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奕

截止到2021年5月12日,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占總人口的18.7%。隨著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人口結構老齡化與老年人的入學需求產生了矛盾,現有的老年大學在場地、課程、師資等方面無法滿足實際需要,從量上供不應求,導致前幾年老年大學“一座難求”現象十分突出,甚至出現連夜排隊報名的情況。近年來,隨著《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實施,助力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政策的貫徹,及文化養老產業的興起與多機構合作養老、“家門口老年大學”、網上老年大學等舉措的落實,浙江省從宏觀上已經大幅度提升了老年大學的辦學數量,有效緩解了“一座難求”的矛盾。例如:2020年,浙江省政府提出新建100所老年大學(學堂)的民生實事項目,為此,全省各地全面盤活整合教育和公共文化類資源,依托高校、居家養老中心(社區活動中心)、成人學校和閑置校舍進行新建、改建和擴建老年大學(學堂),吸引社會力量投資新建,積極開辟老年教育場所。通過學校共建實現“家門口上學”,課程共上實現“家里邊上學”,師資共享實現“家里上好學”。截至2020年,全省已經完成新建105所老年大學(學堂),其中寧波完成新建12所,新增學位2800個,順利完成建設任務。又例如,截止到2020年4月,寧波鄉鎮社區老年大學數量達到了119所,一年內新掛牌的社區老年大學村(社區、機構)教學點達到了162個,實體班級注冊老年學員數量達到了7.6萬多人。而網上老年大學的開設,更使老年學員的數量從校內延伸到了校外,老年教育普及率大幅度提高。
可是,數量上的增幅并沒有真正解決“一座難求”的問題,從整體上來看,“座”的數量還無法對等需就讀老年大學的老年人口數量:以2021年我國老年人口總數26402萬人計算,全國老年大學入學人數(含遠程教育人數)為2000萬,入學率僅為7.58%。且這兩年來,部分地區老年大學還出現了結構性的“一座難求”現象——有的課程網上報名時出現“秒搶”狀況,許多新學員“一座難求”,惋惜著急;有的課程升學率和報名率很低,出現班級人數不足的情況。這也就是學員眼中的“好座難求”現象——我需要讀的課程讀不了,以及“有座不求”現象——開的課我不想讀。對學校來說,開設的“座”卻無法滿,形成資源浪費;已經開的“座”供不應求,資源利用雖已最大化,卻滿足不了需求。雖然從宏觀數量上學校的“座”大大增加,已經和“求”不斷接近,但從整體結構上看“座”和“求”不匹配、不平衡,質量和均衡性上還無法滿足老齡人口的心理需求,呈現出整體數量上“座”“求”正在縮小距離,而部分老年大學“好座難求”“有座不求”的結構性“一座難求”現象。
針對上文所述的老年大學結構性“一座難求”現狀,有必要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分析研究,以便針對性地加以改進,同時促進老年心理健康水平向前發展。這既是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必然選擇,也是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要求,意義重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所長李蘭認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多種經濟社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子女及其陪伴狀況、經濟條件、社會參與程度、對退休生活的適應能力等都會影響到心理健康。從心理學角度對結構性“一座難求”現狀加以分析研究,并從學校教學管理、課程建設上破解改進后,又能反過來加深老年人的社會參與程度、提高其對退休生活的適應能力,從而對其心理健康造成積極影響,形成良性循環。
