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波
摘要:目的 淺析牙周病患者應用系統口腔護理干預對其牙菌斑控制及口腔保健行為的影響。方法 納入74例牙周病患者,均源自于2020年1月~2020年12月xx醫院收治,依據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37例,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研究組接受系統口腔護理干預,就患者牙周健康狀況、口腔保健行為進行組間比較。結果 研究組患者牙齦出血指數、牙周袋探診深度及牙菌斑指數均低于對照組,且刷牙次數增加、刷牙時間延長,正確掌握刷牙方式的人群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牙周病患者開展系統口腔護理干預,能有效控制牙菌斑生成,維持牙周組織健康,提升口腔保健行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關鍵詞:牙周病;系統口腔護理干預;牙菌斑控制效果;口腔保健行為
【中圖分類號】 R246.83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2)04--01
牙周病主要是指牙周組織的病患,包含僅累及牙齦組織的牙齦病極易涉及深層牙周組織的牙周炎兩大類,是臨床上較多見的口腔疾病,也是造成成年人牙齒缺失的主要因素,對人類牙齒及全身健康的口腔疾病[1]。有相關研究顯示[2],牙菌斑是粘附在牙齒表面的細菌性生物膜,即使除去牙菌斑,也會生成牙菌斑,為此,在牙周病治療過程中有效控制牙菌斑是關鍵。有學者指出,合理口腔保健措施能有效控制牙菌斑的生成。但常規護理措施僅側重于疾病,患者口腔保健意識不高,導致整體干預效果不佳[3]。系統口腔護理干預是一種整體化、規范化護理措施,能及時糾正患者錯誤認知,建立良好的口腔保健行為。鑒于此,本文就牙周病患者應用系統口腔護理干預對其牙菌斑控制及口腔保健行為的影響進行分析,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74例牙周病患者,均源自于2020年1月~2020年12月xx醫院收治,依據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37例,對照組男20例,女17例,年齡18~62歲,平均(43.15±4.31)歲。研究組男19例,女18例,年齡20~63歲,平均(43.17±4.29)歲。兩組患者基線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即護理人員向患者講解牙周病的發生、發展、治療方式及預后狀況,緩解其不良情緒,提升治療依從性,根據患者的病情給予適當的口腔護理措施等。研究組基于此接受系統口腔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口腔保健知識宣教,向患者宣教口腔健康相關知識,講解牙周病防治相關知識,可使用模型、照片、短視頻等方式進行宣教,促使患者掌握牙周病的發生及主要臨床表現等。同時講述牙菌斑、牙結石與食物嵌頓與牙周疾病發生、發展的相關性,掌握牙周病的危險性,促使患者對疾病知識的掌握,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
(2)口腔衛生指導,指導患者正確的刷牙,介紹刷牙對清除牙菌斑的高效性與必要性,在模型上演示,宣教豎轉動法和水平顫動法刷牙的技巧,將牙刷毛尖段對向齦緣,刷毛與牙齒形成45°,稍加壓,促使刷毛一部分進入牙齦溝,一部分進入鄰面牙間隙,注意力度,水刷毛在原位作前后方向短距離的水平顫動,顫動時牙刷移動約需1mm,每次2~3顆牙,根據順序將全牙每個面刷干凈。而后引導患者在模型上反復練習,促使其嫻熟掌握,有效刷牙3min/次,2次/d;指導患者選擇適宜的牙線、含氟牙膏等。
(3)藥物干預,囑咐患者遵醫囑定時、定量服用藥物,在服藥過程中若出現不良反應,需及時報告做好記錄,并給予相應的干預。可使用雙氧水(3%)對患者牙齦溝或牙周袋進行沖洗。結合患者自身口腔環境,選擇適宜的漱口水,叮囑其用餐后漱口。
(4)避免交叉感染,囑咐患者使用一次性漱口杯,應用獨立牙杯、牙膏與牙刷,保持洗漱用品衛生,避免交叉感染。同時在對患者開展護理過程中,對器械進行消毒,及時洗手,保障無菌操作。
1.3 觀察指標
詳細記錄兩組患者牙周健康狀況、口腔保健行為。①牙周健康狀況,即記錄患者牙齦出血指數、牙周袋探診深度及牙菌斑指數。②口腔保健行為,包含刷牙次數、刷牙時間、刷牙方式及牙線使用等。
1.4 統計學處理
全文數據均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計算分析,其中均數±標準差(x±s)用于表達計量資料,χ2用于檢驗計數資料,P決定是否有差異,其中P<0.05表示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牙周健康狀況組間比較
護理后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患者牙齦出血指數、牙周袋探診深度及牙菌斑指數均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兩組患者口腔保健行為組間比較
相較于對照組,研究組刷牙次數增加、刷牙時間延長,正確掌握刷牙方式的人明顯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牙線使用方面兩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 討論
牙菌斑生物膜是以整體生存的微生物生態群體,是基質包裹相互粘附或黏附于牙間、牙面及修復體表面的細菌性群體,其借助生物膜特性粘附于牙體表面,不被水沖掉,去除后仍會再次生成,難以清除,是導致牙周組織破壞的重要因素。菌斑控制的方式較多,可以通過機械性措施、化學方式及強化口腔衛生等[4]。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患者牙齦出血指數、牙周袋探診深度及牙菌斑指數均低于對照組,且患者口腔保健行為更良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口腔護理干預是健康宣教的一部分,其能促使牙周病患者掌握疾病相關知識,了解牙菌斑對牙周病的重要性,并能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5]。系統口腔護理干預中積極開展健康宣教,充分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提升患者自我保健意識與能力,建立正確的口腔保健意識,從而促使其主動采取口腔健康行為。同時指導患者正確刷牙,刷牙是一種常規有效的口腔保健措施,是最易接受的牙周病預防方式[6]。正確的刷牙方式能有效清除牙齒表面牙菌斑,清理食物殘渣,按摩牙齦組織,同時牙膏中的特殊成分能有效預防牙周病、齲齒。目前臨床推薦采取豎轉動法和水平顫動法刷牙,豎轉動法刷牙有助于清除牙齒表面菌斑,水平顫動法可有效清除除齦溝周圍菌斑。
總而言之,在牙周病中應用系統口腔護理干預,能有效控制牙菌斑生成,保障牙周組織健康,養成良好的口腔保健行為,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鐘曉麗. 系統口腔護理干預對牙周病患者牙菌斑的控制效果[J]. 醫療裝備,2018,31(13):160-161.
[2] 王少賢,焦玉鳳,黃云芳. 系統口腔護理在牙周病患者中的應用體會及效果研究[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20,7(39):133,188.
[3] 金巧紅. 系統化口腔護理對牙周病患者口腔健康及保健行為的效果觀察[J]. 中國社區醫師,2020,36(14):154-155.
[4] 趙雙紗,吳韞慧,賈俊. 系統口腔護理在牙周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 中國民康醫學,2021,33(7):190-192.
[5] 李湘緣. 系統口腔護理干預對牙周病患者口腔保健知識認知率的影響評價[J]. 基層醫學論壇,2020,24(6):780-781.
[6] 尹建娜,林巧,吳愛華. 系統口腔護理干預對牙周病患者口腔保健知識認知率的影響研究[J]. 心電圖雜志(電子版),2020,9(2):191-192.
19905017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