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 雪 黃文芳 余慧慧
(1.滁州市解放幼兒園 安徽·滁州 239000;2.滁州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安徽·滁州 239000)
3月18日,幼兒園里迎來了“新朋友”——一只小羊、三只小兔。它們對周圍的環境陌生極了,我們對它們也陌生極了,可初見時的歡喜卻藏不住。自這一天起“來吃我的”這句話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成了我們的高頻詞。
(1)認識新朋友第一步——灰兔取名。
日常討論中我們講到了自己的名字及周圍親人和朋友的名字,可灰色的兔子還沒有名字啊!劉楊佳小朋友說,“我們可以給它起個名字啊”,這個想法得到了每個小朋友的認同。而小朋友們心中都有自己想叫的名字:周曉冉的“灰灰”、劉楊佳的“乖乖”、蘇梓航的“小礪”、張潤同的“灰獸”以及王明哲的“大白”。小朋友們熱情極了,這么多的名字用誰的呢?經過討論,我們決定進行投票選擇。所有小朋友站好隊后領取貼畫粘在自己認同的名字下面,最后勝出的是灰獸。自此便可以經常聽到小三班的小朋友們喚它“灰獸”。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教育,教學做合一”,從一開始小動物們的到來引發了孩子們的興趣,到通過日常生活中孩子們討論自己的名字從而聯想到了小兔子們沒有名字,到決定給它們取名字這一系列的過程正好體現了“生活即教育”這一理論。并且在積極探討的過程中不僅促進了孩子們語言的發展,也加強了同伴之間的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把小動物當作幼兒園的一員,在心里埋下了一顆愛護小動物的種子。
(2)認識新朋友第二步——食性調查。
雖然我們一起給“新朋友”取了名字,但是我們對它們的生活習慣和食物喜好還不了解,為了更好的照顧這些“新朋友”,孩子們回到家與家長一起做了一個調查問卷,并向全班小朋友分享了我們的調查結果。
雖然我們調查了它們的不能吃什么,但是它們愛吃什么我們還是不太了解,這都需要我們一次一次驗證。
最開始園子里的青菜還很茂盛,每天我們都會去采摘并投喂。4月14日這一天,我們發現了紫色和青色的果子,“它是什么味道?可以吃嗎?”幼兒們好奇的向老師詢問。經調查了解,我們發現它是桂花的種子,紫色是已經成熟的,可是拿給小兔和小羊發現它們并不吃。經過我們的驗證,火紅的野草莓它愛吃,食堂給蒸的胡蘿卜它也愛吃,就連園子里被頑皮的小朋友摘下咬了一口的青桃子它們也吃。蒸熟的紅薯、玉米、紅糖饅頭它們都吃,就連玉蘭花的花瓣它們也吃。孩子們帶來的青提他們會吃、我們外出游玩時在小公園里采摘的野桃子他們會吃、就連我們午飯吃的紫米飯他們也會吃。它們究竟還能吃些什么需要我們來日方長去驗證。
5月19日戶外活動時,三個桶吸引了我們的注意,不一會兒我們變成“采草小達人”。小桶很快裝滿了,送給它們時它們也吃,可當食堂的老師送來青菜時,他們對野草就置之不理了。原來挑食不僅是我們小朋友它們也挑食。在家長的幫助下,幼兒完成了對“新朋友”生活習慣的調查問卷,使幼兒了解了小動物們愛吃什么,不愛吃什么,讓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更加豐富。在這個過程中,既然解了“新朋友”又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生活即教育”,此次活動讓我們從生硬的知識灌輸轉變為幼兒的自我體驗,大大提高了課程的教育價值,也讓幼兒知道不能挑食。
(3)認識新朋友第三步——看望朋友。