近幾年來,寧波老年大學的聲樂體舞類課程班級數在不斷擴大,就讀人數在各類課程中占比較大,偶有較小減幅,總體屬于供不應求的狀態。以寧波老年大學自2009年到2021年聲樂體舞類課程就讀人數為例,如下圖所示:

自2018年推行小班化后,由于區縣老年大學及社區、“家門口老年大學”普惠性體育類課程增多,整體“座”的數量呈逐步下降趨勢,這也從側面反映出近幾年來老年大學“座”的整體數量在增加,供求矛盾在減緩。以上結構性“一座難求”現象背后,可以反映出老年人心理上哪些問題呢?我們知道,往往人在心理上缺少什么就強烈地需要什么。以上現象說明老年人非常需要活動身體,需要得到放松,說明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缺少放松和輕松,心理狀態呈現出不同程度的焦慮。引起焦慮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退休后的落差、子女不在身邊、老伴過世后的空虛、無處排解的壓力等等。因此,他們在老年大學“座”的選擇上會下意識地趨向能活動筋骨、輕松愉悅、不用太動腦筋的課程,以此來點燃晚年生活的熱情,鍛煉身體的同時,緩解焦慮、釋放壓力、重新融入社會。從這一點上看,聲樂體舞類課程為首選。老年人焦慮的表現一般精神性的焦慮要少一些。更多的表現在軀體不適上面,比如全身不舒服,肌肉僵硬、緊張,頭暈、頭痛、睡眠不好、胸悶、心慌、手腳疼痛、肩背酸痛等,而這些軀體上的不適很有可能是心理焦慮引起的。特別是嚴重失眠,這是老年人焦慮癥的最主要特征。而當他們把注意力轉移到感興趣的聲樂體舞類課程時,這些癥狀能得到有效緩解,甚至最終撫平焦慮。
查看近幾年寧波老年大學醫保類課程就讀人數,發現總體上增減幅度不大,相對穩定,顯示出了老年人對此類課程的持續性需求。從這一現狀來看,其折射出的是當下老年人對自己身體健康狀態的擔憂和重視、對走向生命終點的恐懼、對未來可能出現的疾病的恐懼。于是,老年學員對醫學保健類課程十分熱衷,有的甚至把醫學保健系的所有課程都讀了,還不離開,反復學習。

目前社會上,對老年人的生命教育重視不夠,更關注的是老年人身體上的醫療服務和生活上的養老服務,可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退休老人的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物質保障程度不斷提高,但是精神上的壓力持續增長。再加上部分老人子女不在身邊,或本身有許多基礎性疾病,心理上的死亡恐懼會伴隨著焦慮逐漸加深,非常不利于老年心理健康。從這一點上看,不斷拓展課程種類和班級數量的醫學保健類課程正滿足了老年人對于身心保健、生命教育的需求。通過學習,老年人能增加對已有疾病的了解,減少對未知疾病或死亡的恐懼心理。
隨著近幾年社會數字化程度加深,智能產品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其中,智能手機的普及更是讓許多老年人樂在其中,又憂在其中。想用卻不敢用,想買卻怕弄壞,有的還由此產生了社交焦慮。寧波老年大學近幾年手機類課程種類不斷豐富,班級數量也在增加。近幾年來,隨著寧波市科協、社區等參與手機智能類普惠性課程推廣,老年人對基礎類的手機、電腦課程需求在逐漸下降,但整體需求仍趨于穩定。對于更高端應用或創新創作型的智能手機應用類課程則求遠大于供,例如今年新開的手機攝影課程,網上報名時幾乎被秒搶。此類結構性“一座難求”的現狀背后,就是當下老年人對掌握智能產品應用更高技能的渴求,對由此帶來的社交方式產生的焦慮,對跨越“數字鴻溝”產生的學習動機及能否跨越的不安。
