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付





摘? 要:目的? 探討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效果及作用機制。方法? 選取2019年8月~2021年8月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及玻璃酸鈉注射液,觀察組采用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治療前后膝關節評分(AKS)、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分、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水平、麥克馬斯特大學骨關節炎調查量表(WOMAC)骨關節炎指數評分、運動功能及膝關節最大屈曲角度。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VA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AKS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SOD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NO水平均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Fugl-Ma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S-FMMFA下肢評分、Bery平衡量表BBS評分、惡性危險指數RMI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WOMAC骨關節炎指數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膝關節最大屈曲角度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效果顯著,可有效降低膝關節疼痛感和炎癥反應,顯著改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和運動功能,值得臨床運用。
關鍵詞: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全膝關節置換術
中圖分類號:R68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011(2022)-5-0-03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退行性疾病,表現為膝關節腫脹及疼痛、上下樓梯活動障礙、坐位站起時疼痛加重,其發病原因為膝關節的過度磨損所致的關節軟骨損傷,或者常年缺乏鍛煉,關節軟骨營養不良,最終導致軟骨退變和受損。對于早期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臨床上醫師通常建議患者進行保守的藥物治療,其中玻璃酸鈉注射液是關節腔穿刺之后注入關節腔內的一種針劑,其主要作用為營養軟骨,促進損傷軟骨的修復。該類藥物雖然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對于中晚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治療效果不佳。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是一種人工關節置換外科手術,是指切除機體已無法自行修復的關節面,用人工關節部件替代損壞的關節,矯正肢體力線,消除膝關節疼痛,維持關節穩定性,恢復膝關節功能的一種治療方法。全膝關節置換術是目前臨床上用于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多種方案中,相對比較成熟的一種手術治療方式,且通過對手術中手術器械及假體設計的不斷改進,大大地提高了臨床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手術成功率,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假體的使用年限,減少了患者的治療次數。臨床實踐表明,全膝關節置換術可通過對患者膝關節畸形進行矯正,從而提高關節的穩定性,改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1]。本研究旨在探討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效果及作用機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8月~2021年8月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4例,女16例;病程1~14年,平均病程(6.12±2.77)年;年齡44~75歲,平均年齡(62.59±5.87)歲;病變位置:左膝18例,右膝13例,雙膝9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6例,女14例;病程2~14年,平均病程(6.22±2.81)年;年齡45~76歲,平均(62.63±5.84)歲;病變位置:左膝19例,右膝14例,雙膝7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薛城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骨關節炎診治指南(2007年版)》[2]中相關診斷標準者;②符合手術適應癥證者;③精神狀態正常且可進行有效語言溝通者。
排除標準:①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②合并代謝性骨病者;③存在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
1.3? 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治療:止痛藥、非甾體抗炎藥、糖皮質激素及玻璃酸鈉注射液(生產企業:山東博士倫福瑞達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60136,規格:2 mL∶20 mg)2.5 mL進行關節腔注射,1次/周。
觀察組進行全膝關節置換術:術前需對應準備好足夠的適配血液,同時,對患者在術前3 d和14 d進行對應抗感染藥物治療。患者采用平臥位,予以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對患者需要進行手術的位置進行常規消毒處理,并于患者大腿上側捆綁一個止血帶,于患者膝部正中做一約13 cm的切口,并對患者的皮膚、皮下及筋膜逐層切開,順著髕骨對患者的支持帶及關節腔進行暴露,并對患者磨損的半月板、脂肪墊、髕上囊進行清除,隨后對患者的股骨髁遠端截骨面進行測量,將合適的假體放置于患者截骨塊股骨髁間孔中,同時,注入骨水泥。然后松解患者的止血帶,并運用電凝方法對患者進行止血的操作,常規留置引流管后,逐層縫合切口,將消毒敷料覆蓋于切口處,并給予繃帶加壓包扎。術后持續給予抗生素抗感染1周,并于術后72 h拔出引流管。對照組患者治療周期為5周,觀察組則觀察至患者出院,兩組患者均于治療結束后2周進行復診,并以復診結果作為治療后數據。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①優:經治療,美國特種外科醫院膝關節(HSS)[3]評分總分90~100分;②良:經治療,75分≤HSS評分總分<90分;③差:經治療,HSS評分總分<75分。治療總優良率=(優+良)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4]對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癥狀進行評分,總分10分,分數越低表示疼痛癥狀越輕。
采用膝關節評分(AKS)[5]評分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功能進行評分:膝蓋評分、功能評分,每項總分均為5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膝關節功能越好。
