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宏張 鵬劉 濤
(1.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網絡與信息安全學院 陜西·西安 710126;2.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廣州研究院 廣東·廣州 510555)
高校作為科學研究和開發的供給側,是成果轉化源頭技術的支撐點,生產企業作為科技成果的需求方,是科技成果與經濟結合的落腳點。科技成果轉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科學研究、項目管理、技術測試、投資融資、風險管理、市場分析、知識產權維護等多個方面[1],影響因素眾多。
目前影響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因素主要是:政策紅利和改革措施落地存在困難,連貫的科技成果轉化市場鏈接尚未形成,技術轉移機構不能適應市場化建設的要求,中試實驗支撐不足等。
近年來,我國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在體制機制方面已經取得了重大突破,成果轉化的制度條件和政策框架已經初步建立,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同時面臨著政策落地難的挑戰。比如,國有資產的屬性給科技成果轉化帶來了隱形負擔。《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國有資產法》對高校科技成果入股帶來了保值增值壓力[2]。雖然部分高校出臺了規范性文件,明確了盡職免責的文件條款,但是總體而言動力依舊不足。與此同時,校辦產業規范政策文件不明確,同樣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動力造成一定負面影響。
現階段,高校經常設置負責研發、技術轉移、知識產權的管理機構,存在工作協同不夠,多個職能部門“各自為政”的問題,難以適應市場條件和新發展格局對高校成果轉化工作的要求。
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要發揮企業出題者作用,推進重點項目協同和研發活動一體化,加快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發展高效強大的共性技術供給體系,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3]。所以,高校對教師的考核評價不能只看重學術發表而忽視科技成果轉化。目前,部分高校在成果轉化領域出現的誤區主要有兩點。一是接受轉化模式局限在技術許可、專利轉讓等方式。二是對拍賣、入股和師生共創等新趨勢關注不足。
近年來,我國的科學技術服務業已得到快速發展,各地的技術市場、技術轉移機構、產權交易平臺等已經初具規模。但是,成果轉化是一個涉及技術研發、法律法規、財務管理和商業談判等多專業領域,還需要專業化的機構和團隊作為支撐。
目前,國內外一流大學都建設著技術轉移機構(TTO),有成熟的職業經理人,在科技成果轉化、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4]。然而,與目前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相矛盾的是,我國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和團隊的能力仍然滯后于高校成果轉化的實際需求。
許多高校的科研成果與市場的距離較遠,無法實現工業化生產。這是由于只有經歷了中試實驗,才能驗證并批量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而中試實驗的風險高、不確定性強、投資的回報周期長[9]。這就導致從高校實驗室的成果到市場的產品存在“鴻溝”。除此以外,社會資本追求“短平快”的現象并未發生根本改變,中試熟化缺乏資金投入,不少成果停留在實驗室階段。
金融是經濟發展的“血液”,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對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現階段,高校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資金鏈和人才鏈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戰略需求。
國外的一流大學(如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劍橋大學),均設有校辦或控股的風險投資基金。外部資金與內部風投共同助推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進行價值釋放[8]。目前,我國高校的科技成果仍缺少持續的金融支持力度。資本市場對成果轉化的支持潛力有待發揮,專門面向成果轉化體系亟待完善。
提高科技成果轉化需要從事成果轉移轉化的專業化隊伍,提供專業的中介服務。目前而言,而這個隊伍在我國一直比較缺乏。現階段,大量高校考核指標“重學術,輕轉化”,缺乏有效的考核、激勵和晉升機制。在人才供給方面,成果轉化缺乏進入門檻和高素質從業人員,這都影響了專業隊伍的建設[12]。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對成果轉移轉化高素質人員的隊伍建設,設置相應的門檻和執業要求,為科技成果轉化輸送更多的專業人才。
高等學校應充分發揮基礎學科在基礎研究方面的作用,根據2020年教育部出臺的《關于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簡稱“強基計劃”),著力遴選培養致力于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基礎知識能力突出的學生[13]。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緊抓“強基計劃”以及“雙一流”建設的契機,全面推進基礎學科建設力度,充分發揮現代產業實驗室的平臺建設機會,積極探索基礎學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培養具有基礎學科研究能力,又能跨學科發展的全方位人才。同時,發揮學校的電子信息類學科優勢,依托第三代半導體創新中心,加強面向中小學的學科啟蒙教育。針對“卡脖子領域”,有針對性地選拔人才進行專業化培養。
