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玲
(河北省黃驊市中小企業技術服務中心,河北 黃驊 061100)
地方縣域特色產業是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和載體,對推動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節約社會資源、促進企業專業化分工協作、有效配置生產要素、降低創新創業成本具有重要意義[2]。近年來,滄州市縣域特色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由于市場經濟競爭的日趨激烈,科學發展觀的落實和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問題對經濟發展的約束,牢固建立依靠科技創新支撐特色產業發展的理念,轉變生產方式,升級改造新技術,市域經濟的發展重點要求質量和數量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是一項緊迫且又艱巨的任務。
滄州市委、市政府深入學習并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精神,全面落實國家、省關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要求,緊扣新發展理念,以科技創新引領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市委、市政府將科技創新工作擺在了突出位置,先后制定并出臺了《關于深化科技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智匯滄州”人才立市十條措施》等促進科技創新政策文件,堅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促進了全市科技創新主要指標的全面提升。
全社會R&D 經費投入由2015 年16 億元增至2020年的47.62 億元,年均增長24.4%,居全省第3 位。投入強度由2015 年0.48%提高到2020 年的1.29%,年均增幅0.16 個百分點,居全省第4 位,與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縮小了0.24 個百分點。
高新技術企業由2015 年底的128 家增長到2020年底的795 家,是2015 年的6.2 倍,總量排名全省第5 位,增量排名全省第4 位。科技型中小企業由2015年底4355 家增長到2020 年的11264 家,是2015 年的2.6倍,總量排名全省第3 位,增量排名全省第2 位。
省級研發平臺由2015 年48 家增長到2020 年的162家,是2015 年的3.4 倍。其中重點實驗室實現“零”的突破,達到10 家;產業技術研究院由2015 年的2 家增長到12家;技術創新中心由2015年的12家增長到63家;新型研發機構達到8 家;工程研究中心由2015 年的5家增長到2020 年的13 家;企業技術中心由2015 年的29 家增長到2020 年的56 家。市級技術創新中心130 家;特色產業集群產業技術研究院實現了縣域全覆蓋,達到32 家;規上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比例由2017 年的17%增長到2020 年的36%。省級以上“雙創”服務平臺由2015 年12 家增長到2020 年90 家,是2015 年的7.5倍。其中,科技孵化器由2 家增長到16 家(國家級1 家);省級以上眾創空間從無到有,達到21 家(國家級8 家);省級以上“星創天地”由2015 年10 家增長到53 家(國家級8 家);省級雙創示范基地2 家;省級示范創業就業孵化基地17 家。
2018 年以來,河北省實施縣域科技創新躍升計劃,滄州市縣域科技創新投入、創新主體、創新條件、創新產出和創新管理五個一級指標獲得全方位提升,由2018 年B 類縣2 個、C 類縣14 個躍升至2020 年A 類縣2 個、B 類縣7 個、C 類縣7 個。縣域科技創新能力平均分提高了14.16 分,居全省第一位;12 個縣(市、區)共躍升進位18 次,居全省第一[3]。
“十三五”期間,安排市級科技計劃項目619 項,資金3.3億元,共爭取省級以上科技項目318項,資金2.6億元。共獲得國家、省科學技術獎44 項,是“十二五”時期的2 倍。全市技術合同交易額從2015 年的7.63 億增長到2020 年的68.2 億元,增長了近8 倍。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由2015 年的0.64 件增長到2020 年的1.79件,增長了180%。
2020 年在全省縣域特色產業振興工作考核中,滄州被評為優秀等次市,黃驊位居全省第五。近年來,滄州市每個縣市區因地制宜結合自身情況選擇優勢傳統產業,做大做強縣域特色產業集群。滄州市搶抓發展機遇,重點圍繞創新驅動、工業設計、高端產業等特色產業發展路徑,按照建鏈、強鏈、延鏈、補鏈的總體工作思路,強力推進縣域特色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全市共有縣域特色產業集群45 個(不含市轄區),其中省級重點產業集群16 個。目前,年營業收入超50 億元的工業產業集群達到34 個,營業收入超100 億元的產業集群13 個,超200 億元的5 個;規上企業1930 家;從業人員78 萬人;完成營業收入3978 億元,上繳稅金163.98 億元,總量均位列全省第一位;稅金增速24.93%,位列全省第一位。
各縣(市、區)持續深化“萬企轉型”,加快項目建設,緊緊圍繞“項目開工”這條主線,聚焦市域主導產業和縣域特色產業集群,促進產業集群建設聚集效應進一步凸顯。深入推進“萬企轉型”,組織和落實好新一輪企業技術改造。
2020 年,泊頭市評為“中國綠色鑄造名城”,其鑄造產業成全國唯一獲此殊榮的產業集群;河間再制造產業基地評為省戰略新興產業示范基地;泊頭、鹽山成為工業企業轉型升級試點示范縣;其中青縣(創建型)、滄縣、獻縣和河間(培育型)獲評2020 年度河北省食品產業強縣(市)。
科技成果轉化困難,在市場上無法產生大的經濟收益,科技管理部門工作量大,人員緊張,精力有限,沒有充分發揮自身作用,企業界與高校的研發、科研機構的聯系不夠緊密,科技成果轉化率和轉化速度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受教育、醫療、養老、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對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吸引力有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本質上是人的驅動,大批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的獲得,需要從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上下功夫,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保證科技人才的創新知識產權得到合理的回報。
