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文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人文與教育學院 廣東·佛山 528200)
對于智慧學習環境而言,其本質上可理解為教育信息化所產生的新理念,我國已將其列入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與方向,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這一文件中,確切指出:務必要尊重全體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致力于使每個學生都能夠主動且全面的發展。在此背景下,以學為主的個性化學習模式更是被大力推廣,新環境的出現推動了學習模式的變革,同時也催生了新問題,即如何在該環境下提高個性化學習效率。
盡管智慧學習環境這一概念的提出長達數年,但目前為止,關于此概念的定義還未成一致。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定義有我國學者鐘國祥等提出[1]的:“智能學習環境是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混合學習理論、現代教學理論出發,以學習者學習為中心,由相匹配的設備、工具、技術、媒體、教材、教師、同學等構成的一個智能性、開放式、集成化的數字虛擬現實學習空間,既支持學習者學習的自主建構,又提供實時的學習指導”。
憑借深入剖析相關文獻資料能夠總結出,智慧學習環境主要存在以下特征:終端設備互通化,終端不僅能夠互通互聯,并且在此基礎上,實現數據同步,資源也可共享;學習動態數據化,通過數據分析找到知識漏洞,從而實現精確教學;資源推送智能化,實時追蹤與記錄學生的學習數據和軌跡,以準確掌握所有學生差異,從而推送相適合的學習資源;互動交流多元化,憑借智慧學習環境,可實現師生、師師、師生等不同群體之間的有效交流互動,除在傳統的物理空間外,可通過智能設備實現實時交流;學習評價即時化、動態化,貫穿于各教學環節中,涵蓋課前、課中、課后等不同環節的評價和反饋。
有學者提出個性化學習屬于一種理念,例如我國學者鄧暉學者認為[2]:個性化學習是指以承認學習者在社會背景、智能背景、態度價值。情感和生理等方面存在的個別差異為前提,努力使學習者的個性特征與學習環境之間達到一種平衡,使學習者的素質得到全面提升,培養具有完善個性的人的一種教育理念。也有學者提出個性化學習屬于一種范式,我國學者李克東認為[3]:個性化學習是以學生個性差異為基礎的,強調學習過程要針對學生個性特點和發展潛能而采取恰當的方法、手段、內容、起點、進程、評價方式等,使學生各方面獲得充分、自由、和諧的發展,以促進學生個體發展的學習范式。
無論個性化學習是一種理念還是一種范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管是選擇何種方法和手段,個性化學習要結合學生特征來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活動,目的只有一個,即為學習者創建一個高效學習平臺,進而其最關鍵特征是選擇。此外,個性化學習過程還可以說是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進而可以得出個性化學習的另一關鍵特征是自主建構。
智慧學習環境的要素涵蓋以下部分:教育者、學習資源、智能輔助工具、計算機技術、線上交流社區、教學管理者等。在新環境中,教師的作用十分重要,既是信息傳遞者也是活動管理者,主要作用是為學生答疑解惑,提供全面的管理服務;要想充分發揮其功能,智能輔助工具是必不可少的,比方說虛擬工具、智能錄播設備、Al機器人等,不僅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氣氛,還可以生動形象地展現知識;時代更迭,計算機技術的不斷進步,如今可將其劃分成以下若干類: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技術、人臉識別等,為學習者提供智慧化的服務;再就線上交流社區而言,主要由家長、教師及學生三大板塊構成,可供環境中所有人自由討論,最大化地發揮智慧學習平臺作用。
個性化學習模式主要由以下若干部分構成:分析學習需求、制訂學習計劃、選取學習內容、選擇學習方式及策略、進行學習效果檢測及評價等。在智慧學習環境下,分析學習需求可以說是個性化學習的出發點與落腳點,要求學生從主觀上明確自身所需的學習資源、方法以及工具,不同學習風格與學習水平的學習者對學習的需求不同。詳細來說,學生可從學習計劃、學習目標、學習方法及學習進度等不同角度進行區分。其中,學習計劃可認為是個性化學習的根本保障,要求學習者結合自身實際狀況,分析后確定合適自己的學習容量、學習內容、學習進度以及學習時間。目前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已成為學生常見的學習方式,愈發彰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再借助“互聯網+教學”的協作學習模式,學習效果檢測及評價是學習過程的最后一環,也尤為重要,伴隨整個學習過程,在課前診斷學習前的知識水平,制定學習任務的依據,在課中進行形成性評價,對階段成果進行判斷,反饋便于調整后續學習活動,課后的終結性評價能夠讓教師、學生、家長都能清楚地了解學習效果。
在智慧教育環境下,對于個性化學習模式的學習目標設計而言,不能一味地將教材上的知識與概念等學習內容不假思索地堆積到學習目標上,在進行設計時,要考慮到學習前知識層次和水平,針對學生知識水平進行診斷檢測,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為其提供差異化的學習目標,讓學習目標最符合學生的能力起點,這樣才能有效地進行個性化的學習目標設計。
在設計個性化學習資源時,智慧教育環境下的個性化學習資源首先應符合學習目標,學生才能學有所獲。其次學習資源的設計應考慮到學習者的現有水平,資源應符合學生當前的認知,低于或者低高于都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學習資源的設計,要遵循多樣性原則,以滿足不同學習者的不同學習目標,要針對不同人群的使用。在學習資源使用方面,智慧教育環境所使用的教學資源應當對學生開放,提供下載鏈接,這樣才能不受時空的制約,且能夠實時觀看。智慧型學習資源也可以由學生自主上傳和添加,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權。
學習方式是學生在開展學習任務時,所采取的認知與行為傾向,一般是指學生的學習這習慣、方法等,體現了學生的學習思維水平。在之前的學習模式中,學生常見為接受式、被動式學習,非常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綜合素質的培養。而在智慧學習環境下,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改變,主要是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其中自主學習主要包括對自我的監控、指導和強化,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協作學習則是在此基礎上,憑借交流工具,和其他學生進行交流和討論,以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其可謂自主學習的有效補充與完善。所以在模式設計學習方式時,既要涉及自主學習,還要涵蓋協作學習。
評價不但能夠對自身整體學習效果有一個系統把握,同時還可以有效促使自己查漏補缺,改進不足,我們在進行設計時,要注重如何讓學生來建立整體的認識,若是評價的方式只有一種的話,那只能讓學生形成片面的認識,因此非常有必要以多角度的思想,來全面考量學生,這樣有助于學生形成一個整體的、清晰的、動態的認識,如在“學前評”時可以使學生了解知識水平,教師可以依此設計不同的資源、內容等,“學中評”可以使學生明晰自己的狀態,而做出及時地進行調整,“學后評”可以了解自己與其他同學在哪些方面存在差距,從而相應地進行補充。
為建立一種高效的個性化模式,創建智慧學習環境是刻不容緩。為實現這一目標,可依據當下先進的信息化與多媒體技術,來設計智慧與個性化并存的學習平臺,為自主學習的開展提供充分支撐,以提升學習效率。這無論對教師而言,還是對學生而言,均存在著重要的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