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娟?任婷婷


摘? 要:目的? 將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應用于頸動脈斑塊與冠心病關系評定中,并對該診斷方法價值進行分析與探討。方法? 選取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日照市中醫醫院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與60例健康體檢人員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按照健康狀態分為疾病組與健康組,每組60例。疾病組成員均為冠心病患者,健康組成員均為健康體檢人員,對兩組成員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對比兩組成員的頸動脈斑塊檢出狀況、頸動脈斑塊增強強度、頸動脈斑塊積分與內膜中層厚度,并對所得數據進行比對與分析。結果? 疾病組成員的頸動脈斑塊檢出狀況與頸動脈斑塊增強強度高于健康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疾病組成員的頸動脈斑塊積分與內膜中層厚度高于健康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應用于頸動脈斑塊與冠心病關系評定中,可有效檢出頸動脈斑塊的類型與厚度,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冠心病;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頸動脈斑塊;斑塊檢出狀況
中圖分類號:R4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文章編號:1009-8011(2022)-5-0-03
有關資料顯示,冠心病與頸動脈斑塊具有相同的疾病機理,均是由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性病變所致,因此二者的發病機制與危險因素幾乎相同[1]。冠心病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由多種因素綜合導致,常見的危險因素為長期吸煙、高脂血癥、缺乏運動、肥胖、糖尿病等,以上因素均可以促使患者發生動脈硬化,并最終發展為心肌缺血即冠心病,同時也增加了患頸動脈斑塊的概率[2]。若患者患有冠心病,且尚未發病,僅通過儀器無法進行有效檢測。此時可通過檢測頸動脈來判斷血管硬化程度以及頸動脈斑塊形成的情況,并結合患者的癥狀、心電圖、超聲心動圖等表現來初步判定患者是否患有冠心病[3]。因此頸動脈斑塊形成與冠心病的關系較為密切,但針對二者關系的記錄與資料較少。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為冠心病診斷與發現過程中常用的診斷方法,可實現多次檢查,應用價值突出[4-5]。為此本研究選取60例冠心病患者與60名健康體檢人員,對其采取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并對頸動脈斑塊與冠心病的具體關系進行探討,以期為后續研究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日照市中醫醫院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與60例健康體檢人員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按照健康狀態分為疾病組與健康組,每組60例。疾病組成員均為冠心病患者,健康組成員均為健康體檢人員,對兩組成員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疾病組中,男24例,女36例;年齡35~76歲,平均年齡(55.50±2.32)歲;病程2~13年,平均病程(7.50±2.18)年;心功能分級:Ⅰ級15例,Ⅱ級18例,Ⅲ級20例,Ⅳ級7例;并發癥:高血壓54例,高脂血癥18例,糖尿病14例,心力衰竭20例,腦缺血9例。健康組中,男30例,女30例;年齡35~77歲,平均年齡(56.00±2.48)歲;病程0年,平均0年;心功能分級:Ⅰ級0例,Ⅱ級0例,Ⅲ級0例,Ⅳ級0例;并發癥:高血壓0例,高脂血癥0例,糖尿病0例,心力衰竭0例,腦缺血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日照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開展。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年齡35~77歲;②無精神類疾病或認知障礙,無需他人作出決定者;③有心前區疼痛、心律失常、心悸不安、胸悶氣短等臨床癥狀者;④經《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中醫診療指南》[6]診斷后確診為冠心病,初步判斷病變位置;⑤經胸部X線片檢測后,排除肺部疾病者。
排除標準:①臨床資料缺失,不能提供臨床參考與查閱者;②身體素質較差,且有重大疾病史者,如患有白血病、心臟病或腎衰竭等;③對本組實驗不耐受者;④依從性與配合度較差,不利于后續研究的進行,并對后續研究的開展帶來了一定阻礙者;⑤自愿退出本研究,并簽署了退出研究申請書者;⑥研究開展與進行過程中,發生較大的醫療事故,對患者生命造成了一定威脅,及時終止研究者。
1.3? 方法
