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藝瀟?周蕓麗?陳春燕?楊艷艷?王丹



摘? 要:目的? 觀察九宮腹部經絡推拿法配合低頻電刺激治療產后腹直肌分離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曲靖市婦幼保健院產后保健與盆底康復科收治的96例患有產后腹直肌分離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利用隨機數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48例。治療組患者采用九宮腹部經絡推拿法配合低頻電刺激進行治療,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對照組患者采用自主功能鍛煉配合低頻電刺激指導治療,每次訓練3~4組,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觀察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的腹圍縮減及腹直肌分離恢復情況,并進行療效評價。結果?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臍上3 cm、臍中、臍下3 cm的圍度及腹直肌分離范圍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患者腹圍減小情況、腹直肌分離范圍恢復情況較對照組更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給予產后腹直肌分離患者九宮腹部經絡推拿法配合低頻電刺激進行治療,可有效促進患者腹圍減小及產后腹直肌分離的恢復。
關鍵詞:腹部;九宮;經絡推拿;產后腹直肌分離
中圖分類號:R47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文章編號:1009-8011(2022)-5-00-04
腹直肌分離(diastasis recti abdominis,DRA)是指妊娠晚期,增大的子宮會將腹白線拉伸、變薄,使腹部左右兩側平行位置的腹直肌從腹白線處分開,導致腹直肌分開間距超過2 cm的情況[1]。分娩后,產婦腹部肌肉松弛明顯,且兩側腹直肌間距無法自行恢復到產前原有的位置和形態,多余脂肪、贅肉堆積在腹部[2]。相關研究[3-4]表明,產后腹直肌分離常發生在孕晚期及分娩后,產婦的腹直肌分離發生率高達30%~70%。若不及時對發生產后腹直肌分離的產婦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便會導致產后6~8周仍有30%女性的腹直肌不能得到有效修復。Sperstad等[5]對300例初產婦進行評估,發現孕21周、產后6周、產后6個月和產后12個月腹直肌分離的發生率分別為33.1%、60.0%、45.4%和32.6%,即產后有2/3的人有腹直肌分離,1年以后仍然有1/3的人有腹直肌分離。通常產后腹壁緊張度的恢復需6~8周,所以及早進行腹部形態的恢復治療至關重要[6-7]。鑒于此,本研究觀察了九宮腹部經絡推拿法配合低頻電刺激治療產后腹直肌分離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曲靖市婦幼保健院產后保健與盆底康復科收治的96例患有產后腹直肌分離患者為研究對象,利用隨機數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48例。所有患者均完成盆底肌力篩查,且盆底綜合肌力≥Ⅲ級。治療組患者中,年齡20~48歲,平均(34.13±2.47)歲;單胎妊娠28例,多胎(兩胎及以上)妊娠20例;順產32例,剖宮產16例;腹直肌距離臍中位置21.6~47.5 mm,平均(33.73±3.28)mm。對照組患者中,年齡20~48歲,平均年齡(31.27±1.74)歲;單胎妊娠25例,多胎(兩胎及以上)妊娠23例;順產26例,剖宮產22例;腹直肌距離臍中位置22.7~49.3 mm,平均(32.87±2.63)mm。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研究對象均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曲靖市婦幼保健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采用Beer的定量分類法[8]作為本次研究產后腹直肌分離的診斷標準,病理性產后腹直肌分離的界定值:臍上3 cm處>2.2 cm,臍中>2 cm,臍下3 cm處>2.2 cm,明確診斷為產后腹直肌分離;②均為產后42 d惡露已凈;③無相關產科并發癥;④產后42 d進行盆底功能篩查,盆底綜合肌力≥Ⅲ級。
