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容
摘要:胃息肉屬于消化內科胃部黏膜表面良性隆起性病變疾病,疾病出現伴隨多種臨床癥狀,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降低患者生活質量。臨床針對疾病治療主要以內鏡治療為主,通過內鏡下實施黏膜切除術以此改善患者病癥,幫助患者更快愈后。但由于手術治療存在入侵特點,因此手術中患者會存在生理以及心理異常情況。臨床護理工作深入發展,以手術治療輔助臨床護理可以確保患者術前、術后各項指標均保持正常,減少情緒影響,降低并發癥。筆者結合自身經驗,圍繞胃息肉內鏡黏膜切除術治療中護理服務進行分析,具體內容綜述如下:
關鍵詞:內鏡下黏膜切除術;胃息肉;護理
【中圖分類號】 R573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2)04--01
現階段人們飲食不節制,生活習慣,作息習慣變化導致患有胃炎以及慢性胃炎患者數量逐漸增多,患者疾病出現后通常會伴隨腹痛,惡心,嘔吐,食欲下降等癥狀,如果不能及時有效救治極易導致患者病癥加重,增加治療難度。隨著微創手術臨床技術發展,胃息肉內鏡治療逐漸趨于常態,通過黏膜切除術將胃息肉進行切除可實現控制疾病進展,降低胃部癌變目的。文章主要以胃息肉發生原因、現狀以及治療手法為切入點,進而對患者圍術期護理內容進行分析,旨在有效提升胃息肉患者治療安全性,幫助其有效預后。
1.胃息肉病因、現狀分析
病因可以分為兩部分:(1)基本病因。①感染幽門螺桿菌(Hp),胃黏膜在細菌感染長期后形成炎癥,受到炎癥刺激使上皮細胞再生,進而導致息肉出現,這部分息肉又被稱之為腺瘤性息肉或增生性息肉。②質子泵抑制劑(PPI),該藥物具有胃酸抑制效果,使患者胃部胃酸減少,增加出現胃息肉概率。③膽汁反流,膽汁反流會造成胃內酸堿環境產生影響導致炎癥發生。(2)誘發因素:飲食不健康,作息不規律,長期情緒低落,缺乏有效運動等均是誘發患者出現胃息肉原因[1]。
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目前胃息肉檢出率為1.1%~6.49%。疾病發生的類型主要以胃底腺息肉以及增生性息肉為主,且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發病率;而男性出現腺瘤性息肉發病率高于女性。由于近年來人們飲食,生活,作息,壓力等多方面變化導致胃息肉發生越來越低齡化,因此需要積極加強疾病治療研究。
2.手術介紹以及護理內容
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通常指的是利用內鏡實現患者病變粘膜全部切除的治療方式。該種手術方式結合了內鏡息肉切除術以及內鏡黏膜注射術,屬于臨床疾病根治性手術的一種。該種治療方式通常適用于消化道出血黏膜病變患者;除此之外,手術還適用于消化道扁平息肉以及粘膜下層肌瘤治療。手術方法可以分為4種,分別是黏膜下注射切除法,透明帽法,套扎器法,分片切除法。4種手術方法需要依據患者病情狀況以及生理特點進行選擇。但是由于手術具有創傷性特點,因此在為患者開展手術前以及手術過程中和手術后,均需要配合有效的護理措施[2]。護理措施需要重點從患者生理以及心理等兩方面展開護理,生理上主要體現術后并發癥,疼痛護理,心理護理則重點體現在患者手術治療過程中不同時間內的情緒狀態護理,只有保證生理護理以及心理護理同步進行才能實現患者術后快速康復。
3.護理內容
3.1術前護理
3.1.1心理護理
大部分患者對于手術治療疾病仍然存在恐懼感,在手術前會出現情緒異常,例如不說話,情緒低落,焦慮,恐懼等情況,針對這種情況護理人員需要積極主動患者交流,心理護理從認知性心理護理,深入性心理護理,溝通性心理護理,指導性心理護理等內容為患者進行護理,讓患者接受自身病情,對疾病有深層次認識,主動與患者交流,將導致患者出現不良情緒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措施。王娜[3]在報道中針對胃息肉行內鏡黏膜切除術患者進行術前心理護理,護理結果顯示實施心理護理的患者SAS評分與SDS評分均較低,而且護理滿意度更高,這一結果提示在開展手術治療前,為患者展開心理護理更能讓患者情緒改善。
3.1.2術前準備
為患者實施手術前,需要叮囑患者戒煙超過兩周,如果患者存在呼吸道病變,需要積極展開呼吸道鍛煉;為患者進行基礎術前檢查,例如血常規檢查,凝血功能檢查,生化檢查,心電圖檢查;如果患者存在營養不良情況,積極為患者補充人體精蛋白制劑;如果患者年齡較大或者存在基礎性疾病需要科學選擇手術時間;如果患者呼吸功能不全需要對患者肺部狀態進行評估。滿足手術要求后積極為患者做好補液準備,器械準備,做好手術室清潔,保證手術安全。
3.2術中護理
積極配合麻醉醫生麻醉工作,同時連接好相關手術器械,準備好手術,使用藥品指導患者手術體位姿勢對手術儀器進行連接;手術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密切關注患者生理指標變化,出現異常及時與主刀醫生說明;同時由于手術時間長30min左右,因此手術過程中注意手術室溫度以及濕度(25℃,55%~60%);對醫生所需要的醫療器材進行及時提供;觀察患者手術過程中出血情況,如果患者手術過程中出現持續性出血,需要積極對患者補液,做好患者體溫維持。完成手術治療后,需對手術器械進行整理,觀察器械數量是否正常,防止手術器械遺留在患者體內。胡夢玲,魏建紅[4]等人在報道研究發現胃息肉患者手術護理,可以縮短患者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排便時間,住院時間等指標,且術后出現并發癥情況較少。
