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玉瑩
(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長沙 410006)
當下是我國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的關鍵階段,要實現該戰略目標,首先要實現制造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打造出一批批敢于創新、精益求精、吃苦耐勞、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的優質青年技工人才。在人才培養中,高職院校就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本文就先探討高職院校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再從實踐角度提出有效的指導意見。
工匠精神是我國傳統手工業者中一直存在的一種精益求精的精神,而正式將工匠精神提出并做出總結,是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其定義集中反映了中外歷史中各類為了提升工作質量,不斷研發進取,創造更先進技術,打造更高質產品的一種恪守職業,崇尚“更好”“更精”“更美”的工作品質。此時正是我國經濟發展從高速發展向中高速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在產品方面,正在進行著“從量到質”的關鍵轉型,這時的“工匠精神”的提出,順時應人,得到了各行業和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工匠精神被闡述為包含三方面的內容,分別是態度上要嚴謹認真、專注負責,理念上要精益求精、與時俱進,責任上要敢于擔當,身體力行。而這些精神,正是我國當下浮華的社會發展建設中正缺少的精神核心。
工匠精神集中體現了對更優質更先進的技術和產品的不懈追求,這在社會職業發展建設中,有以下積極的影響:
首先是工匠精神的指導功能,當下,我國在轉型階段,正缺乏一種有效的具有高度可實踐精神的指引,而工匠精神來源于大眾,本身就已經經過了時代的實踐檢測,它能被大眾更好地理解接受,因此具有很好的方向指引優勢;其次工匠精神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能帶來更好的規范功能,各行業在秉持工匠精神的原則下,雖然在實踐操作上會有所不同,但是只要嚴格按照該精神的核心進行行業規范建設,就不會出現大的方向性錯誤,這有助于行業在發展轉型中快速建立行業新規范和新標準;再次工匠精神具有很好的激勵作用。從定義上不難發現,工匠精神不是一種具體的評判標準,它沒有詳細的數字進行規范約束,它僅僅是產生于比較中的一種精神,相比于過去,相比于同行,堅持做到更好,都是一種工匠精神的具體體現,這種源于比較產生的工匠精神,有利于幫助行業內部建立一種良性的競爭,形成更好的激勵效果;最后就是工匠精神的育人效果,在工匠精神的熏陶下,相關人員在接受其思想后,不僅會在工作中有更好的表現,在學習中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會不自覺地貫徹追求卓越的思想,這對社會育人都有積極的推動效果[1]。
縱觀我國的當代史,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期間,雖然發展較為緩慢,但是存在著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偉人,但自從改革開放后,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至今,幾乎沒有誕生過具有影響力的大工匠。分析認為,主要有三點核心原因。
第一就是社會發展過快,工匠精神需要數十年如一日的雕琢精神難以滿足社會快速發展進步的需要,這是其難以在快節奏社會背景下沉淀和積累的重要原因。第二就是社會思潮變化帶來的影響,在經歷的經濟快速噴發階段中,有部分人通過炒房和投機發家致富,而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在見證了其他人的快速致富后,難以保持本心,這是我國近年來工匠快速消失的主要原因;第三就是工匠人員的地位很低,在大眾認知中,工匠就是所謂的工人,社會和家庭都不斷教導后代努力,遠離這些所謂的“體力行業”,這也直接導致了工匠傳承后繼無人的現狀[2]。
要在高職院校的教育中落實“工匠精神”的培養,必須要先扭轉傳統社會認知層面的人才思想,建立現代職業人才觀,對此,可詳細參考2020年習總書記關于職業教育中提出的現代人才觀,其中說道,人才是能以高素質勞動和技能技術服務社會,推動社會進步的那一批人,職業教育人才是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最不可或缺的關鍵人才。對我國當代職業教育,習總書記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并指出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養現代技能型人才是職業教育的重要方向。
因此在職業院校的工匠精神培養中,要率先加強面向職業院校學生的思想建設,要以新時代大工匠為培養目標,為廣大學生群體建立高度的行業自豪感,扭轉“失敗者才會選擇職業院校”的錯誤理念,為學生展示當代職業教育的偉大前景,建立起以工匠制造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時代責任感。對于學生最關注的就業問題,如今我國在過去數十年的錯誤社會思潮影響下,職業技工方面出現了巨大的就業缺口,高質量職業技術人才正是各行業爭搶的焦點人才,面向職業技能人才的待遇正在快速提升,所以此時注重工匠精神下的人才教育培養,能讓學生具備更好的就業優勢,并且以工匠精神不斷優化人才的自我素質,還能保證就業的持久性。
所以在思想建設中,一要做好理論宣傳,從個人價值實現角度引導學生不斷奮進,二要切切實實地關注就業市場,關注和職業學院學生最密切相關的利益問題,以良好的市場前景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工匠精神和職業教育的融合主體就是職業技能的課堂教育中,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課堂教學多以簡單的職業操作技能為核心進行宣講,而新的工匠精神融合模式下的教育方法則要在此基礎上進行一定的更新,其主要手段可從三個環節進行:
首先是常規的講授環節中,教師要善于拓展,特別是對于技術更新的背后要進行知識性宣傳,讓學生了解,技術發展更新背后的契機到底是什么?除了靈光一閃外,更需要長年累月的專項知識積累的摸索。在講授環節中,要結合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特點,進行工匠精神和理論知識的自然融合。然后是在思考環節中,要善于引導學生思考,當下某項具體的設備和其操作技能是否存在缺陷問題,如果要讓自己來改進,應該如何改進;最后就是要在教學中落實實踐教育環節,這是強化工匠精神教學的重要一環。要善于鼓勵學生通過實踐,不斷對自己的思想進行實踐驗證。為了提升學生的實踐積極性,可通過開展競賽活動,頒發獎勵等多種方式激發學生。從實踐可操作性角度來看,為了創造低成本的實踐環境,可積極開展校企聯合教學的方式,幫助學生進行高效的“理論加實踐”的方式完成教學。通過實踐比賽,工匠精神能更好在對比中體現出價值所在,通過將理論打造成看得見摸得著的實踐指導,這更能讓學生深度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3]。
學生的學習效果很容易受到學習氛圍的影響,當學校充分著工匠精神為主導的崇拜勞動、崇尚技能、不斷進取的氛圍時,學生都愿意積極為了自己的信念而奮斗,從而更愿意去實現自己的人生信念和目標。當工匠精神沉淀到精神文化層面時,其對學生的影響會更加深遠。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工匠精神是一項長遠的工作任務。在實現該目標的過程中,首先需要社會和學校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讓追求“工匠精神”的學生能得到更多的關注和獎勵,這樣才能讓學生有動力去學習貫徹工匠精神;在教師團隊中,同樣要以工匠精神作為教師自我學習進步的重要精神,在教育中,不單單是要求學生,對自己的教育工作也要貫徹工匠精神,積極打造更高質更親善更容易被學生理解的教學方能,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讓其在潛移默化中變成校園文化的一部分。在學生群體中,要提升“工匠精神”的示范效應,對學生進行褒獎時,要善于從流程從精神上去進行褒獎和宣傳,而不是僅從結果上去評價宣傳,這樣更能有效擴大工匠精神的影響力。
工匠精神是我國當下時代發展建設中最為匱乏的存在,但是其理論精神對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具有極好的指導效果,所以相關高質院校應當積極學習我黨提出的針對工匠精神提出的和教育進行融合的指導建議,將其落實到工作中,并不斷反思總結,致力于讓工匠精神真正成為青年一代的精神食糧,這樣的人才教育才會真正滿足我國的現代化建設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