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小倩 李田田



摘要:目的 分析個性化優質護理在急性腦梗死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醫院收治的6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接受個性化優質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時間、治療費用、護理滿意度、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治療時間及治療費用指標均低于對照組(P<0.05),護理前,兩組患者BI評分相比(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BI評分比對照組低(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比對照組低(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比對照組高,。結論 個性化優質護理可有效促進急性腦梗死患者康復,縮短患者治療時間,減輕醫療負擔,提高臨床療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使患者對護理工作更加滿意。
關鍵詞:急性腦梗死;個性化優質護理;護理滿意度
急性腦梗死作為致殘率、致死率均較高的疾病,早期治療及為患者提供護理干預措施,有利于降低致殘率及死亡率,改善患者預后生活質量[1]。個性化優質護理是基于以患者為中心理念基礎上,基于患者需求提供的個性化護理模式,腦梗死患者進入醫院后多采取溶栓治療,在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不僅要監測體征變化,也要評估患者病變情況,不定期向醫生反饋患者情況,便于醫生了解患者溶栓治療是否有效,提升疾病治療的總體效果[2]。本研究針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展開研究,分析不同護理模式對患者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醫院2021年6月~2022年7月收治的6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43~76歲、平均(59.21±6.43)歲。觀察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42~77歲、平均(59.76±6.87)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納入標準:均滿足急性腦梗死臨床診斷標準;CT掃描確診為腦血管存在梗阻;患者認知功能正常。排除標準:精神障礙;無法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工作;臨床資料不全。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
護理人員將患者轉運到安靜的環境,為患者健康靜脈通路,向患者及家屬說明急性腦梗死情況,評估患者身體狀態,遵醫囑進行相關治療,在護理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瞳孔及呼吸、血壓等水平變化,發現異常及時告知醫生,完成應急處理,遵醫囑按時按量指導患者用藥。
1.2.2 觀察組接受個性化優質護理
(1)病情管理:患者進入醫院后,常規為患者實施對癥干預,包括吸氧、溶栓等。護理人員在患者發病期間對病房環境進行清掃,上下午各開窗一次,保持病房內環境清新,適當對溫度及濕度進行調整,并預防腦梗死吸入性肺炎。在病情管理過程中,監測患者基礎體征指標外,也要觀察患者咳嗽、嘔吐及流涎等情況,若患者流涎,將其頭部偏向一側,使患者呼吸道保持暢通,以免患者受到呼吸道分泌物影響而窒息。在患者無法主動排痰的情況下,護理人員使用吸痰器為患者吸痰,吸痰時幫助患者頭部偏向一側,并定期翻身,以免長期臥床發生壓力性損傷。
(2)個性化生活管理:在日常生活中多關愛患者,按時讓患者口服藥物,提醒患者日常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3]。在飲食上,建議多吃易消化且營養豐富的食品,若吞咽功能備受影響,則以鼻飼為主,確保患者治療期保持充足的營養。
(3)個性化心理護理:每個患者條件不同,搶救后的后遺癥不同,患者的心理狀態也存在差異。針對心理狀態差的患者,護理人員詢問患者擔憂的問題,部分患者擔憂自己日后無法恢復正常的活動能力,喪失基本的勞動力,護理人員需向患者介紹術后康復鍛煉的意義,早期為患者宣教康復鍛煉,使患者在病情穩定后進入鍛煉狀態,持續改善患肢功能,提升患者康復治療信心。針對經濟困難的患者,護理人員需說明相關的醫療政策,讓患者不必過于擔憂,恢復健康最重要,通過護理人員個性化心理疏導,積極調整患者情緒狀態,保持良好的心態接受治療。
(4)安全管理:在病床側設置防護欄,以免患者翻身時掉落,在地面需放置防滑帶,以免地面濕滑,患者跌倒[4]。患者早期治療后不能隨意下床,需護理人員及家屬輔助下床,在下床后也要做好安全防護工作,以免患者摔傷、跌倒等意外傷害。
(5)康復鍛煉:若患者病情明顯好轉,生命體征平穩,逐步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通過語言鍛煉患者意識及吞咽能力、活動能力、屈伸能力,改善患者神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時間、治療費用、護理滿意度、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1)護理滿意度以自擬滿意度調查量表進行評估,>80分為非常滿意,60~79分為滿意,<59分為不滿意。(2)采用BI評分評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共計100分,分值越高患者生活能力越強。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治療時間及治療費用比較
