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映珉
茫茫宇宙,浩浩天海,是探索奧秘、創造神話的王國,是追星逐夢、放飛理想的世界。
北斗星光耀,丹心映天河。
40年來,謝軍把忠誠信仰鐫刻在藍天,把使命擔當扛在雙肩;用智慧和拼搏托起一顆顆衛星遨游天際,用實干和創新創造了一項項驚世奇跡;用奉獻和卓越在人生“履歷表”上書寫了一頁頁輝煌,用心血和汗水鑄就了一串串光彩奪目的榮譽。伴著虎年春風,沐浴春日暖陽,63歲的北斗三號工程副總設計師、北斗三號導航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步履匆匆,虎虎生風,以火熱的激情開啟追夢的新征程,在奮進的路上留下一行行堅實的足印。
從無到有,從一飛沖天到55顆衛星翱翔太空,北斗衛星成為浩瀚天際最閃亮的“中國星座”。
這是一個驚艷世界目光的歷史瞬間,2017年11月5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隨著指揮員一聲“點火”令下,一枚長征運載火箭托舉著兩顆北斗三號衛星劃破蒼穹,直刺天幕。這是北斗三號工程發射的第一組衛星。它的成功發射,標志著我國北斗三號衛星導航系統駛入全球組網“快車道”,為中華民族航天追夢路上點亮了又一盞明燈。
仰望星空,追尋北斗,謝軍兩眼潮濕,興奮不已,看著珍重和護佑的衛星遨游太空,像十月懷胎順利分娩,如釋重負。為了這一刻,他已苦苦等了35年。
其實,當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伴隨著嘹亮的《東方紅》樂曲遨游太空時,正值青春年華的謝軍就時常仰望星空,把追星逐夢作為人生理想。1982年,自小在古城西安長大的謝軍,從國防科技大學電子技術雷達專業畢業后,本可以留校讀研究生、去工業部門或航天基地工作,可他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踏進了航天科技集團五院 504所。從此,他走上了一條離星很近卻離家更“遠”的路,與“北斗”結下了不解之緣。

回顧自己當初的這一人生選擇,謝軍感慨地說:“真是趕上了好時代,我感到自己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
追星、造星、升星,既是謝軍的人生坐標和奮斗目標,更源自于他一腔愛黨報國、科技強國的忠誠和信念。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的北斗一號工程就正式啟動,緊鑼密鼓地進行試驗探索。此時,他已相繼參與過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風云二號氣象衛星、海洋二號衛星等不少國家重大航天工程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科研知識和經驗。
彼時,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各發射了20多顆衛星,已經完成了全球組網。而北斗導航在我國剛剛起步,許多關鍵性技術正面臨著外國的最嚴密封鎖,我們的航天人只能望“星”興嘆。
仰望星空,謝軍沉重的心海里燃起一團赤誠的火焰,堅毅的目光里透出幾分自信:絕不“受制于人”,從“1”開始,實現“0”的突破,一定要在最短的時間里把中國的北斗導航衛星送入太空,讓世界見識“中國制造”和“中國速度”!
忠誠融進星空,使命托舉北斗。一頭扎進攻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難關的謝軍,2003年國慶節前夕接到的一個電話,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讓他肩上的責任和擔子更重了。那天,航天五院領導突然打來電話,讓謝軍出任北斗二號衛星總設計師——這一年,他剛44歲。一向沉穩的謝軍思考了片刻,他十分清楚地知道:“總師”二字不單單是一個職務和稱呼,而是肩挑著一副如山的使命和責任;“總師”就是項目的總負責人,是工程的“大管家”。“關鍵時刻要做出正確判斷和科學決策,工程的每一個系統和模塊,你都得細致入微把控”。
在謝軍的主持下,2004年北斗衛星導航區域系列工程正式立項。從此,揭開了我國從“受制于人”到自主研發的嶄新一頁。