日子過得可真快,五一假期快到了。園長給我們留了一個問題:“放假了,小兔、小羊怎么辦?”探討后,我們有的小朋友說會來看他們、有的說請保安叔叔代為照顧、有的說請陳源闊的奶奶(園長)來投喂……可說好了來看望它們的小朋友都沒有來,只有平時最頑皮、最不聽話且還需要奶奶陪讀的張博睿來了。
(4)認識新朋友第四步——清掃羊圈。
5月8日這一天,劉梓杉小朋友問:“小羊會喜歡臟臟的家嗎?”我們一致認為小羊不會喜歡,所以我們集體出動為它打掃羊圈。雖然我們手部的小肌肉還不發達,沒有稱手的工具,也不能很好的抓握掃帚。但我們想幫忙的心情是值得肯定的,連種花的小鏟子都用上了。劉梓杉小朋友使用大的鏟鍬也很順手、很厲害。不一會糞便就被裝在袋子里,并埋在了桃子樹下,用來施肥(后來得知沒有發酵是沒有效果的)。考慮到衛生安全問題,自此以后都是由老師代為清掃的。打掃完了糞便,便開始處理其中的垃圾,用大鉗子不一會就撿完了。回去后我們約定了以后不能向羊圈隨意的丟垃圾以及喂食的袋子要隨手帶走。在提出“小羊會喜歡臟臟的家么?”這個問題后,孩子們都很積極、熱心主動的幫助我們的小羊打掃羊圈。在打掃的過程中,雖然我們手的肌肉沒有發育好,但是我們都各自找到了可以用的工具,有鉗子、小鏟子、大鐵鍬。在幫小羊打掃的時候,我們不僅鍛煉了我們手的肌肉,我們還學會了和小伙伴分工合作,給小羊一個干凈的家。培養了幼兒愛勞動,愛公物,愛干凈等良好的品德和行為,以及認識到保護環境衛生的重要性,這也正好符合了《幼兒園工作規程》中德育的主要目標。
(5)認識新朋友第五步——出現小“朋友”。
3月18日,我們看到灰獸開始刨洞了,問了小朋友他們說刨洞是要生寶寶。真如他們所說,3月22日,第一只小兔子的出現使整個幼兒園沸騰了,可是因為室外溫度過低和老師們關心則亂,被沾染了人類氣息的兔寶寶被媽媽拋棄了。即便涂抹了兔媽媽的尿液也無法挽救,第二天就傳來了七只兔子夭折的噩耗。
生命教育必然會出現在自然生態教育中,可沒想到它來得這么快。直到5月14日,一只毛茸茸的小兔子出現在我們眼前。我們都不敢靠近,只敢遠遠地望著,隔天我們就看到了6只,中午細數一下竟是7只。幾天后熟悉環境的它們開始“出逃了”。
5月24日,另一批小兔子也出現了,園子里的兔子一家可壯大了。
在兔子“出逃”風波平靜過后,我們卻要思考它們為什么出逃呢?
5月17日,我們都安靜地站在走道上靜靜地看著外出的小兔子。張潤同認為“它們是出來找食物的”,李婉檸認為“它們出來玩的”,陳諾認為“兔媽媽給它們放出來的”,陳沐兮認為“它們出來上學的”……
在觀察小兔子的過程中,我們又有了新的發現——它們這是在干嘛呢?
張潤同認為“兔媽媽在幫它們舔毛呢”,劉楊佳說是在“喝牛奶”,張認同“它們不喝牛奶是不會長高的”,陳沐兮“它們要長大,需要喝營養”……
我們在養兔子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問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探討,我們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增強了幼兒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自由探索、自由學習、自由表達,收獲了很多意外的驚喜。
5月19日,吳老師發來一張照片,我們注意到了它的“特別”——少了一個前肢。
蘇梓航(男,4歲):手臂不一樣。
陳沐兮(女,5歲):是人類剪掉的。
劉梓杉(女,4歲):胳膊被壓斷了。
為此我們開展了對殘疾的認識以及自身安全保護的教育。
我們看到了小兔子缺少了一個前肢,此時生命教育是不可少的。利用這個教育的契機,跟幼兒針對保護自身安全進行了一次生命教育的探討。
通過兩張圖片的展示,讓幼兒初步對殘疾人有個認識。
劉梓杉:殘疾人可以腳做飯,因為沒有手;他的眼睛壞掉了,他走路的時候需要摸東西。
通過短暫的了解,又問了一個問題—在生活中,我們要怎樣預防危險,保護好自己呢?
