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玉曉?馬平
摘要: 目的 研究在農村邊遠地區帶管出院腫瘤患者管理中加強鄉村醫生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維護技能培訓的效果。方法:選取2021年1-12月在本院就診的農村邊遠地區PICC帶管腫瘤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選擇常規健康宣教并在出院期間返院進行導管維護,觀察組由所在的鄉村醫生進行導管維護,對比兩組患者干預效果。結果:對兩組觀察結果進行比較,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健康狀況、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農村邊遠地區PICC帶管腫瘤出院患者由經培訓合格的鄉村醫生進行PICC導管維護,可有效預防并發癥發生,降低經濟支出成本,提升其生活質量和滿意度,值得推廣。
關鍵詞: 鄉村醫生;培訓;農村邊遠地區;經外周置入的中心靜脈導管;腫瘤
【中圖分類號】 R73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2)04--01
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主要是指由外周靜脈穿刺置管,促使導管尖端處于上腔靜脈或下腔靜脈的導管,具有操作便捷、經濟、創傷小等優點[1],目前PICC已被廣泛應用于腫瘤患者治療中,但因患者對PICC維護知識缺乏等因素導致其無法按照醫囑及時進行導管維護,特別是農村邊遠地區患者導管維護效果更低,極易造成導管脫管、堵塞、感染等并發癥發生,嚴重影響患者預后,降低其生活質量[2]。因此,該類患者需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時間往返醫院進行導管維護,增加患者家庭經濟負擔。對農村邊遠地區PICC帶管腫瘤出院患者所在地鄉村醫生進行PICC維護知識培訓,能夠有效的給本村患者進行導管維護,延長導管使用時間,預防脫管、感染等并發癥發生,提升患者生活質量[3],降低經濟成本。本文就30例農村邊遠地區帶管出院腫瘤患者由經培訓合格的鄉村醫生進行PICC維護,觀察其效果,闡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本院2021年1-12月的60例農村PICC帶管腫瘤患者納入研究,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入組標準[4]:(1)均為首次實施PICC置管,并在本院置管、治療患者;(2)出院時經檢查無PICC并發癥;(3)患者及其家屬具備正常理解能力。排除標準:(1)伴肝、腎等其他器官功能衰竭;(2)伴語言障礙,理解能力異常。以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兩組,各30例。觀察組男、女各16、14例,年齡在25~75(54.53±5.13)歲;文化程度:小學14例,中學及以上16例。對照組男、女各14、16例,年齡在20~78(55.27±5.62)歲;文化程度:小學13例,中學及以上17例。2組資料相比無差異(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選擇常規健康宣教并在出院期間往返醫院進行導管維護,方式如下:護理人員在出院前通過圖片資料、面授等方式詳細介紹PICC置管維護知識,出院后定期隨訪,針對特殊需要患者,依據其實際情況增加隨訪次數;患者出院時進行導管維護1次,告知患者及其家屬每周返院維護1次,出現問題時及時溝通,若發生異常盡快返院處理。
1.2.2 觀察組患者在出院后由本村的村醫進行導管維護。對村醫進行培訓的內容:(1)理論知識:PICC置管知識、導管維護操作流程演示、強化無菌觀念。(2)示教:村醫生現場觀摩導管維護操作,邊教邊學,使村醫生進一步熟悉導管維護流程、原理。(3)實操考核:經過培訓后,村醫生要熟練掌握PICC維護理論及操作技能。(4)導管維護:患者出院后將患者的相關資料轉給村醫生,讓村醫生了解患者的相關情況,進行導管維護。
1.2.3 健康宣教與隨訪:每周與村醫進行溝通,了解導管維護與導管功能情況及患者健康狀況,對村醫及患者存在的疑問進行解答,發現問題及時修正。
1.3 觀察指標
①并發癥:統計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其中包括靜脈血栓、感染、過敏性皮炎、導管脫出、導管堵塞等。②生活質量:干預后隨訪6個月,以生活質量調查表(SF-36)[5]評估兩組生活質量,包括一般健康狀況、社會功能,各項分值在0~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高。③統計兩組置管時間。
1.4 統計學處理
全文選用SPSS 20.0程序處理,x±s表示計量數據,以t檢驗,%表示計數數據,以χ2檢驗,組間存在差異以P<0.05表示。
2 結果
2.1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6.67%低于對照組36.67%,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 兩組SF-36評分與置管時間對比
干預前兩組一般健康狀況、社會功能對比無差異,且兩組置管時間對比無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PICC給腫瘤患者帶來一條便捷、時間長、經濟與安全的靜脈治療通路,但患者出院后,因諸多因素影響,維護效果較差,尤其是農村邊遠地區患者,因其缺乏PICC維護知識、缺乏專業護理人員跟進、維護地點離家遠、患者經濟方面等因素影響不能按時來醫院維護,造成PICC維護依從性差,容易引起導管脫出、感染、堵塞、過敏性皮炎,甚至發生靜脈血栓等并發癥,影響患者預后恢復[6]。因此針對農村邊遠地區患者由當地的村醫生給予有效PICC導管維護至關重要。
當地的村醫和患者由于在同一個村,關系比較熟悉,語言方面容易溝通,對于維護行動不便的患者村醫還可以上門維護,提高PICC導管患者維護依從性,保障導管維護效果[7];通過對村醫進行培訓后掌握導管維護相關知識,同時給予模擬培訓、考核等,可使村醫對導管維護知識掌握度加速[8]。本文研究顯示,干預后觀察組較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一般健康狀況、社會功能評分均高,表明在農村邊遠地區PICC帶管腫瘤出院患者由村醫生進行導管維護,可顯著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降低經濟成本,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加強培訓村醫生PICC置管維護知識,對于農村邊遠地區PICC帶管腫瘤出院患者可保障維護效果,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預后,降低經濟成本,提高患者滿意度,為其日后生活質量提升提供保障,值得在基層推廣。
參考文獻:
[1]李應菊,李紅,譚嬿,等.區域PICC維護網絡的構建及其在出院帶管患者并發癥預防中的價值[J].現代腫瘤醫學,2018,26(11):1762-1765.
[2]呂士芹.城鄉聯合延續護理對耐多藥肺結核患者帶PICC出院后強化治療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7,36(7):865-869.
[3]賴麗君,吳蘭華,陳玲,等.新疆地區腫瘤患者化療期間PICC并發癥發生率及其影響因素的前瞻性研究[J].現代臨床護理,2017,16(12):1-6.
[4]陳小芳,沈麗娟,王月兒,等.醫共體模式提升基層醫院護士PICC維護技能的效果[J].中國鄉村醫藥,2020,27(8):71-72.
[5]余菊,張艷,解燕.基于醫聯體的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同質化維護模式的建立與應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21,25(15):82-84,88.
[6]王朋朋,應燕萍,吳林秀,等.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帶管腫瘤出院患者兩種導管維護方式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8,21(3):296-301.
[7]楊玉慧,許秀麗,朱珠.醫院藥師關于出院帶抗腫瘤藥安全性的知識、態度及實踐研究[J].中國藥學雜志,2020,55(6):480-485.
[8]潘戀俊,張素麗,劉愛霞.腫瘤化療居家患者PICC導管相關性感染危險因素分析及預防策略[J].浙江醫學,2019,41(6):610-613.
3495501908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