觀察組治療時間、治療費用指標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護理前后BI評分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BI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3討論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發病率高的腦血管疾病,發生機制相對復雜,發病后可并發口齒不清、偏癱失語、肢體功能障礙等后遺癥。急性腦梗死患者風險因素較多,如老年急性腦梗患者多合并高血壓、糖尿病,此類基礎性疾病對患者腦血管功能產生影響,甚至影響溶栓效果[5]。對此,在急性腦梗死患者搶救過程中,為患者采取個性化優質護理具有重要意義,個性化優質護理作為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患者進入醫院后,護理人員為患者安排干凈、整潔病房,危重癥患者轉入重點監護病房,護理人員在溶栓治療時應根據患者病情進展對干預方案調整,從而達到最佳的干預效果。護理人員則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及體征變化,一旦發生意外及時通知主治醫生搶救,以免發生并發癥。護理人員嚴格遵醫囑為患者準備搶救藥物,訓練及指導患者日常生活習慣,協助患者自主洗漱、如廁等[6]。
針對無法生活自理的患者,應關注患者衛生清潔,促進患者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比如,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家屬為患者翻身方法,以免因長期臥床發生壓力性損傷。在個性化優質護理過程中,將心理護理放在關鍵位置,心理護理的意義是改善患者心理狀態,增強患者對抗疾病的信心,提升治療疾病依從性。在飲食管理過程中合理搭配營養,積極改善患者機體營養狀態,提升機體免疫力及抵抗力,安全管理模式實施則是預防患者安全事件,護理人員協助患者翻身及下床活動,也能縮減意外拔管率。
針對偏癱患者,應早期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幫助患者恢復機體功能,改善肌肉萎縮、關節痙攣等并發癥[7~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高,與孟根花[9]研究基本一致。針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采取護理干預措施,能提升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且患者生活能力顯著提升。在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時間及治療費用比對照組低。說明科學的護理干預,可有效縮短患者治療周期,促進患者較快康復,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的醫療負擔。
在急性腦梗死患者護理中,關注患者康復護理非常重要。康復護理指的是護理人員培養患者訓練方法,使患者參與到主動訓練中,不斷糾正患者損傷的神經功能,恢復受損的神經功能,改善臨床治療效果,加速患者早日出院。若患者錯過最佳的康復鍛煉時期,可嚴重影響身體機能的恢復[10]。腦梗死患者后遺癥不同,康復鍛煉方式也不同,針對語言障礙及肢體功能障礙的患者,護理人員需及時為患者實施心理疏導,并指導患者發聲訓練及肢體功能訓練,在訓練過程中可適當使用理療儀器,注意保護患者患肢,以免發生肢體痙攣。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康復速度快,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綜上,個性化優質護理可有效促進急性腦梗死患者康復,縮短患者治療時間,減輕醫療負擔,提高臨床療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使患者對護理工作更加滿意。
參考文獻
[1] 胡云.急性腦梗死應用超早期康復訓練與特殊護理對臨床療效、心理狀態及肢體功能恢復效果分析[J].當代臨床醫刊,2021,34(6):48-49.
[2] 孫大敬.肢體康復訓練結合認知心理護理對老年急性腦梗死后抑郁患者的影響[J].臨床研究,2021,29(9):188-190.
[3] 潘桃娣,李歡歡,霍華俏.急性腦梗死早期介入溶栓患者圍手術期護理的效果觀察及并發癥發生率評價[J].黑龍江中醫藥,2020,49(6):293-294.
[4] 馮焱.護理干預對應用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應用價值[J].數理醫藥學雜志,2020,33(8):1229-1231.
[5] 樊婷婷.護理干預對應用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觀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0(3):4-5.
[6] 曹永飛.護理干預對應用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A2):99-100.
[7] 劉麗婷.認知—心理—社會支持護理干預對rtPA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82):336-337.
[8] 謝吉柳.優質護理應用于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效果評價[J].心電圖雜志(電子版),2019,8(3):204-205.
[9] 孟根花.應用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護理對策和效果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21):60.
[10] 趙佩.早期康復護理在老年急性腦梗死后抑郁患者語言、肢體及心境康復中的應用[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2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