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昌芹
地球上的水資源總量為13.86億立方千米,其中的96.500%集中在海洋里,只有3.499%是在陸地上。人類能夠用來飲用和灌溉的水是極少的。現在,全世界大約有60%以上的面積、共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嚴重缺水,每年因水源不衛生而生病的人數超過5億。
為了增加水資源,科學家強調要充分利用大氣這個天然“大水庫”。大氣中所含的水分看上去很少,僅占地球上水總量的0.001%。但事實上,在大氣參與下產生的水循環,帶動的地球年降水總量,竟然是大氣所含水分量的40 倍。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地球表面約30%的地區被云和霧覆蓋。即使一塊不太大的積云,所含的水分也有10萬~100 萬升。可見,空中蘊藏著十分可觀的水資源。人類進入21世紀后,開始由傳統的向大地要水,擴展到向大氣要水,以解決世界日趨嚴重的水危機。
巧妙捕霧取水
霧和云其實都是水,因此只要一遇上物體,構成霧的小水滴便會吸附在物體表面。在高山地帶無雨的夜晚,仍然可以聽到從屋檐滴下的雨滴聲,或者看到水珠從樹枝上掉落,這些都是霧和云產生的水。
在干旱的山區,能否在山頂上沿著山脊掛起一張碩大無比的網,來采集接近地表的霧中之水呢?加拿大和智利的科技人員科學利用當地的地理位置和天氣情況,運用別具一格的捕霧技術,在智利北部的圣多佛山成功采集了這種水,為一個名叫丘恩貢果的干旱村莊的百戶人家解決了用水難題。
丘恩貢果背靠圣多佛山,地處阿塔卡馬沙漠,白天氣溫很高,年降水量只有400毫米,只夠沙漠中草木的生長。居民的主食和蔬菜要到8 0千米以外的市場購買,生活用水由外地開來的供水車運送。由于用水緊缺,一大鐵桶水要用兩周,洗澡在當地是一種無法實現的奢望。
然而每天清晨,這里的人們總能看到籠罩在山頂上的大霧,可是在強烈陽光的照射下,一過中午,大霧就蒸發得無影無蹤,一滴雨也沒降下。形成這種有規律的大霧,一方面是由于從陸地上升的熱空氣碰上了來自太平洋的冷空氣,另一方面是由于海水受到來自南極寒流的秘魯海流(一支極強大的寒流,從南極向赤道方向流動,與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的形成均有密切關系)的影響而溫度降低,促使空氣中的水汽變成了大霧。
為了捕霧,科學家在圣多佛山頂附近的山脊上打進許多木樁,然后在木樁間掛起了像黑色幕布一樣的7 8張大網。這些網采用黑色平整的聚丙烯纖維特制而成,網眼極細,既耐熱又防水,還可以經受風速近30米/ 秒的陣風。霧的水滴沾附在網上后,會沿著網眼落下,集中到塑料槽里,再沿著管道,經過多次過濾,貯存在貯水罐里。水經過殺菌后,可以供給丘恩貢果的居民飲用。
通過捕霧,這里平均每天能夠取水1萬余升,每戶可分得120升。在多霧的季節里,每天的采水量多達1 3萬升。
其實,不只是人類,動物早就掌握了這種科學利用空中水資源的方法,蜘蛛就是其中的行家。以幽靈蛛為例,它所編織的網表面,就被一層吸水性極強的羧酸酯分子覆蓋,可以輕而易舉地捕捉到霧中的水滴。幽靈蛛則靠吸食附著在網上的水來補充水分。蜘蛛每天張開網的時間之所以總是在太陽出來之前、空氣濕度最高的時候,就是為了更好地捕霧。
人工造云降雨
下雨是怎么一回事?先讓我們來看一看雨滴是如何形成,并且落到地面上來的。
空氣在上升過程中逐漸冷卻,水汽遇冷便凝結形成了云。在溫度0℃以下的冷云中,有冰晶和過冷水滴,它們體積很小,統稱為云滴。雖然直徑只有幾個微米,濃度卻很大,在1立方米的空間,可以密集千萬個云滴。這種小而密集的云滴,在空氣中下降的速度極慢,能被空氣中的上升氣流托住,因此能夠懸浮于空中成為浮云。云中的冰晶和小水滴在凝結和碰撞的過程中合并,很快就變成了大雨滴。當它們的重力超過了上升氣流的浮力時,就會下落成雨。
可見,下雨的關鍵在于冰晶或者小水滴。可是有些云就缺少它們,致使降水能力較差,甚至無雨可降。現在,科學家已經找到了往云里撒布凝結核來產生冰晶,以及引進小水滴或大的吸濕性核的方法,以達到產生和增大降水的目的。
科學家通過飛機把干冰和碘化銀等冷卻劑撒播到云中,驟然降低云的溫度,迫使細小的冰晶和水滴以極快的速度增多增大,直到上升氣流無法托住,繼而成功下降融化,形成降雨;也可以在云里撒放食鹽和氯化鈣等凝結核,由于這些物質的吸濕性較強,能夠使云滴增大而成為雨滴落下;還可用土火箭或者土炮向云層轟擊,強大的轟擊波可以加快云滴之間的碰撞,合并成雨滴落到地面上。
人工降雨是在有云的條件下進行的,但許多干旱地區經常是萬里無云的晴空,為此,科學家又提出了人工造云降雨的新設想:在天氣晴朗的白天,用大功率的噴霧機向空中噴射一定高度的水霧,然后依靠上升氣流將水霧帶到更高處,5分鐘后在3000米的高空中形成積雨云。試驗結果很令人鼓舞,每立方米的空氣只要0.5克水,便可以使空氣的溫度下降1℃,而且還能使空氣中原有的水汽凝結成微細的水滴,用這種方法向空中噴射1噸水,可以人工造云降水10萬噸,效益十分顯著。
科學家預言,人工造云降雨將成為未來增加水資源的重要途徑,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