對疾病組、健康組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具體流程如下:①醫護人員在檢查前,將檢查器材與備品準備好,所用設備為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生產企業:美國GE,型號:LOGIQ C9)。②患者平臥在檢查臺上,并在其頸后部放置頸枕,保證患者頭部保持后仰,使其頸部充分暴露。③調節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的參數,并將探頭頻率調為5~12 MHz。④成功調節探頭頻率后,運用探頭對頸動脈進行檢查。⑤記錄內膜中層厚度與頸動脈斑塊情況(斑塊大小、數量與位置)。
注意事項:①醫護人員應告知患者降低運動幅度、維持平穩呼吸、禁止吞咽動作等。②患者接受檢查前,應將頸部的飾物摘掉。③患者檢查前不宜劇烈運動,若患者檢查前進行了劇烈運動,應休息一段時間,待呼吸頻率與心率相對穩定后開始檢查。④為保障診斷正常進行,醫護人員在檢查前應對儀器進行檢查,并調節好探頭的頻率。
1.4?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成員的斑塊檢出狀況、斑塊增強強度、斑塊積分與內膜中層厚度,并對最終結果進行比較與分析。
頸動脈斑塊檢出狀況判斷標準:記錄冠心病患者與健康體檢人員斑塊檢出的狀況,一般頸動脈斑塊分為軟斑塊、硬斑塊和混合型斑塊,其中硬型斑塊與冠心病患病情況的關聯最密切,即患者患有冠心病時,最常見的斑塊類型為硬型斑塊,其次分別為混合型斑塊與軟型斑塊。斑塊檢出率=(軟斑塊+硬斑塊+混合型斑塊)例數/總例數×100%。
頸動脈斑塊增強強度判斷標準:醫護人員參照頸動脈血管彩超斑塊內血流分級標準將頸動脈斑塊分為Ⅰ~Ⅳ級。記錄兩組的頸動脈斑塊增強強度,斑塊增強強度級別越低,則表明研究對象冠心病病情越輕。斑塊增強強度=(Ⅰ級+Ⅱ級+Ⅲ級+Ⅳ級)例數/總例數×100%。
頸動脈斑塊積分與內膜中厚度判斷標準:記錄疾病組與健康組的內膜中厚度,內膜中厚度的常規值(正常狀態下)低于1 mm,若研究對象的內膜中厚度為1.0~1.5 mm,則表明患有頸動脈硬化;若內膜中厚度大于1.5 mm,則表明其患有頸動脈斑塊。斑塊積分采取Crouse評分法[7]實施評定,在不考慮斑塊長度的基礎上,選取兩組研究對象同側動脈各個孤立性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最大厚度進行相加,從而得到該側頸動脈的斑塊積分,雙側頸動脈所有斑塊厚度值之和即為斑塊積分。斑塊積分與內膜中層厚度越低,則表明研究對象的冠心病病情越輕。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成員頸動脈斑塊檢出狀況對比
對比后發現,疾病組的頸動脈斑塊檢出率高于健康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成員斑塊增強強度對比
疾病組的斑塊增強強度高于健康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成員斑塊積分與內膜中層厚度對比
疾病組的斑塊積分與內膜中厚度高于健康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冠心病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致病機制為冠狀動脈產生粥樣硬化斑塊,進而導致患者出現心肌缺氧、壞死等。冠心病是指患者心臟深部動脈處出現硬化,而頸動脈斑塊為淺表動脈血管處出現斑塊、硬化,二者發病機制與致病因素較為相似。
頸動脈斑塊形成是由于多重危險因素導致的頸動脈血管壁損傷,血流中的有形成分聚集所形成的團塊狀結構[8-9]。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亦是導致冠心病發生的危險因素。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肥胖、吸煙等[10-12]。除此之外,年齡、性別等不可控因素也會影響冠心病與頸動脈斑塊的發病率,且年齡越大患病概率越高[13]。目前大部分資料[14]認為,冠心病的病情狀況、嚴重程度等與患者頸動脈內的粥樣斑塊關聯較密,檢測頸動脈斑塊狀況,可有效反映冠心病患者的患病狀態。
頸動脈斑塊檢出狀況、頸動脈斑塊增強強度、頸動脈斑塊積分與內膜中層厚度同冠心病發生的具體關系為:①頸動脈斑塊檢出狀況:冠心病的發生與頸動脈斑塊形成具有較為密切的關系,當頸動脈斑塊形成時,將引起血管腔堵塞,器官供血不足,增加患冠心病的概率,因此臨床上多將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狀況作為診斷冠心病的主要依據。②頸動脈斑塊增強強度:大量數據表明,患者頸部動脈斑塊增強強度(斑塊硬化程度)越高,患者發生冠心病的概率越高,因此頸部動脈斑塊增強強度多用于診斷冠心病的發生情況[15]。③頸層動脈斑塊積分與內膜中層厚度:當患者頸動脈斑塊積分與內膜中層厚度越高時,患者出現血管腔堵塞與冠心病的概率越高,二者關系較為密切,因此臨床上多將頸動脈斑塊積分與內膜中層厚度作為診斷冠心病發生的具體依據。
目前臨床上多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的方法檢測受檢者頸動脈斑塊狀況,如斑塊數量、大小、位置與種類等,分析其原因為該診斷方法無輻射、可反復多次檢查、費用較低等[16]。