3.3術后護理
3.3.1飲食護理
術后少量飲水4-5湯匙/次,2小時1次患者沒有不良情況給予流質飲食,50ml~80ml/次;術后第三天給予全量流食100~150ml/次,6~7餐/d,飲食保證不刺激,2~3h進餐1次,飲食控制含糖量高食物,餐后叮囑患者平躺20min。術后兩周恢復半流食,例如稀飯,混沌,面條,5~6餐/d,飲食中注重蛋白質補充,同時注重新鮮蔬菜補充,保證食物多樣性,改善患者機體營養狀況。除此之外,叮囑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勞逸結合,不能過于勞累[5]。
3.3.2疼痛護理
患者術后麻藥藥效消失后容易出現疼痛并且伴隨體溫升高,惡心嘔吐等情況,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術后疼痛進行評估,為患者使用音樂干預,護理人員指導患者緊閉雙眼,放松心情為患者播放,減輕患者疼痛感。若患者疼痛不耐受,嚴格按照醫囑為患者使用嗎啡,哌替啶等藥物進行鎮痛;若患者體溫超過38攝氏度持續一周,需及時聯系醫生采取救治。
3.3.3康復護理
康復護理中需要指導患者定時排便,叮囑患者養成排便時間,訓練患者排便反射,或者每餐后30min進行排便活動。指導患者正確的排便體位姿勢,降低心臟負擔,但需要保證患者自尊,以蹲位或者作為為主。指導患者腹肌運動練習,指導患者深呼吸下腹部用力;定期對患者進行被動訓練,例如按摩患者關節肌肉,引導患者關節活動,并對患者翻身2次/h,當患者手術2~3天后病情穩定,積極鼓勵緩患者床旁活動,依據患者術后康復情況擴大患者床旁活動范圍,逐漸提升患者機體康復水平。
4護理新方向
臨床護理主要以西醫護理為主,通過西醫護理實現患者疼痛,改善病情,緩解機體康復。而中醫隨著臨床疾病治療的廣泛應用,其臨床治療價值以及臨床護理價值均有所提升。例如穴位按摩,針灸,艾灸等措施,胃息肉患者手術后很容易出現腹脹腹痛等情況,這種情況結合中醫中針灸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病情[6]。而且現階段臨床護理內容較為豐富,但仍然存在著護理深度不足,因此在今后的患者手術治療過程中,既需要保證橫向護理方面范圍擴大,同時更加需要注重增加縱向護理深度,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滿足現階段臨床患者手術治療中護理服務需求。
總結
胃息肉在臨床中具有高發性以及多發性,如果不能及時為患者開展治療極易導致患者病情加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EMR屬于微創手術,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但是由于具有入侵性特點易對患者情緒造成影響,情緒影響心理與生理,針對手術治療需要積極開展護理,圍繞整個手術期,做好術前,術中以及術后護理,更好體現出現代護理服務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楊會東.分析采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胃息肉的護理措施及臨床使用價值[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20,4(01):40-41.
[2]滕利.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胃息肉的康復護理效果分析[J].系統醫學,2021,6(14):164-167.
[3]王娜.胃腸息肉患者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綜合護理效果評價[J].中國社區醫師,2019,35(23):146+149.
[4]胡夢玲,魏建紅.醫護一體化干預應用于內鏡下胃息肉黏膜切除術對患者負性情緒、術后康復及并發癥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1,18(18):2758-2761.
[5]朱慧新,高艷,劉谷婕.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胃息肉的護理研究[J].吉林醫學,2020,41(10):2524-2526.
[6]楊靜靜,牛燕.圍手術期護理在無痛胃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胃息肉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醫療裝備,2020,33(10):145-147.
2563500520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