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 橙
(保山學院大數據學院 云南·保山 678000)
學校資助是關乎民生,關乎國家脫貧攻堅的重大工程,更和社會公平緊密相關。在中共中央第十九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完善我國的學生資助制度,針對城鄉新增勞動力,要保障他們大部分都能夠接受高中階段教育,同時獲得高等教育,這使得學生資助工作方向更明確,同時也給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2017年,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明確了“十大育人”體系,其中包括“全面推動資助育人”[1],要求加強資助工作頂層設計,建立資助管理規范,完善勤工助學管理辦法,構建資助對象、資助標準、資金分配、資金發放協調聯動的精準資助工作體系。2018年,陳寶生部長在《進一步加強學生資助工作》中提出,要打造人力資源強國,必須重視資助育人工作[2]。
資助育人的核心在于通過資助實現育人的目的,而并非只是停留在經濟層面。但是結合實際情況,高校資助工作并沒有發揮預期的育人功能。為此,研究該課題,就是想把“三全育人”教育模式運用到資助育人中來,通過文獻法、調查法、問卷調查、對比分析法等方法,結合自身在高校從事資助工作的相關經驗,資助工作存在的問題,嘗試構建新時代背景下“三全育人”教育資助育人模式。
目前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存在“資助”和“育人”相脫離的局面,工作開展的過程僅僅只是按照國家政策要求,給予學生經濟資助,沒有發揮“育人”功能,導致資助工作只是一種擺設,并未受到師生的重視,也不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并未對學生進行充分的人文關懷。
一方面,通過調查問卷得知,學生得到的資助95%以上來自于國家的財政支持,也有極少部分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奉獻愛心,設立企業獎助學金,針對家庭條件不樂觀的學生,給予相應的資助。
另一方面,高校內部承擔資助工作的人員主體包括學生處資助科、輔導員、班主任等,他們承擔著資助育人的重要職責,但是由于資助育人工作具有長期性、復雜性、系統性的特點,僅僅是高校中這些人參與是遠遠不夠的。
2019年以前,在貧困生認定工作中,學生需要提供當地民政部門開具的證明材料才同意認定,但由于時間或者其他特殊原因,部分貧困學生沒有按時提交證明材料,導致無法進行貧困生認定;其次生源地不同,界定標準不統一,導致復核無法做到絕對的公平。
2019年以后,國家明確要求在貧困生認定的工作中,不得讓學生提供任何證明材料,認定工作根據扶貧辦、民政局、殘聯等幾大部門導出的數據為依據進行認定,但在實際操作中發現,學生本人情況和后臺數據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從認定劃檔看,由于學生生源地經濟發展水平的不一,困難家庭各自困難原因不同,在量化的時候沒有科學合理的標準,難以對學生認定劃檔。而且貧困是一個動態概念,困難家庭會隨著各種情況的出現,發生從貧困到富有,從富有到貧困的動態變化,資助工作人員難以及時掌握學生家庭經濟狀況的變化情況,導致資助不及時。
一是可能存在虛假信息影響評議的公正性。少數學生是建檔立卡、城鎮低保、農村低保、孤兒或殘疾人子女,但不在系統導出的數據中,對這一部分學生的認定就存在一定的虛假成分。
二是班級民主評議小組成員難以確定。各班的班級人數從30人至70人不等,導致無法確定評議小組成員,各班評議小組成員的人數也不一致。
三是評議小組成員對申請貧困認定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夠了解。除參與認定的學生除外,剩下的學生寥寥無幾,而且對申請認定學生的家庭情況不了解,憑私下關系進行評議,缺乏一定的公正性。
高校擴招后,學生數量不斷增多,高校資助工作的業務量、復雜程度、難度與日俱增,專門從事學生資助工作的人員少,導致高校資助工作呈現過程長,工作效率低的特點,如何運用大數據平臺動態管理貧困生數據,提高工作效率是資助工作面臨的當務之急。
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各方面都在發生改變,包括資助內容,形式以及對象等等,整體工作越來越復雜,對相關人員的工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國家通過“獎、助、勤、免、貸、補”幾個形式開展學生資助工作,加大了對貧困生資助的力度。但部分學生的依賴思想加重,產生了“等、靠、要”的心理,認為國家幫助他們是應該的,也有部分學生畢業后不按時償還國家助學貸款。
