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偉



摘? 要:目的? 分析胃上部癌患者分別采用全胃切除術以及近端胃切除術治療對其預后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單縣中心醫院收治的100例符合手術治療指征的胃上部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手術治療方案分為參照組和試驗組,每組50例。參照組患者行近端胃切除術,試驗組患者行全胃切除術,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治療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標變化以及營養指標變化,同時比較組間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及術后1~3年的生存率。結果? 凝血功能指標方面,術前、術后24 h常規處理后,兩組患者D-二聚體(D-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以及纖維蛋白原(Fg)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營養指標方面,術前,兩組患者血紅蛋白、血清總蛋白以及血清白蛋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年,參照組患者血紅蛋白、血清總蛋白以及血清白蛋白水平均高于試驗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并發癥方面,兩組患者腹腔積液發生率、吻合口瘺發生率、腸梗阻發生率以及切口感染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參照組患者反流性食管炎發生率高于試驗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生存率方面,術后1年,兩組患者生存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年以及術后3年,參照組患者生存率均明顯低于試驗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胃上部癌患者的手術治療中,全胃切除術以及近端胃切除術均不會對患者凝血功能帶來明顯影響,且近期生存率相當,但是近端胃切除術更有利于改善患者術后機體營養狀況,而全胃切除術可以進一步降低患者反流性食管炎發生率,更有利于提高患者遠期生存率。
關鍵詞:胃上部癌;全胃切除術;近端胃切除術;預后;生存率
中圖分類號:R73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文章編號:1009-8011(2022)-5-00-03
胃上部癌多發生在賁門至胃大小彎三分之一連線處,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解剖結構相對隱蔽,患者發病后初期通常因缺乏典型的臨床癥狀而被忽視,待確診時病情往往已經發展至中晚期,進一步增加臨床治療難度[1]。外科手術是臨床常見的治療方法之一,常見術式包括全胃切除術以及近端胃切除術,然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其對術后生存質量的重視度也在不斷提高,但是目前臨床對于全胃切除術以及近端胃切除術治療效果依舊存在一定爭議[2-3]。為此,本研究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單縣中心醫院收治的100例符合手術治療指征的胃上部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進一步探討全胃切除術以及近端胃切除術治療對其預后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單縣中心醫院收治的100例符合手術治療指征的胃上部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手術治療方案分為參照組和試驗組,每組50例。參照組患者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41~76歲,平均年齡(60.35±3.77)歲;癌灶直徑4~10 cm,平均直徑(6.37±1.11)cm;TNM分期:Ⅱ期26例,Ⅲ期24例;病理分型:黏液狀腺癌17例,管狀腺癌15例,乳頭狀腺癌18例。試驗組患者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40~77歲,平均年齡(60.30±3.79)歲;癌灶直徑4~9 cm,平均直徑(6.34±1.13)cm;TNM分期:Ⅱ期25例,Ⅲ期25例;病理分型:黏液狀腺癌19例,管狀腺癌16例,乳頭狀腺癌15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本研究經單縣中心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開展。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隨訪資料齊全;②符合手術治療指征;③美國醫師協會(ASA)分級為Ⅰ~Ⅱ級;④經影像學、纖維內窺鏡等檢查且病理檢查證實為胃上部癌;⑤年齡在18歲以上;⑥臨床分期為Ⅰ~Ⅲ期。
