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碧玉













[摘 要]磁場因看不見摸不著,常令學生感到深奧抽象,磁場的教學魅力在于教學實驗的突破。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文章重點研究磁場教學中的實驗設計,著重通過實驗引導學生感知磁場的存在、判定磁場的方向,讓學生學會依據實驗現象用磁感線來描述磁場。通過實驗,可讓看不見的磁場變得“可見”。
[關鍵詞]磁場;教學;實驗;設計
[中圖分類號]? ? G633.7?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2)02-0049-03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在物理教學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實驗是研究物理問題的根本方法,也是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徑。針對初中生好奇心強、敢于想象的特點,加強物理實驗教學,不但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而且能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有的物理實驗淺顯易懂,學生易消化吸收。例如,在“光的反射”實驗中,學生可以直觀地觀察到光的反射路徑(如圖1所示),并在實驗的引導下推導出光的反射定律。又如,在“電流與電壓關系”的探究實驗中,雖然電看不見,但是學生在生活中已有豐富的感性體驗,看到燈泡發光就可以感知電流的存在,知道燈泡越亮,通過燈泡的電流越大(如圖2所示)。因此,在實驗中當電阻不變時,電壓越大,學生可以立刻知道電流也越大。但是,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第二十章第一節“磁現象 磁場”中磁場的教學實驗相對難度變大。雖然簡單的磁現象學生在小學已學過,但學生觀察磁現象時缺乏計劃性和目的性,另外學生的概括能力較弱,所以學生很難感知磁場的存在(如圖3所示)。
初中生首次接觸既看不見又摸不著的“磁場”,用磁感線來描述磁場更要求學生有較強的實驗綜合能力。磁場的性質決定了磁場教學的實驗與以往教學實驗的要求截然不同。但是磁場的教學又必須通過實驗才能講透徹,因此實驗成為磁場教學的靈魂。那么,根據教學難度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磁場的教學實驗應該如何設計呢?
先來認識磁場在整個章節里的地位和作用。磁場是繼磁現象之后的內容,也是后面學習電生磁、電磁鐵等知識的基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磁場的教學思路可以是:先從磁針移至磁體附近會發生偏轉,得出磁體周圍存在磁場;接著通過實驗感知磁場的存在;然后通過磁針的指向來規定磁場的方向,進而引出用磁感線描述磁場的分布。磁場的內容體系如表1所示。
磁場的教學思路和內容,要求磁場的實驗設計應注意:
1.遞進式培養學生的觀察感知能力。學生首次接觸磁場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物質,若要讓他們在實驗中感知磁場的存在,應該先引導他們形成觀察感知能力。在生活中,我們看見樹葉晃動,就知道風的存在,所以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先在類比實驗中形成觀察感知能力,再把這種能力遷移到磁場的感知中。
2.研究磁場的實驗應有序切入。用磁感線來描述磁場要求學生有較強的實驗綜合能力,所以研究磁場的實驗不但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分析,而且應該有明確的切入點和清晰的研究思路。例如以小磁針作為載體,按“點→線→面→體”的順序進行研究,逐步引導學生依據實驗現象用磁感線來描述磁場,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下面詳細闡述磁場教學的實驗設計。
一、“感知磁場存在”的實驗設計
磁場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如何讓學生感知磁場的存在呢?普通實驗措施:將一條形磁鐵靠近靜止的小磁針(如圖4所示),讓學生觀察小磁針的變化情況,然后引導學生得出磁場存在的結論。
評價:教師通過實驗讓學生感知磁場的存在,但是學生并沒有形成直接感知磁場存在的能力。實驗前教師沒有對學生進行思維啟發,學生沒有形成分析能力,很難分析出磁場的存在。建議在做此實驗前準備一些前提實驗,用來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具體實驗步驟如表2所示。
