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寧剛
作為一名大學老師,每年9月,我都會迎來一群對大學充滿好奇和憧憬的新生。在過了初入大學的興奮期之后,隨著相對單調的學習生活的展開,我也遺憾地發現,有些學生其實并不喜歡自己所學的專業,或者比較迷茫,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
就我所知,不少學生的志愿填報,是在長輩們的過度關心下完成的。多數長輩首要考慮的是某個專業的當下熱度,以及未來就業的走向,而其中,考慮最多的則是就業如何、工作穩定與否、辛苦與否、薪資待遇如何。更有甚者,不尊重孩子的選擇,或者不切合孩子的性格特點,在“還不是為了你好”的名義下,粗暴地替孩子填報了志愿,決定了未來。

在課堂上,我曾不止一次地跟學生講:如果喜歡自己所學的專業,當然好;如果不喜歡,也沒關系。但是,你一定得盡快找到自己喜歡的課——哪怕不是你專業內的課,也一定得盡快去想,自己喜歡什么專業,可以通過什么渠道去學習、自我充實。這個尋找的根本,實際上是尋找自己,了解自己,看什么適合自己。如果能在這個基礎上實現“一專多能”,最好不過。這既是自我能力的提高與拓展,也是自我的實現。
我上大學時,就不怎么喜歡自己所讀的新聞學專業,所以經常溜號去中文系、哲學系去聽課,并且一度想轉專業到中文系去,后來由于種種原因沒有轉,卻在考研究生時堅決換專業,報考了哲學系。在哲學系從碩士讀到博士畢業后,又到大學的文學院工作。正因為有這樣跨專業學習和工作的經歷,所以我非常理解同學們的困惑。
我的學生,有畢業去做小學數學老師的,也有去做中學英語老師的。這樣多元的發展所昭示的,是他們作為個體的無限可能。我為他們感到高興和自豪。
我想,家長也要多多地支持孩子的選擇,哪怕他們的選擇與我們的期待很不一致。某種意義上說,只要是正當的選擇,與我們期待不同,更值得肯定、贊許,因為他們靠自己活出了出乎我們意料的自我。
在《大學的啟蒙:齊文濤、宋寧剛對談錄》一書中,我和齊文濤博士從自身的學習和工作出發,從自己作為學生和社會人的角度出發,討論年輕人如何自我成長,進而討論一個社會人如何自我定位和發展的問題。不敢說我們成長、探尋過程多么具有代表性,但是作為出自普通家庭的孩子,我們一路讀書、一再轉換自己所讀專業的摸索,我相信還是會有一定的普遍性,也希望我們走過的“彎路”,對于年青的學子們,有些借鑒的意義。
對年輕人來說,家庭永遠是輔助,更像是機場的跑道,為他們助飛,最終還是要靠自己去翱翔。這就需要他們在成長中,逐漸做到對自己心里有數,從被動的調整,到主動的探求,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適合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