排除標準:①合并麻醉禁忌證者;②妊娠期或哺乳期者;③認知障礙者;④既往有腹部手術治療史者;⑤肝腎等主要臟器合并明顯病變者;⑥腫瘤遠處轉移者。
1.3? 方法
參照組患者的手術方案為近端胃切除術。手術體位為平臥位,氣管插管麻醉后于患者腹正中由劍突下至臍下作一切口,長度為2 cm左右,對患者黏膜以及肌肉進行逐層分離,對其腹腔內部以及胃部腫塊進行仔細探查,離斷賁門上方食管,然后離斷胃部上方1/2,徹底清掃淋巴結,同時胃部附件等予以全部清除,之后開展賁門成形術以及食管吻合術,最后引流管予以常規留置,將切口進行常規縫合術畢。
試驗組患者的手術方案為全胃切除術。手術體位為平臥位,氣管插管麻醉后于患者腹正中由劍突下至臍下作一切口,長度為2 cm左右,對患者黏膜以及肌肉進行逐層分離,對其腹腔內部以及胃部腫塊進行仔細探查,將患者胃周圍淋巴結進行分離后并有效清除,于幽門右側大概1 cm處和食管下端大概4 cm處分別將十二指腸和食管予以離斷,然后進行重建人工胃并且開展Roux-en-Y重建術,最后引流管予以常規留置,將切口進行常規縫合術畢。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術前和術后24 h的凝血功能變化。抽取3 mL空腹靜脈血常規處理,對其D-二聚體(D-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以及纖維蛋白原(Fg)水平進行測定,檢測方法為酶聯免疫吸附法[4]。
觀察兩組患者術前和術后1年的營養狀況變化。抽取5 mL空腹靜脈血常規離心處理,留取血清,檢測指標包括血紅蛋白、血清總蛋白以及血清白蛋白。
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治療后的并發癥發生情況。術后并發癥包括反流性食管炎、腹腔積液、吻合口瘺、腸梗阻以及切口感染發生情況。
觀察兩組患者手術1年后、手術2年后以及手術3年后的生存情況。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凝血功能指標方面,術前以及術后24 h,兩組患者D-D、APTT以及Fg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手術治療前后營養指標比較
營養指標方面,術前,兩組患者血紅蛋白、血清總蛋白以及血清白蛋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年,參照組患者血紅蛋白、血清總蛋白以及血清白蛋白水平均高于試驗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術后并發癥方面,兩組患者腹腔積液發生率、吻合口瘺發生率、腸梗阻發生率以及切口感染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參照組患者的反流性食管炎發生率高于試驗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術后一年、二年及三年生存率比較
術后生存率方面,兩組患者術后一年生存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參照組患者術后二年生存率以及三年生存率均低于試驗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胃癌作為臨床常見惡性腫瘤疾病之一,按照發病部位的不同可以分為上、中、下部癌,其中胃上部癌作為惡性程度較高的胃癌疾病,具有較高的淋巴結、腹腔轉移風險,治療難度大,且其近年來的發病率在不斷提高,這可能和人們近年來生活習慣的改變以及飲食結構的改變存在一定關系[5]。胃上部癌患者保守治療效果普遍欠佳,目前較多研究[6-8]均主張以外科手術治療來完全清除病灶,提高治療效果及患者遠期生存率,但是采用何種手術治療方案目前臨床還沒有達成共識。徐澤寬等[9]指出,近端胃切除術不僅有利于降低胃上部癌患者手術治療風險,還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加快患者消化道功能恢復。近年來也有學者[10]指出,近端胃切除術術后患者需要嚴格控制飲食,且術后容易有燒心以及反酸等情況的發生,具有一定的二次手術風險。蔣強[11]指出,全胃切除術的療效和近端胃切除術相當,但是在遠期生存率方面,全胃切除術五年生存率為36.00%,而近端胃切除術僅為1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認為全胃切除術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提高患者遠期生存率,但是手術治療過程需要注意徹底清除淋巴結。