分析:實驗①、②能幫助學生形成分析能力。實驗①:用手撥小磁針使其轉動,是因為手對小磁針有力的作用。實驗②:用嘴吹小磁針使其轉動,是因為空氣對小磁針有力的作用,本實驗還讓學生體會到:不直接接觸的兩個物體,也可以通過其他物質(如風)產生力的作用。通過實驗①、②讓學生形成一定的分析能力,進而用這種能力分析實驗③。詳細分析過程如表3所示。
三個實驗的相互關系如表4所示。
實驗③的分析:條形磁鐵沒有接觸小磁針,為什么小磁針會發生轉動?這說明磁體周圍存在一種物質,磁鐵就是通過這種物質對小磁針產生力的作用。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物質,我們就把它稱為磁場。這樣層層遞進,逐步引導,學生就能從實驗中感知磁場的存在。
二、“認識磁場具有方向性”的實驗設計
對于看不見的磁場,如何研究它的方向性呢?生活中的風也是看不見的,但是我們依據彩帶飄動的方向,就可以感知風的吹動方向。在保證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將不可見、不易見的現象轉換成可見、易見的現象;將陌生、復雜的問題轉換成熟悉、簡單的問題;將難以測量或測準的物理量轉換為能夠測量或測準的物理量,這種方法是轉換法。初中物理在研究概念、規律和實驗中常用這種方法。磁場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是磁場對放入其中的物體會有力的作用,因此可以根據小磁針在磁場中的指向來判斷磁場的方向,實驗設計如下。
1.把小磁針放入磁場中的某一位置,讓學生觀察小磁針的南北極指向。
實驗現象:如圖8所示。
2.用手重復撥動靜止在磁場中的小磁針,松手后讓學生觀察小磁針有什么現象。
實驗現象:小磁針靜止后仍保持原來的指向。
3.換另一個小磁針重復實驗,讓學生觀察小磁針有什么現象。
實驗現象:小磁針靜止后的指向和前一個小磁針的指向相同。
4.在磁場中不同的點放入小磁針,觀察小磁針北極的指向是否相同。
實驗現象:不同點的小磁針的北極指向不同(如圖9所示)。
實驗分析:某處小磁針北極總是指向一個方向,說明小磁針受力方向不變。
實驗結論:磁場有方向。同一點的磁場方向不變,不同點的磁場方向不同。
教師解析:物理學規定,把小磁針放在磁場中的某一點,小磁針靜止時北極所指的方向定為該點的磁場方向。例如在圖10中,A點的磁場方向如圖11所示。
從同一點到不同點,在實驗的引導下,更有利于學生用小磁針的北極指向來判定磁場的方向。
三、“用磁感線描述磁場”的實驗設計
通過以上實驗,學生雖然知道了如何判斷磁場的方向,但依然看不見磁場。如何讓看不見的磁場變得“可見”呢?風吹彩帶時,可根據彩帶飄動的樣子,用帶箭頭的曲線描畫出“風”。同樣,我們也可以根據磁場所產生的效應,用磁感線來描述磁場。用磁感線來描述磁場要求學生有較強的實驗綜合能力,所以教師不但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分析,更應該有明確的切入點和清晰的實驗思路。為此,以小磁針為載體,按“點→線→面→體”的順序進行研究,逐步引導學生依據實驗現象用磁感線來描述磁場。上面的實驗,已經從“點”上研究了磁場。那么不同點的磁場方向之間有沒有什么規律呢?實驗探究如下。
1.磁場的線性研究:在條形磁鐵附近放入小磁針,觀察小磁針的排列情況。
小磁針的排列情況如圖12所示。
實驗分析:小磁針在磁場中的排列情況可以用一些曲線連起來(如圖13),曲線上任一點的方向和小磁針的北極指向相同。
磁感線的引入:把小磁針在磁場中的排列情況用一些帶箭頭的曲線連起來,可以形象地描述磁場,這樣的曲線叫作磁感線。在磁體的外部,磁感線從北極出發,回到南極。
注意:磁感線是為了描述磁場而引入的,磁感線并不真實存在。
2.磁場的平面性研究(如果把小磁針換成細小的鐵屑,實驗現象更明顯)。
做法:把玻璃板分別放在條形磁鐵、U形磁鐵,兩個同名磁極及兩個異名磁極的磁鐵上,在玻璃板上均勻灑上鐵屑,然后輕輕敲擊玻璃板,發現磁場的分布情況如圖14、圖15、圖16、圖17所示,學生可以通過觀察鐵屑的分布情況,了解磁場的分布。
(1)出示磁場空間分布演示儀(如圖18),讓學生觀察小磁針的分布情況。
(2)在磁場空間分布演示儀中放入條形磁鐵(如圖19),讓學生觀察小磁針的分布情況。
實驗結論:磁鐵周圍的空間都存在磁場。
原本抽象復雜的磁場,在實驗的引導和啟發下變得通俗易懂。而在按“點→線→面→體”順序進行遞進式的研究的過程中,學生不但感知了磁場的存在,會判定磁場的方向,而且學會了用磁感線描述磁場。在這些實驗的引導下,學生的思維得到了訓練,形成了較強的分析感知能力。
[? ?參? ?考? ?文? ?獻? ?]
[1]? 鄧劍平.物理實驗[M].青島:青海海洋大學出版社,2012:4.
[2]? 蕓露.高效課堂寶典訓練:物理九年級全一冊[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5:7.
[3]?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物理九年級全一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7.
(責任編輯 易志毅)
3041501908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