排除標準:①合并有產褥感染、出血性疾病、胃腸粘連或胃腸腫瘤者;②治療依從性差,中途退出或失訪者。
1.3? 方法
治療組患者采用九宮腹部經絡推拿法配合低頻電刺激進行治療。
推拿方法?;颊呷∏パ雠P位,醫者站立于患者左側,手法操作以腹部后天八卦圖為基礎。①“運八卦”順回環摩腹。醫者將交叉的兩手掌平放于九宮5區(臍中部),以掌心為著力面、腕關節為支點,由腕關節帶動前臂以“運八卦”的形式,沿順時針方向,以5區為中心交叉環旋摩揉全腹,即遵循“5-1-3-9-7”在九宮圖上的數字的排列,順時針推揉,60次/min,約5 min。②“運八卦”逆回環摩腹。沿逆時針方向,以5區為中心交叉環旋摩揉全腹,即遵循在九宮圖上的數字排列“5-2-4-8-6”進行推揉,60次/min,約5 min。③“Z”形交叉推腹。醫者兩手四指并攏、虎口撐開,兩手虎口在腹部呈對交叉狀,指尖朝向患者腰部對側,同樣以5區為中心,遵循“4-9-2-5-8-1-6”或“6-1-8-5-2-9-4”的九宮順序往返“Z”形交叉推揉腹部,60次/min,約5 min。④“一”字形拿捏腹部。醫者拇指與其余四指相對用力拿捏腹部,上腹部自2區經9區拿捏至4區,中腹部自7區經5區拿捏至3區,下腹部自6區經1區拿捏至8區,腹部三區均為“一”字形推拿,30次/min,約5 min。⑤“米”字軌跡擦腹[9]。整個運行軌跡以“米”字為主順序完成,同樣遵守九宮的“9-1-3-7-4-6-2-8-5”順序摩腹,1次即為完成一個“米”字,25次/min,約3 min。⑥最后以“八卦”運腹法,在腹部肌膚上由淺入深進行摩腹5圈以結束整個流程。注意操作要點:所有步驟雙手掌均不可抬離腹部皮膚,必須帶動皮下組織一起運動,操作的頻率及力度需根據患者實際腹直肌分離情況進行調整,操作時使用艾草油或者潤膚油為潤滑介質,同時要確保手法柔和、有力、均勻、持久、滲透,讓皮膚深部滲透溫熱感,但又不會擦傷皮膚。
低頻電刺激。使用普林格爾產后康復治療儀YS-H100(生產企業:江蘇福瑞科技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72232460)進行治療。治療時,患者取伸膝仰臥位,治療者將涂有醫用耦合劑的3對普林格爾專用圓形極片分別貼于產婦兩側腹內斜肌、腹外斜肌、腹橫肌以及腹直肌處,再用2條專用腹帶固定3對極片的位置,主機上選擇“腹直肌分離”的治療項目,治療的刺激強度為患者感受到舒適的酥麻感、肌肉出現輕微震顫即可,治療能量控制為60~150 mJ,治療時間30 min/次。
推拿過程控制在20~25 min為宜(所有治療者均經過專業手法的培訓),配合低頻電刺激,治療30 min/次,隔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1個療程結束后,再次進行治療效果評價。
對照組患者采用自主功能鍛煉配合低頻電刺激指導治療。自主功能鍛煉。要求患者每日自行練習五個康復訓練動作[10]:①跪姿收腹;②站姿收腹;③跪姿伸腿;④仰臥抬腿;⑤仰臥蹬腿。連續10次為1組,完成3~4組/d。
配合低頻電刺激。治療30 min/次(治療方法同治療組)。治療療程。隔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1個療程結束后,再次進行治療效果評價。
兩組患者給予產后常規的健康教育及飲食指導。(1)家庭常規自主訓練。囑兩組患者每日可自行在家配合腹式呼吸訓練。采用鼻吸口呼,胸部保持不動,最大限度吸氣鼓起腹部,再呼氣讓腹部慢慢回落歸位,注意不是“收縮”腹部,而是“歸位”腹部。結合上面兩個動作,細心體會腹部的一起一落。堅持做10~15 min/d,建議6次/min。(2)切勿做卷腹動作。卷腹主要練習的是腹直肌,但在腹直肌分離情況下,卷腹動作使腹壓增加,會使腹直肌分離加重。如仰臥起坐、仰臥卷腹、側向卷腹、空中蹬單車等動作均不能做。(3)切勿做平板支撐。嚴重腹直肌分離患者腹部太弱,平板支撐可能做不到位,反而會進一步加劇損傷的腹直肌,使腹直肌分離的情況越來越嚴重。(4)切勿做負重及搬運重物等一系列增加腹壓的動作。(5)注意營養調理。每日攝入適當的優質蛋白質、蔬菜和水果,飲湯水需適量,忌食油膩、辛辣、燥熱、生冷之物,適當控制鹽、糖的攝入量。
1.4?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治療后腹圍縮減及腹直肌恢復的情況。腹直肌恢復療效判定標準[9-11]:治療后,腹直肌分離距離≤2 cm,臍上、中、下各處腹圍均縮減2 cm以上,均為有效治療(其中腹直肌分離恢復至正常范圍為治愈,腹直肌分離改善明顯為顯效);若治療后,腹直肌分離間距仍>2 cm,為治療無效??傆行?(治愈+顯效)例數/總例數×100%。