各級科技工作者著力打通科技創新的痛點、堵點和難點,持之以恒地夯實科研基礎,集聚創新要素,全面提高開放創新水平,培育具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科技創新是一個高成本、持續投入的綜合性活動,且其投入周期長、見效慢,但同時又是一個創造長期盈利能力、產生高附加價值的活動,對企業發展具有深遠影響。要不斷提高企業的科技創新意識,政府要做好政策、體制、資金、平臺的多項聯合,以良好的政策為基礎,優化的體制做保障,充足的資金為引導,多元化的平臺為支撐,讓更多的企業、研究院所參與到科技創新工作中來。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要充分調動企業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協助企業解決在科技創新過程中的問題,做好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對接工作,定期開展企業高層次人才培訓班,讓先進的管理、技術理念武裝企業高層次人員,提升企業科技創新意識,幫助企業加強創新發展戰略研究。
以科技創新促進縣域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以科技創新帶動全面創新,著力推進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推動縣域特色產業實現內涵式增長。通過提升創新能力實現特色產業提質升級,帶動全市特色產業集群綜合競爭力全面提升,成為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后盾[4]。
1.創新主體的深度培育。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計劃,按照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領軍企業的成長路徑,實施梯度培育。引導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落實支持企業研發的稅收優惠、金融支持和政府采購政策。
2.認定“優秀精益管理示范企業”,發揮典型示范作用。鼓勵集群內的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爭做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支持特色產業集群企業聚焦重點市場、重點領域和重點產品,積極申報發明專利,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
推動集群企業研發機構提檔升級,支持鼓勵以集群龍頭企業為依托,聯合市內外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合力建設各類科技創新平臺,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支持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
充分利用河北省科技特派員綜合服務系統,構建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工作室“三位一體”的科技特派員體系,全方位服務縣域特色產業發展。開展縣域特色產業科技特派團服務專項行動,凝練制約產業集群發展的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需求,強化產業化應用研究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科技創新與實體建設科技政策培訓服務中心,加快推動科技政策落實落地。創建一批“工業診所”,圍繞企業轉型中存在的技術、產品、管理、市場等問題進行“把脈問診”,形成“體檢報告”、編制“診療方案”、提出個性化“治療措施”。
鼓勵工業互聯網平臺,協助中小企業降低成本、推動優質產業資源高效配置和疊加倍增。鼓勵中小企業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提升企業在細分領域細分行業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資源管理和市場拓展能力,為企業走好“專精特新”之路提供數字化支撐。
鼓勵有實力的集群企業與國內外先進工藝水平對接,聚焦關鍵核心技術短板進行攻關,每年政府會對特色產業“卡脖子”技術和依靠企業自身力量難以解決的關鍵核心技術,面向社會公開發布,以開放式創新形式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不斷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
通過改良產品外觀、結構和功能,促進產品升級換代,提高產品附加值和供應水平。鼓勵和支持一批設計意識強、發展潛力大的龍頭企業建立工業設計中心,不斷提高設計創新能力和水平。
加強與京津、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精準對接合作,創建創新共同體。推動規上工業企業與高校及科研機構深入開展校企合作產學研融合,力爭實現合作全覆蓋,積極進行科技成果轉化。
依靠科技創新,以能耗、水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等標準定位本地產業集群發展方向,著力打造特色產業集群。
綜上,完善支撐縣域特色產業發展的科技創新體系,必須建立以縣域特色產業企業為主體,政產學研融合互動的科技創新機制[5]。高質量發展成為時代主題,依靠創新驅動實現滄州跨越式發展成為必然選擇。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瞄準市場需求,創造更優供給,推動縣域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做優。當前滄州正處于轉變發展動能的關鍵節點,也正處于科技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應乘勢而進,堅定依靠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信念,強化科技創新對縣域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實現特色產業集群質量變革,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縣域特色產業,為新時代全面建設現代化經濟強市、美麗滄州提供堅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