新生報到時開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綠色通道,允許學生先入學,后繳費。但有的學生卻利用這一點拖欠學費,不履行繳費義務。還有部分學生不愿意將家庭情況告知教師,導致資助工作很難開展。
“三全育人”即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過程育人,全方面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資助育人是立德樹人的重要抓手,首先應該以育人為導向,以此為出發點及落腳點,從而完善長效機制,除了進行物質幫助之外,也要通過道德浸潤,能力拓展以及精神激勵,最終構成一種良性循環,即“解困—育人—成才—回饋”。
2.1.1 全員育人
社會各界力量調動起來,為資助工作提供驅動力。
一是國家和政府層面:加強對貧困學生后臺系統的建設與管理,運用計算機特別是互聯技術實現對貧困生的動態管理,及時更新后臺數據;提高宣傳推廣力度,引起社會愛心企業和人士的重視,使得他們能夠積極到其中。
二是社會愛心企業層面:主動承擔社會責任,設立企業獎助學金,給予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一定的經濟支持;提供部分實踐崗位,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盡快就業。
三是學校層面:積極拓展校企合作、開發實習實訓基地,成立校內的助困基金。加大資助政策宣傳力度,讓更多的學生熟悉政策。加強對二級學院資助工作專職人員、班主任的培訓,確保評議過程公平公正公開;培養學生干部,通過學生了解學生家庭真實情況;通過電話、微信等工具,加強與學生家長的交流,讓學生家長也知道并且熟悉相關的資助政策,幫助高校教師共同完成資助工作。
2.1.2 全過程育人
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具有長期性、復雜性、系統性的特點,資助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要逐一突破,全程跟進,發現問題及時調整。
一是入學前,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就要搭建“上下聯動、縱向協調、各具特色”的宣傳服務平臺,做好資助政策的宣傳工作,通過郵寄《高校學生資助政策簡介》、開通資助咨詢服務熱線、建設高校資助工作網站、利用新型自媒體直播講解資助政策,幫助每一位學生及家長及時準確知曉國家的資助政策。
二是入學時,落實國家的政策和要求,開通綠色通道,確保學生先入學后繳費。
三是入學后,實地走訪,精準資助、精準育人。依據政策科學開展貧困生認定工作,確保精準資助。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提供心理幫扶,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同時建立班級貧困生動態管理檔案及學生成長手冊,及時掌握學生家庭情況的變化,對于突發重大變故的學生,可以采取實地走訪的形式開展資助工作。[3]
四是畢業時,對貧困生檔案進行調整,建立貧困學生一對一幫扶機制,指導學生就業,盡快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就業。
五是畢業后,跟進畢業生就業情況。學生雖然畢業,但是依然不能就此撒手,要建立家庭經濟困難畢業生反饋機制,專人負責對家庭經濟困難畢業生進行跟蹤回訪,及時了解學生動態,挖掘典型案例,對在校生開展勵志教育,同時收集學生對于學校資助工作的建議,不斷完善學校的資助工作。
2.1.3 全方位育人
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說:“結合工作實際,重點抓好三個方面的教育,包括勵志教育、誠信教育、社會責任感教育”[4],因此在資助工作中要加強對學生的勵志教育、誠信教育、自立自強教育以及感恩教育。
一是挖掘榜樣典型,激勵學生奮發圖強。在高校的資助體系中,涉及“獎、助、勤、免、貸、補”幾個方面,其中獎學金由多個級別構成,包括國家、省政府獎學金,國家、省政府勵志獎學金、高校自籌經費設立的獎學金,獎金最低額度和最高額度分別為1500元和8000元。通過對國家獎學金獲得者等優秀學生的表彰來樹立典型案例,挖掘國家獎學金獲得者們身上獨有的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積極進取等優良品質,激發學生奮發圖強,形成“比、學、趕、超”的學習氛圍。