本研究結果顯示,凝血功能指標方面,術前以及術后24 h,兩組患者D-D、APTT以及Fg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營養指標方面,術前,兩組患者血紅蛋白、血清總蛋白以及血清白蛋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年,參照組患者血紅蛋白、血清總蛋白以及血清白蛋白水平均高于試驗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無論是全胃切除術還是近端胃切除術治療,均不會對胃上部癌患者凝血功能帶來明顯影響,但近端胃切除術對患者營養水平影響更小,這可能是由于其沒有將胃全部切除,有利于消化道功能恢復,因此不會影響患者術后營養狀況[12-13]。在術后并發癥方面,兩組患者腹腔積液發生率、吻合口瘺發生率、腸梗阻發生率以及切口感染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參照組患者反流性食管炎發生率高于試驗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陳亮等[14]也在對57例近端胃癌患者的手術治療研究中指出,近端胃切除術治療患者雖然術后營養狀況良好,但術后具有較高的反流性食管炎發生率,而全胃切除術則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術后反流性食管炎發生率,和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在術后生存率方面,兩組患者術后一年生存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參照組患者術后二年生存率以及術后三年生存率均低于試驗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全胃切除術以及近端胃切除術近期生存率相當,但是在遠期生存率方面,全胃切除術明顯更高,提示全胃切除術以及近端胃切除術均有其各自優點,臨床需要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合理選擇術式,以為患者帶來最大獲益。
綜上所述,在胃上部癌患者的手術治療中,全胃切除術以及近端胃切除術均不會對患者凝血功能帶來明顯影響,且近期生存率相當,但是近端胃切除術更有利于改善患者術后機體營養狀況,而全胃切除術可以進一步降低患者反流性食管炎發生率,更有利于提高患者遠期生存率。
參考文獻
[1]劉濤,姬樂,白鐵成.體重指數對腹腔鏡下全胃切除術治療胃上部癌的預后影響[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9,22(5):402-403.
[2]張威慶,張花花.腹腔鏡輔助全胃切除術與開腹胃切除術+D2清掃術治療胃上部癌的效果及對患者應激反應的影響[J].中國內鏡雜志,2018,24(6):78-82.
[3]許燕常,李志雄,潘國烽,等.進展期胃上部癌患者行腹腔鏡保脾脾門淋巴結環周清掃術的安全性及療效分析[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9,28(10):1205-1211.
[4]馮立中.全胃切除術和近端胃切除術治療賁門癌的臨床療效對比[J].實用癌癥雜志,2018,33(3):430-431.
[5]尉鵬,夏清華,唐學虎,等.全胃切除與近端胃大部切除對SiewertⅡ型食管胃結合部腺癌患者近期預后影響的對照研究[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8,27(6):657-660.
[6]江愛宗,李榮年,姜艷輝,等.根治性全胃切除與近端胃切除術治療近端進展期胃癌的臨床效果比較[J].實用癌癥雜志,2018,33(10):1627-1630.
[7]林琳,許慶文,徐飛鵬,等.腹腔鏡與開腹全胃切除術聯合D2淋巴結清掃在中上部進展期胃癌中的分子學療效及預后分析[J].癌癥進展,2018,16(1):77-83,91.
[8]張維漢,楊昆,陳心足,等.規范化外科手術與多學科綜合治療對胃癌患者預后的影響:一項單中心隊列研究報告[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20,23(4):396-404.
[9]徐澤寬,徐皓,李錚.全腹腔鏡近端胃切除術的適應證及消化道重建方式的選擇[J].中國腫瘤臨床,2019,46(1):12-15.
[10]袁士杰,史征,楊俊馳,等.雙通道重建手術與全胃切除術對胃癌患者術后營養狀況的影響[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20,41(1):32-36.
[11]蔣強.不同手術方式治療彌漫型近端進展期胃癌患者的近期療效及遠期預后[J].醫學臨床研究,2018,35(4):654-656.
[12]姚增武,張翼飛,姜立新.胃網膜血管弓內入路在腹腔鏡下胃上部癌脾門淋巴結清掃術中的應用[J].中華內分泌外科雜志,2020, 14(3):208-212.
[13]黨濤平,任少勛,楊栓元,等.食管胃結合部腺癌患者近端胃切除與全胃切除手術療效及安全性研究[J].貴州醫藥,2020,44(3):381-383.
[14]陳亮,黃建朋,何志軍,等.腹腔鏡全胃切除術與近端胃切除術治療近端胃癌的臨床研究[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8,23(5):340-343.
225250051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