法。通過這種方式,幼兒增強了對數學的認知,提升了數學能力。
繪本中的故事雖然大多以動物為主角,但其中描述的事情實際上展現的是人類的生活。因此教師利用數學繪本開展親子閱讀活動,可以使幼兒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關系,進而促進幼兒樹立實踐意識,培養實踐能力。以《世上最討厭計算》為例。這本繪本講述了小鱷魚很討厭計算,于是嘗試尋找不需要計算的工作的事情。在這一過程中,出現了許多與實際生活相關的事情,比如當售貨員,需要計算門票的價格;賣魚時需要知道自己賣出去多少魚,剩下多少魚;等等。
教師在引導幼兒閱讀這本繪本時,就可以讓幼兒思考生活中有哪些事情不需要計算。像有的幼兒說吃飯不需要計算。教師就引導幼兒思考,在每次吃飯時爸爸媽媽是不是都會詢問要吃多少食物,然后把這些食物加起來以后才開始做飯。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意識到吃飯也需要計算。有的幼兒說睡覺不需要計算,不需要算清楚要睡多長時間。于是教師引導幼兒思考,如果睡眠時間太長是不是會感到腦袋不舒服,睡的時間太短也會身體不舒服。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意識到睡覺也需要計算時間。幼兒結合繪本內容進行討論,發現生活各方面都需要計算,于是意識到了計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通過繪本內容的引導,幼兒最終切實將生活與數學聯結在了一起,樹立了生活中應用數學的意識。
綜上所述,本文從感知數學魅力、促進信息搜集、巧用故事情境、借助繪本插圖、豐富學習經驗、理解繪本語言和樹立實踐意識七個角度,就數學繪本親子閱讀對學前兒童數學能力的影響進行了分析研究。教師充分挖掘數學繪本的作用,引導學前兒童在親子閱讀中提升數學能力,對學前兒童的未來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因此希望本文的一得之見,可以促進廣大教育工作者加強在學前教育中對繪本的重視,從而使學前兒童在數學繪本的輔助下獲得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