從北斗“三步走”發展戰略的確定,到三種軌道、混合星座方案的設計;從攻克衛星上采用的一系列新技術、新器件、新工藝,到通過批量生產和密集發射、保證衛星系統發揮其有效性,十余載的“造”星路上,謝軍帶領他的團隊攻堅克難、逆流而上、乘風破浪,跑出了“加速度”。
在完成北斗二號系統建設后,謝軍又擔任北斗三號工程副總設計師、北斗三號導航衛星首席總設計師,以更高昂的熱情和自信,繼續奔波在攻克難關的新征途上,確保了北斗三號工程順利實施。
從確保第一顆導航衛星于申請使用頻率有效期按時發射到原子鐘300萬年誤差僅有1秒,從第一組北斗三號衛星升空到380天后的19顆導航衛星入駐太空,一個個“中國奇跡”驚艷世界。
擔任北斗二號導航衛星總設計師和北斗三號導航衛星首席總設計師,在謝軍來看,既是一種榮譽和壓力,更多的是一份責任和擔當。面對前進路上的種種困難,肩負神圣使命的他道出了鏗鏘有力、充滿自信的諾言:“北斗工程是國之重器,涉及到國家安全、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代表著國家科研實力和工業基礎。從系統策劃、設計、研發到生產,必須遵循自主創新原則,堅定不移走國產化這條路;關鍵產品和核心技術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否則,就像建在沙灘上的高樓大廈終究不會牢固。”
仰望星空,謝軍十分清楚:“北斗追夢人”這腔諾言所蘊含的意義和分量,它肩負著民族的重托,寄予著祖國的信任,深藏著億萬人民的期待和厚望。他更明白:搞科研、攻難關、攀高峰如同上戰場,僅有一腔熱情和自信還不夠,必須有膽識、有勇氣、靠技術、敢涉險。
為此,他像一位不懼艱險的勇士,挺身于北斗工程的“前沿陣地”,帶領團隊用智慧和拼搏,在攻堅攀登的路上啃掉了一塊塊“硬骨頭”,搬掉了一個個“攔路虎”,打贏了一次次“阻擊戰”。
北斗二號導航衛星系列,是一項前所未有的浩大工程,它要服務整個亞太地區,需要14顆衛星支撐,任務量是北斗一號系統的3倍以上,其產品數量和技術難度比北斗一號要大很多。
更為緊迫的是,2007年4月17日,是導航衛星頻率資源和軌道位置資源申請的有效截止日,一旦超時不用就將作廢。謝軍面對的第一道“必答題”就是:“盡快把衛星打上太空并早日啟用,全力確保我國好不容易申請到的頻率。”為此,他帶領攻關團隊在“倒計時”的造星路上加速奔跑。
2007年3月31日,在首顆北斗二號導航衛星發射前的最后檢測中,突然發現衛星上的應答機出現概率異常,很可能影響信號正常傳輸。這一意外情況,讓“衛星大總管”謝軍陷入一陣沉思:“這是一次只能成功而絕不能失敗的航天發射!”他當即帶領技術人員連續奮戰72小時,終于找到產品故障定位,很快解決了問題,確保衛星如期升空,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2007年4月16日20時14分,謝軍果斷做出決定,下令試驗衛星上的有效載荷產品加電開機。21時46分,地面系統正確接收到了衛星播發的導航信號:中國北斗,成功“分娩”,照亮全球!
這一刻,距離國際電聯規定的空間頻率申請失效期,僅剩兩個小時。在西安飛控中心大廳,謝軍和同事們緊緊地擁抱在一起,涌出了一串串熱淚。
首戰告捷,正式拉開了北斗二號系統組網建設的序幕。與此同時,北斗三號系統建設也按下了“啟動鍵”。作為北斗三號導航衛星的首席總設計師,謝軍認為,這是北斗系統邁向世界一流、全面比肩GPS的關鍵一步。
“衛星上天就不能隨便動,一動就相當于坐標值在變。因此,時間精度便成了衛星導航的‘命門’,而星載原子鐘就是導航衛星的‘心臟’。天地間時間越同步,定位誤差就越小、原子鐘的精度就越高,這直接關系到導航系統的服務質量。我們必須依靠自主創新,搬掉這一繞不開的‘攔路虎’,確保百分之百國產化。”肩扛如山重任的謝軍,自信地對大家說:“我們一定要讓重要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征途漫漫,信念如磐,使命在肩,迎難而上。謝軍帶領團隊歷時3年艱苦攻關,終于讓北斗衛星用上了中國自主研發的原子鐘。目前,北斗衛星原子鐘的質量和指標不斷提升刷新,授時精度相當于300萬年僅有1秒的誤差,讓世界刮目相看。
一個個奇跡還在謝軍腳下延伸:北斗三號工程自2017年11月發射第一組導航衛星以來,僅用了380天便將19顆導航衛星送入太空,創造了我國航天發射史上高密度、高成功率的新紀錄。
16載仰望星空,16載拼搏奮斗,謝軍和他的“北斗追星者”用赤誠情懷托起一顆顆衛星遨游太空,用責任擔當擦亮北斗“國家名片”。