劉梓杉:下雨天打雷的時候不要看電視;
李子旭:插電要讓爸爸媽媽自己插;
張奕辰:不能用手插到插孔里;
劉梓杉:不能用水去碰電線;
王明哲:要綠燈才能過馬路,不能闖紅燈;
劉楊佳:滑梯的時候不能頭朝下;
張潤同:滑梯時不能頭探出欄桿太多;
陳沐兮:不能在樓梯上跳來跳去……
總而言之:危險的動作不能做,要提高自己的保護意識,孩子們用自己已有的知識進行了激烈的討論,知道了更多的行為是不可以做的,是危險的,初步有了自我保護的意識。
通過幼兒積極的探討,懂得了一些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能做的危險事情,有了自我安全保護的意識,認識到殘疾人在生活中的困難并有了自己幫助愛護殘疾人的意識。
5月24日,我們開心極了,因為“咩咩”被“出逃”了,我們可以近距離地摸摸它、喂它草,我們開心的合不攏嘴。
(6)認識新朋友第六步——發現新朋友。
5月28日,我們發現又有新的朋友來了——大鵝。為此,我們一起背誦了《詠鵝》,來聽一聽吧。
孩子們也對這個新來的朋友進行了仔細觀察,發現它有尖尖的嘴,好多的白毛還有黑黑的眼睛,小小的尾巴以及黃黃的腿。
大鵝的出現很突然,為什么大鵝會來到我們的這個大家庭里呢?
老師告訴我們園子里的兔子不見了,我們覺得可能是獅子吃了,可能是怪獸吃了,可能是貓吃了,可能是大灰狼吃了……可老師說可能是黃鼠狼把它們偷吃了。
后來我們開始進行了分析,陳沐兮說:“兔子跑出來,被吃掉了”;張潤同說:“把門洞堵上,防止它進來”;劉梓杉說:“制作陷阱,抓住它”……到這個時候我們才明白大白鵝是當警察的,是來保護小兔子胖揍黃鼠狼的。
6月4日,老師告訴我們通過調取監控,發現確實是黃鼠狼這個壞家伙偷走了我們的小兔子,黃鼠狼可真壞呢。
3月23日,小兔子夭折那天我們看了《湯姆的外公去世了》,了解了生命的意義;
5月8日,打掃羊圈后我們看了《是誰嗯嗯在我頭上》,了解了小兔、小羊以及其他小動物的糞便;
5月17日,看到咩咩睡覺后我們回去看了《當我想睡覺》,了解了小羊以及其他動物睡覺的姿勢;
5月17日,看見兔子“外逃”后看了《逃家小兔》;
5月18日,看到灰獸和小兔子們,老師帶著我們看了《猜猜我有多愛你》。
出于對這些新朋友的興趣,在飼養期間,我們也收集并閱讀了相關的繪本故事,繪本讓孩子體會到語言之美,增長認知學習經驗,通過對繪本故事的探討與復述,無形中能促進幼兒語言的溝通與表達能力的發展。給他們提供了認識、親近、探索自然生命的機會,開闊了孩子們的眼界,增長了知識,也懂得了要愛護小動物的道理。
(1)和“新朋友”相處的孩子們滿懷好奇與求知,這是他們該有的本性;盡己所能進行探究,這是“環境”給予他們的可能。感恩他人的同時也應該感謝自己的探究與實踐。
(2)可能年齡、經驗與能力確實限制了身為小班的他們,但在幫助下不僅收獲了知識與技能,還有經驗、感受與愛。觀察、調查(同父母、老師)、討論、分享、交流、驗證、實踐……這一切都有孩子們的身影與蹤跡,或深或淺。但他們堅信自己小腳丈量出的“土地”必然會融入自己的血肉,在他日成為一種力量。
(3)孩子們看見且觸摸了,參與且思考了,操作且實踐了,所以收獲的不僅是成長,更多是感悟生命的美好在于遇見。
我們的生活就是最好的教材。這是一次幼兒生活的生成性課程,并不是預先設計好的,是跟著孩子的興趣,隨著事情的發展,帶領孩子一起探討的過程。通過小動物們的到來引發了后面一系列有趣的故事,在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得了自身的發展積累了許多生活的經驗。在和“新朋友”相處的過程中,從發現他們的到來,到討論“新朋友”吃什么、打掃羊圈,再到后來兔子刨洞、生小兔子、出逃的咩咩、大鵝警官,最后的繪本故事,還有很多次的討論,不僅發展了語言能力,也多了同伴交流合作的機會,同時也提高了安全意識。孩子們自由探索、自由學習、自由表達,收獲了很多意外的驚喜。孩子在照顧小動物時可以體會到生命成長的不易,從而對生命心懷敬畏和感恩之心。我們教師在此次活動的過程中驚訝于孩子們的表現,作為教師“看得見的幼兒,找得到的課程。”教師是從孩子們的興趣出發,在整個過程中起支持的作用并抓住了教育的契機,跟隨孩子的腳步,鼓勵孩子自己發現、自己探索、自己解決,自主推進課程。我們不是教師,我們只是孩子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