通過分析本次研究結果可知,相比健康體檢人員,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在頸動脈斑塊與冠心病關系評定中的效果更優。疾病組(冠心病患者)中檢測出42例存在頸動脈斑塊,健康組(健康體檢人員)中則僅有2人,兩組檢出率分別為70.00%與3.33%,疾病組檢出率明顯高于健康組,差異有統計學差異(P<0.05)。疾病組斑塊增強強度為70.00%(檢出人數為42人),健康組斑塊增強強度為3.33%(檢出人數為2人),疾病組斑塊增強強度高于健康組,差異有統計學差異(P<0.05)。疾病組的斑塊積分為(1.98±0.36)分,內膜中層厚度為(2.01±0.38)mm;健康組的斑塊積分為(0.94±0.32)分,內膜中層厚度為(0.69±0.32)mm,兩組成員的斑塊積分與內膜中層厚度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數據與邸周寧[17]所得數據基本相同,表明本研究具有較高的可信度與科學性。
綜上所述,頸動脈斑塊的性質與冠心病患病情況存在較為密切的關系,因此將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應用于頸動脈斑塊與冠心病關系評定中,有利于冠心病的診斷,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吳亮玉.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在頸動脈斑塊與冠心病關系評定中的應用[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1,13(17):117-120.
[2]李邦合,顏平,萬海偉,等.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評估老年退行性心臟瓣膜病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研究[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9,19(10):1933-1936,1986.
[3]毛銀娟,張近.彩色多普勒超聲探查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聲像學特征與冠心病的相關性研究[J].河北醫學,2019,25(11):1915-1918.
[4]韓建梅,李琴.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頸動脈斑塊與冠心病關系的臨床價值研究[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20,4(1):215-216.
[5]劉惠聰,董曉雪.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參數對冠心病的預測價值[J].臨床醫學,2021,41(7):78-80.
[6]中華中醫藥學會心血管病分會.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中醫診療指南[J].中醫雜志,2019,60(21):1880-1890.
[7]陳小會,李俊蘭.紅細胞分布寬度與絕經后女性頸動脈斑塊Crouse評分的關系[J].吉林醫學,2020,41(1):27-30.
[8]王娟,舒小紅,曾玲,等.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頸動脈斑塊與冠心病關系的臨床價值分析[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8,2(1):7-9.
[9]李奇展,許英迎.分析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頸動脈斑塊與冠心病關系的臨床價值[J].中國醫藥科學,2019,9(9):155-158.
[10]潘善美.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頸動脈斑塊與冠心病關系的臨床價值[J].中國實用醫藥,2017,12(9):75-76.
[11]鄧魏敏.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頸動脈斑塊與冠心病關系的臨床價值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9,14(10):25-27.
[12]于湖,楊輝,石玉琴,等.彩色多普勒超聲評價頸動脈粥樣硬化與冠心病的關系[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0,5(11):133-135.
[13]林芳.CHD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特征及與患者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關系[J].中外醫學研究,2021,19(30):63-65.
[14]辛建軍,王志婧.冠心病患者頸動脈斑塊的超聲特征及其與冠狀動脈嚴重程度的相關性研究[J].貴州醫藥,2020,44(6):980-981.
[15]彭紅艷,李小晶,賈海珍,等.超聲造影時間-強度曲線分析冠心病患者頸動脈斑塊內新生血管與高同型半胱氨酸的關系[J].重慶醫學,2019,48(1):64-66.
[16]舒娜.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頸動脈粥樣硬化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17):61-62.
[17]邸周寧.分析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頸動脈斑塊與冠心病的關系[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1,29(18):189-190.
2606501186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