從3次暈倒在衛星發射場到連續奮戰72小時未休未眠,從攻克160多項關鍵核心技術到創新突破500多種器部件全部國產化研制生產。
這是一幕感動億萬人民的溫情畫面:
“滴答,滴答,中國在等待你的回答。你的夜晚很長,你的星星更多,你把時間無限細分,你讓速度不斷壓縮。三年一騰飛,十年一跨越。當第55顆吉星升上太空,北斗照亮中國人的夢。”2021年2月17日,當主持人在歡慶的音樂伴奏下深情地朗誦著這段詩畫般的“頒獎辭”時,獲得“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的謝軍,胸佩獎章、手捧鮮花健步走上頒獎臺。這一溫情的畫面深深地感動了億萬中華兒女,大家向他報以熱烈掌聲和祝賀。
此時此刻,謝軍禁不住熱淚盈眶、激動萬分,更讓他感思萬千:這份榮譽不屬于自己一個人,它鐫刻著所有“北斗追星人”的輝煌與榮光,它浸透著每個“北斗人”的心血和智慧,它彰顯了400多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北斗隊伍”聚力同心、團結協作的追星逐夢精神。
40載追星圓夢路上,見證了謝軍拼搏奉獻的摯愛情懷:
自打“航天夢”縈繞心中那刻起,謝軍就把滿腔熱情和執著追求傾注在為祖國的航天事業頑強拼搏和默默奉獻上。他常說:“熱愛是最好的老師,也是精益求精的前提;科研攻關有時就是苦出來、熬出來的。”幾十年來,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熱愛是成就事業的“動力源”、也是科研攻關的“登高梯”這一哲理。
北斗三號導航衛星系統工程啟動后,謝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持續一個多月的時間里,他幾乎每天早上8點半工作,一直干到晚上12點。面對一天近16個小時的高強度工作,謝軍仰望星空感慨地說:“一旦投入追星造星這項偉大事業中,感覺睡意、困倦和勞累都沒有了。”
為了爭分奪秒查找和排除故障,確保首顆北斗三號導航衛星準時升空,謝軍連續奮戰72小時未休未眠,直到問題解決。由于長時間連續工作、勞累過度,謝軍曾3次暈倒在衛星發射場。每次醒來后,他又立即挺身在戰位上。
40載追星圓夢路上,見證了謝軍科學嚴謹的求實作風:
2020年6月23日,當北斗系統第55顆導航衛星暨北斗三號最后一顆全球組網衛星成功發射并全部順利組網后,謝軍久久地仰望星空,激動不已:“北斗收官之星遨游太空,是幾代‘北斗人’為之奮斗的目標最終實現的里程碑;建設航天強國的夢想,終于照進現實!”
然而,創造這一百分之百的奇跡和新紀錄的背后,是謝軍和他的團隊科學嚴謹的求實態度和一絲不茍的精細作風當支撐、作保證。
他倡導確立的“先于故障發現問題、先于問題發現苗頭、先于苗頭解決問題”的工作理念,成了北斗系統萬無一失的科學遵循和行動指南。
40載追星圓夢路上,見證了謝軍創新實干的敬業精神:
他辦公室的陳設簡單得近乎“寒酸”,一張簡易沙發和幾把椅子就是全部擺設。十幾年過去了,陳設依舊,只是書架上、桌子上堆放了更多的書籍和資料,他埋頭學習、刻苦求知、潛心鉆研的精神,一如浩瀚太空的“北斗星座”熠熠生輝,散發著思想的光芒,充滿著知識的力量,照亮了奮進的方向。
在征戰北斗工程的歲月里,從首獲占“頻”之勝到攻克無“鐘”之困,從消除缺“芯”之憂到破解布“站”之難,謝軍用實干的腳步“丈量”衛星的軌道,用創新之翼給“北斗”插上翱翔的翅膀,用百分之百自主和國產化的輝煌成就突破了160多項關鍵技術難關,創造了一項項世界奇跡,讓“中國名片”照亮世界!
“唯有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埋頭實干、不斷創新,方能追星圓夢、再攀高峰。”仰望星空,面對未來,謝軍的目光里透出的是更多的期許和遠景:他和同事們正著手下一代衛星導航系統的論證研究,力爭到2035年建成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國家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為智能化、無人化發展提供核心支撐,服務全球,造福人類!
我們期待著這一目標早日實現——北斗天河里,再添“中國星”!
3705501908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