治療前后采集兩組靜脈血約3 mL,以3 000 r/min離心15 min取上清液,采用比色法檢測兩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水平。
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S-FMMFA)下肢評分[6]對兩組治療前后運動功能進行評分,總分50分,分值越低運動功能越差。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7]對兩組治療前后平衡能力進行評分,總分20分,分數越低則表示平衡能力越差;采用惡性危險指數評分(RMI)[8]對兩組治療前后危險指數進行評分,總分20分,分數越低則危險指數越高。采用麥克馬斯特大學骨關節炎調查量表(WOMAC)[9]骨關節炎指數評分對兩組治療前后骨關節炎指數進行評分,總分50分,分數越高則骨關節炎指數越高。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最大屈曲角度。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字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KS和VAS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VA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AKS(膝蓋、功能)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SOD、NO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SOD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NO水平均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運動功能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S-FMMFA下肢評分、BBS評分、RMI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WOMAC骨關節炎指數評分及膝關節最大屈曲角度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WOMAC骨關節炎指數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膝關節最大屈曲角度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3? 討論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關節疾病,目前臨床上多采用較為保守的藥物、康復等方式進行治療,其中玻璃酸鈉可以覆蓋和保護關節軟骨表面,還能改善軟骨的代謝。該治療方案雖然對早期臨床癥狀相對較輕的患者具有一定治療效果,但對中晚期或病情較重的患者治療效果不甚理想。
全膝關節置換術是將因疾病而損害的膝關節表面軟骨切除,用金屬及高分子聚乙烯材料制成的仿真假關節替代的手術方式。全膝關節置換術有利于改善關節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礙,且能幫助依賴拐杖行走的患者,甚至截肢的患者恢復行走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優良率、S-FMMFA下肢評分、BBS評分、RMI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全膝關節置換術可有效改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運動功能,與張浩等[10]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膝關節最大屈曲角度、血清SOD水平、AK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WOMAC骨關節炎指數評分、血清NO水平、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全膝關節置換術可有效降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膝關節疼痛感和炎癥反應,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與周磊磊等[11]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原因為全膝關節置換術術前抗凝和抗生素處理可有效降低手術感染風險,同時,術中應用合適的生物型人工膝關節假體可有效恢復患者膝關節功能,提高其穩定性,同時,可清除髕上囊、滑膜、磨損半月板、脂肪墊、交叉韌帶,有效改善關節炎癥反應,減輕炎癥壞死所致的自由基損傷,進而緩解患者疼痛。
綜上所述,全膝關節置換術可有效降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膝關節疼痛感和炎癥反應,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和運動功能,療效顯著,值得臨床運用。
參考文獻
[1]陳鵬,曾敏,謝杰,等.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合并輕中度膝外翻畸形的療效評價[J].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6, 41(9):955-961.
[2]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骨關節炎診治指南(2007年版)[J].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2007,27(4):28-30.
[3]鄧永鴻,張慧,曾子,等.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對膝關節置換術患者膝關節功能影響的系統評價[J].護理學報,2017,24(12):27-32.
[4]李宗虎.微創經皮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對四肢骨折患者術后療效、視覺模擬評分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學,2018,30(5):64-66.
[5]呂翔,徐順利,李洋,等.髕下脂肪墊包埋聯合腓骨高位截骨術對膝關節骨關節炎的治療效果研究[J].河南醫學研究,2017,26(23):4247-4249.
[6]姜藹玲,胡才友,龐國防,等.彌散張量成像聯合Fugl-Meyer量表在預測缺血性腦卒中后運動轉歸中的應用[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8,16(4):33-36.
[7]盛偉,林敏.中醫正骨手法聯合康復訓練改善頸型頸椎病患者CASCS評分、Berg平衡功能和疼痛程度效果觀察[J].時珍國醫國藥, 2018,29(6):1391-1393.
[8]陳孟君.采用惡性危險指數評分對絕經后卵巢可及綜合征的分流作用[J].吉林醫學,2016,37(8):2042-2044.
[9]付永亮.清痹湯治療膝骨關節炎的VAS評分WOMAC骨關節炎指數的變化[J].內蒙古中醫藥,2017,36(13):29-30.
[10]張浩,趙波.全膝關節置換術和單踝置換術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效果及對肢體功能的影響[J].解放軍醫藥雜志,2017,29(8):34-37.
[11]周磊磊,吳春陽.全膝關節置換術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綜合療效評價[J].數理醫藥學雜志,2021,34(10):1444-1446.
100850118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