測量腹直肌分離的方法?;颊呷⊙雠P屈膝位,雙手交叉放置于胸前區。檢查者站在患者右側,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并攏放在患者臍上3 cm處,囑患者吸氣,并在呼氣同時,將頭部與肩部輕輕抬離床面,檢查者手指可明顯觸及兩側腹直肌的內側部位,測量手指間的距離,即為臍上腹直肌分離距離[3],同樣方法測量臍中以及臍下3 cm腹直肌分離的距離。同一患者在治療前后均由同一檢查者統一測量。
腹圍測量方法。臍上圍:患者取屈膝仰臥位,用皮軟尺測量正常呼吸時臍上3 cm水平一周的圍度。臍圍:患者取屈膝仰臥位,用皮軟尺測量正常呼吸時臍中水平一周的圍度。臍下圍:患者取屈膝仰臥位,用皮軟尺測量正常呼吸時臍上3 cm水平一周的圍度。同一患者在治療前后均由同一檢查者統一測量。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前兩組患者腹圍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腹圍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治療后兩組患者腹圍比較
經過1個療程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臍上3 cm、臍中以及臍下3 cm的圍度縮減范圍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腹直肌分離恢復總有效率比較
治療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87.50%,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68.75%,治療組患者的腹直肌恢復情況比對照組更顯著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過程中均無不良反應發生,且隨訪2~3個月兩組患者的腹直肌均未再次出現分離現象。見表3。
3? 討論
隨著妊娠期內胎兒體積不斷增大,導致腹壁皮膚、筋膜、腱膜以及肌肉等過度牽拉[12],結締組織產生彈性改變,腹直肌逐漸松垮,最終出現分離的情況。中醫學[13]認為,產后腹直肌分離這一類軟組織損傷應屬于“筋經”理論。其認為腹為陰,腰為陽,陰平陽秘,二者相互調節以維持整個腰腹部肌肉及力量的相對平衡。若平衡打破,陰陽之氣,彼此欠缺,從而使筋經失穩。另一方面,五臟中肝在體為筋,主疏泄,肝可將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疏泄布散于筋經,濡潤筋經,使筋經氣血充盛且利于經絡暢通??梢姡罱浬砉δ艿恼0l揮有賴于脾胃的運化充養和肝的疏泄布散,兩者關系密切。當臟腑原有的化生、布散、滋養經筋等功能失常,均會導致經筋出現筋縱、筋結的表現,可在人體腹部反映為肌肉松弛、疼痛等。因此,筋經病的治療應遵循“陰平陽秘、柔肝理脾”的原則,從而讓筋經得以氣血津液的潤澤滋養,以致腹部肌肉及其相應的結締組織得以恢復原有的彈性及緊張度,腹直肌重新恢復到原有的位置。
本次研究中運用九宮腹部經絡推拿法主要結合了五行中圓運動的規律[14],將腹部平分九宮,5居中宮,屬土,內應脾胃,為中軸轉樞。宮位1,屬水,內應腎與膀胱;宮位3,屬木,內應肝膽;宮位7,屬金,內應肺和大腸;宮位9,屬火,內應心與小腸。治療時首先從九宮中軸(脾胃)5區開始,分別采用順回環“運八卦”、逆回環“運八卦”、“Z”形交叉推腹、“一”字形拿捏腹部、“米”字軌跡擦腹等推拿手法作用于肝膽、脾胃、心腎各區。在腹部持續進行手法運動,摩擦腹部產生熱效應,改善腹部脾胃以及肝區域的血液循環,增強胃腸蠕動功能,加速氣血運行,調理臟腑陰陽平衡,補脾胃之氣,疏肝利膽[15],以達到“柔肝理脾”之效,從而恢復筋經的生理功能。同時治療過程中用雙手掌在腹部進行循環摩腹揉臍,直接或間接借助外力疏通腹部經絡[16],具有柔肝理脾、益氣活血、疏通筋經之效,達到“陰平陽秘”的治療目的。進而改善腹部肌肉的疲勞度并增加部分腹部韌帶的彈性,增強局部血液循環,提高整體腹部深淺兩層肌肉的收縮力及耐力[17]。從而有效促進產后腹直肌分離的恢復,并且對首次或者二次生產后出現腹直肌分離可能帶來的諸多并發癥起到有效的預防作用。目前九宮腹部經絡推拿法的臨床運用也為治療產后腹直肌分離提供了一種更加便捷、高效、綠色的治療方式。
本研究還聯合采用低頻電刺激進行治療,通過粘貼在腹部相應位置的電極片,對腹直肌、腹內外斜肌、腹橫肌給予不同強度的低頻電刺激,提高腹部肌肉的興奮性,強化訓練腹部肌群,達到鍛煉腹部肌肉的目的[18]。研究結果分析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腹圍大小情況及腹直肌分離情況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臍上
3 cm、臍中以及臍下3 cm的圍度縮減范圍均高于對照組,同時治療組患者的腹直肌恢復情況也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九宮腹部經絡推拿法配合低頻電刺激可有效減小腹圍,改善產后腹直肌分離,同時為產婦產后腹部塑形提供了有效的治療手段。