二是圍繞助學貸款,培養學生誠信品質。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富強、明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黨和政府將誠信作為公民的核心價值觀之一,對于大學生而言,按時償還助學貸款就是誠信的一個重要體現點。首先,在資助工作的橫向維度中,需要全過程育人,召開資助政策宣講會,一方面讓學生了解資助政策,使他們明白黨和政府的關愛,懂得遵守信用,按時繳息、及時還款。其次,與各大銀行合作,開展“現代征信體系”系列主題活動,以游戲、展覽、視頻等方式,加深學生對征信的認識,明白懂得誠信的社會意義。最后,高校學生工作人員可以建立專門的誠信檔案,包括學生在校期間的獎懲情況、考試成績、學費繳納、科研、社會實踐等相關內容,并將各項內容量化為具體的指標,成為申請入黨、評獎評優的重要依據,對大學生的誠信行為形成剛性約束。
三是以實踐為中心,鍛煉學生自立自強。依據“立足校園、服務社會”的宗旨,按照學有余力、自愿申請、信息公開、扶困優先、競爭上崗、遵紀守法的原則,針對勤工助學,建立多元化崗位,讓學生充分利用閑余時間進行勤工助學,并從中獲得酬勞。其次是校外勤工助學崗位,學校積極拓展校外的勤工助學崗位,通過校企合作方式,開發社會實踐崗位,讓更多貧困學生有途徑補貼自己的生活費。
四是激發感恩情懷,鼓勵學生回饋社會。黨和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完成學業,但是有些獲得資助的學生產生了“等、靠、要”的心理,認為獲得資助是理所應當的,感恩意識淡薄。所以在日常的資助工作中,應該將感恩教育融入其中,激發學生的感恩情懷,鼓勵學生回饋社會,實現從“受助”到“自助”到“助人”轉變。首先,高??梢耘e辦一系列感恩活動或者開設感恩教育的選修課,讓學生明白感恩的含義,理解感恩的意義。其次,通過團課或黨課的形式,組織學生到敬老院、孤兒院等地方開展志愿服務,讓學生親身體驗感恩和愛的意義。最后,設置感恩信箱,給學生提供感恩的平臺。
2.2.1 堅持思想導向
“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要促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共同發展。利用各類課程中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構建合理個人追求、提升大學生的精神境界。比如通過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合理的消費觀、健康的戀愛觀等,將懶惰、攀比、等靠要等思想扼殺在萌芽時期。
2.2.2 強化精神激勵
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實踐創造力。發揮榜樣示范作用,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學習,培養端正的學習態度,引導學生合理安排自己的閑暇時間,去參與社會實踐或者勤工儉學等[5],補貼自己的生活費,同時通過實踐培養自己的適應力、創造力。
2.2.3 落實心理疏導
培養學生的心理品質,增強抗挫能力。目前由于各方面壓力,導致有很大一部分大學生存在心理問題,而新生入學以后,他們遇到的首要問題是怎樣適應新環境,但是,和普通家庭學生進行比較,如果學生家庭經濟困難,那么他們的經濟壓力會更大,心理壓力同樣如此。高校應該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中心、按比例配備心理健康教師、對輔導員、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方面知識的培訓,定期進行心理測評,及時發現心理問題,及時指導他們適應大學生活,及時解答學生的疑惑,及時開展心理疏導工作。
激發學生的感恩情懷。以感恩為主線,開展相關的感恩活動,比如到敬老院或孤兒院開展志愿活動,設立感恩信箱等,激發學生的感恩情懷,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將自己的所學回饋給黨和人民。
2.2.4 提升品格塑造
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提升誠信品質。作為教師,天職在于教書育人,終極目標是育人,教書只是方式。學校要通過資助手段,達到育人目的,讓學生明白自己既是政策的享受者,更是政策的支撐者,以資助為抓手,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以助學貸款誠信延伸到考試誠信、為人誠信等方方面面。除此之外,以資助為基礎,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引導他們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發揮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