在廣州產教融合培養基地里,現代產業實驗室在不斷探索“產研育一體、政校企協同、全要素貫通”的產教融合育人模式。為聚力培養電子信息領域卓越工程科技人才、領軍人才,現代產業實驗室在構建創新要素、資源要素、育人要素集聚的產教融合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體系。
科技成果評估是科技創新的重要環節和重要工作,是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科技成果的評估工作,其目的是提高技術創新質量,產出更多的科技成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10]。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要“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完善國家科技治理體系,優化國家科技規劃體系和運行機制”[5]。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就要加快改革科技成果評價制度,著力“破五唯”,建立以提高科技創新質量、增加科技創新貢獻的分類評價體系。這要求科技評估工作者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重要決策部署,全面加強自身能力建設,努力做好科技評估工作[6]。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現代產業實驗室不斷打造全生態共建平臺,同心構建政、產、學、研、金、服、用一體化、系統性、強聯動的成果轉化創新共同體,通過引企駐教、共建中心、共享平臺等舉措,促進創新要素、資源要素自由有序的良性互動,引導科技活動從“自循環”向科研與市場融合聯動的“大循環”轉變,讓西電創新所長和企業發展所需更好的發生結構性耦合,促進前沿創新的成果轉化為服務社會的碩果。
在服務上貫通一條線,通過建平臺、清堵點、強弱項、造氛圍,成立技術轉移辦公室(TTO)推進有組織的成果轉化,引入專業團隊全線貫通技術研發、孵化、轉化、投融資服務等關鍵鏈條,堅持靶向定位和精準施策,幫助老師破解信息缺失、資源受限、精力不足、供需失衡等桎梏,有力有序的將教師現有創新科研技術產品化、產業化、市場化。
在市場化發展上聚焦一個點,設置產教融合引導基金,完善容錯機制,激發研究院成果轉化內生動力,擴大實踐化、中試化成果的資源池,通過三重維度的組合拳,不斷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服務職業化、活動持續化、模式市場化,以鏈式迭變促動共贏生態。
全球價值鏈及其治理是動態發展的,價值鏈條的升級軌跡是可逆轉的。其中的關鍵任務就是通過關注和抓住該價值鏈中突破性創新來獲取逆價值鏈的跨越發展。目前,信息技術進步導致了IT產業價值鏈的邊界模糊,數字化和3c技術融合促進了技術、業務的滲透與融合,形成了復合型的產品和業務[11],推動價值鏈的跨越創新升級,這給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與升級帶來了歷史機遇。
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同時,新發展階段也提出了新要求、帶來了新機遇。立足構建新發展格局與科技強國建設,批判性梳理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面臨的挑戰,并針對性提出新發展階段建設中國特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生態系統,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而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塑造發展新優勢的路徑與對策建議[7]。強調要圍繞產業鏈布局和完善創新鏈,保障產業安全[12]。換言之,新發展階段,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面臨的內外部形勢發生了新變化,由此產生了新的發展機遇。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一流建設以國際化和信息化為兩翼,推動國際化信息化與人才培養體系、學術創新體系、人才隊伍體系、學校治理體系和支撐保障體系的融會貫通。同時,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現代產業實驗室將繼續圍繞企業鏈、創新鏈,布局教育鏈和人才鏈,加速融通政、校、企、資優勢,進一步推進多方“雙師”共享、基地共建、難題共克、人才共育的全維度合作。
盡管現階段,高校在科技轉化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不過科技成果轉化是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途徑,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主要措施,更是創新的重要體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現代產業實驗室抓住產教融合的發展契機,深度合作,發揮校企聯合創新中心的橋梁紐帶作用,將高校的科研優勢和企業的生產優勢有效結合,不斷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用,共同創造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目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在探索“五鏈”融合,建設技術轉移機構,建立健全人才評價考核機制方面已經初露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