綜上所述,九宮腹部經絡推拿法配合低頻電刺激治療產后腹直肌分離,極大提高了修復產后腹直肌分離的成功率,同時也增強產婦產后積極進行治療的信心,提高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Benjamin DR,Van de Water AT,Peiris CL.Effects of exercise ondiastasis of therectus abdominis muscle in the antenatal andpostnatal periods:a systematic review[J].Physiotherapy,2014,100(1):1-8.
[2]韋瑞敏,肖霞,呂麗清,等.盆底神經肌肉電刺激配合康復按摩促進產后腹直肌分離療效的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6,31(21):4361-4364.
[3]Kimmich N,Haslinger c,Kreft M,et a1.Diastasis recti abdominis and Pregnancy[J].Praxis,2015,104(15):803-806.
[4]趙松巖.仿生物電刺激治療產后腹直肌分離療效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8,39(16):1880-1882.
[5]Sperstad JB,Tennfjord MK,Hilde G,et al.Diastasis recti abdominis during pregnancy and 12 months after childbirth:prevalence, risk factors and report of lumbopelvic pai[J].Br J Sports Med,2016(50):1092-1096.
[6]楊柳枝,熊錦梅,林善群,等.腹部仿生物理療法在產后腹直肌分離中的效果觀察[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7,17(12):32-33,38.
[7]謝幸,孔北華,段濤.婦產科學[M].9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8]李環,龍騰飛,李丹彥,等.產后盆底康復流程第三部分:產后盆底康復措施及實施方案[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5,31(6):522-529.
[9]原玲.飛九宮揉臍法的臨證實踐[J].求醫問藥,2013,11(3):165.
[10]曾怡,胡紅霞.康復理療聯合塑身鍛煉治療產后腹直肌分離的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21,28(26):148-150,154.
[11]鄔婉蓉,唐靜,許明,等.懸吊訓練聯合電刺激治療產后腹直肌分離20例臨床觀察[J].湖南中醫雜志,2020,36(5):16-18.
[12]Zhang HG,Zhang S,Xu YS,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Rectus Abdominis Denervation and Ventilation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J].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2016,129(17):2063-2066.
[13]楊晨,邢龍飛,秦麗娜.經筋理論應用于臟腑辨病初探[J].北京中醫藥,2019,38(12):1211-1212.
[14]賴少偉,劉永強.河圖洛書略考[J].文史雜志,2017(3):39-43.
[15]張耀巍,許海霞.腹部推拿法臨床應用述評[J].中醫外治雜志,2016,25(2):55-57.
[16]邢華,姚斐,龔利,等.臟腑推拿的源流及學術特點[J].遼寧中醫雜志,2020,47(3):76-78.
[17]王影,張潔,馮艷霞,等.電刺激治療產后腹直肌分離的效果觀察[J].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電子版),2017,13(2):218-221.
[18]張榮,盧潔,林萍.電刺激聯合核心肌群訓練治療產后腹直肌分離的效果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8,11(34):157-158.
141250051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