心理學認為,社交焦慮是一種對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的心理問題。分為一般社交焦慮和特殊社交焦慮。本文所描述的社交焦慮,僅限于一般心理問題,不涉及情況嚴重的精神疾病。這類心理問題,緣起于智能手機或相關智能信息產品所帶來的一系列負面情緒或外在表現。例如:買了新的智能手機,卻不肯使用微信功能,拒絕加入老年大學的班級微信群;拒絕使用智能手機,堅決拒絕學習微信、支付寶等功能,仍舊使用唯一的電話社交方式;不會用醫院、車站等智能服務,怕失面子不問人,也不問子女、不問老年大學同學,寧可不出門;害怕用手機微信、qq等進行社交,也不肯學習,就算用,也一直處于緊張的狀態,晚上失眠,一遍遍回放自己操作手機的過程,是否有哪些細節沒注意,可能被別人笑話……

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助力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各地積極響應,開展了許多舉措,落地了一系列政策,也開發了許多適老化的智能產品。可是,“數字鴻溝”不僅僅在外,更在內心,在老年人的意識領域中。要真正跨越“數字鴻溝”,還得跨越心理上的“鴻溝”、意識上的“鴻溝”,克服由智能產品引起的社交焦慮,實現和全社會客觀環境提供的智能適老化雙向奔赴,最終達到老齡人口的數字化全融入。
從寧波老年大學2021年的報名情況看,英語類課程的報名需求有所下降,尤其是升學班級的就讀率,與歷年相比下降不少。歷年來,英語類課程的升學率總體呈遞減狀態,從初班開始就讀的老年學員,他們的學習需求隨著學習內容的加深和考核要求的變化而減弱。因此,導致近年來學校英語類課程出現除初班外“座”大于“求”,學習持續性不足的情況。這一現狀背后,折射出的是老年人在相對較難的語言類課程學習上有一定的學習障礙,影響著學習興趣和成效,并最終影響了升學率。
一般來說,成年人的學習障礙來自環境、生理、學習心理及學習能力。而老年人的學習障礙主要源于生理和學習心理。從生理角度看,老年學習者的流體智力隨年齡的老化而減退,而晶體智力則并不隨年齡的老化而減退,反而隨著閱歷經驗的積累、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而有所增長。語言類課程的學習,相對依賴于流體智力,如知覺速度、機械記憶等,在詞匯理解等方面也會依賴晶體智力,這就取決于老年學員自身的知識層次和文化背景。因此,對于文化層次相對低一些的初學者來說,的確非常不容易,容易造成學習障礙。另外,有些老年人的學習心理(主要指影響人參加學習的個人信念、價值觀、態度或觀念)有缺陷,學習動機不明確,導致無法最大程度地投入學習。如,為了和朋友聊天、活動而報名學習;覺得老年人學英語就是學不會,學得很慢;怕開口,怕讀不好、說不好被老師同學嘲笑等等。這些問題組成的學習障礙就成了“攔路虎”,使老年人語言類課程學習相對較難,形成“有座不求”現象。
除了以上從課程方面分析結構性“一座難求”背后的心理外,“座”與“求”的關系還可以從老年人的就學距離及對課程、師資質量的要求方面去進行分析,對其背后的心理探究一番。
在對老年人進行問卷調查時發現,很多老年人會因為老年大學距離自己家的遠近而選擇入讀的學校,絕大多數老年人會就近入學,選擇離自己家最近的老年大學讀書,不在乎讀什么類型的課程。同時,已經入讀“家門口老年大學”的部分老年人還會再到其他老年大學報名更高質量或更優師資的一門課程。因此,老年大學課程的質量和優秀的師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座”與“求”的關系,引領著老年人就學人數向一小部分高端精品類課程流動,“座”越好,求越難,最后導致好“座”難求。
探究上述現狀背后老年人的心理,就近入學屬于“人之常情”的利己心理,而擇課擇師則反映出較普遍的從眾心理和喜新心理。隨著優質課程師資形成良好的口碑,有的老年學員甚至會跟著名師良師走,他們在哪所老年大學任教,老年學員就跟到哪里就讀。
綜上所述,老年大學在近幾年從“一座難求”到結構性“一座難求”的過程中,折射出老年人以下幾方面的心理問題及需求:
1.焦慮較多,需要社會、學校給予心理支持機制,緩解情緒壓力,撫平因智能設備社交、疾病死亡等產生的恐懼、焦慮,提供學習、生活上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2.語言類課程學習障礙較多,尤其是沒有基礎的老年人,需要學校從課程改革入手,對語言類課程進行優化,在校園文化上形成鼓勵、包容、開放的氛圍,舒緩學習壓力,提升學習信心,從而為他們在心理上克服學習障礙提供積極幫助。
3.老年人求“座”受離家距離、課程、師資、口碑等影響,對高質量精品課程的需要在逐步上升,對課程的選擇更趨于多元化,更注重追求精神上的滿足。
針對上述老年人的心理問題及需求,如何用“心”調“教”——從老年心理健康的角度“對癥下藥”地優化學校教學管理,提升課程設置及師資建設的合理性、科學性,從而使“座”的種類、數量設置更精準,逐步滿足老年群體的心理需要,逐步破解結構性“一座難求”的問題?筆者認為,需要學校、社會共同努力,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場動力理論和社會資本理論等都強調人所處的環境對其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老年大學作為老年生活的重要環境之一,其課程設置體系直接影響著校園學習環境,影響許多老年人的學習心理和情緒健康。因此,優化老年大學的課程設置體系意義重大。寧波市老年大學系統要以即將成立的寧波老年大學協會為抓手,充分發揮社區的作用,與優質媒體、機關單位合作,建立老年人信息大數據庫,構劃寧波市老年人社區信息地圖,充分了解各區域老年人的學習需求和心理健康狀況,以此作為老年大學線上線下課程設置的依據之一,讓課程種類、開設數量、師資配置等更加精準化。在此基礎上,與各區縣市老年大學形成課程設置系統合作網絡,參照課程需求的大數據分析,調整寧波老年大學和其他各區縣市老年大學的課程設置,讓寧波市各級老年大學的課程設置分布更加合理化,符合老年人“就近入學”的區域性需求,也同時滿足部分老年人對小眾類精品課程的高端化追求,更滿足遠程教育資源的普惠性要求,從而調節課程、教師等老年教育資源的均衡性,使“座”與求的供給關系達到一個較為平衡的狀態,破解結構性“一座難求”的問題。
隨著社會信息化程度的不斷加深,老年大學的遠程教學需求也在不斷擴大,它是線下的“座”暫時在數量上滿足不了“求”時的線上擴充方式,是新時代老年大學教學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滿足老年心理需求、提升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從前文來看,部分老年學員存在情緒焦慮、智能設備社交恐懼及學習障礙等心理問題,那么,在線下教學管理方式改進比較慢的條件下,對線上教學管理方式進行調整,可以較快實現對其心理問題的疏導、心理需求的滿足,從而對線下的“好座難求”“有座不求”現象產生影響,繼而緩解供求矛盾、破解結構性“一座難求”問題。
當下的老年大學遠程教學主要包括直播和錄播兩種方式,教學方式基本為:錄播時,無學員授課模式,自問自答;直播時,在線操作互動、答疑模式。教材千篇一律,教與學無差別對待,課程指南僅供線下報名。假設我們的線上教學管理向國際開放大學學習,如英國開放大學的無障礙研究,向有不同心理問題及需求的老年學員提供多樣化的教學,就能大大提升教學質量、擴大線上教學人數,平衡“座”“求”關系。例如:對在語言類課程上有學習障礙的學員除了提供正常版本的教材外,還提供線上的點播錄音教材(授課教師本人聲音)、大字版教材、作業點評一對一等服務,幫助學員克服心理上的學習障礙;對學員心理進行線上評估后,決定相應的教學方法和輔助技術,保證教學目標的無障礙達成;鼓勵不同的線上課程開設無障礙學習指南,介紹可能帶來挑戰的學習活動及供學員選擇的替代活動,線上場景模擬操作等,撫平焦慮程度不同的各類學員情緒。讓身體不便和有某類社交恐懼的老年學員足不出戶就能享受高質量的教學服務,讓有學習障礙的老年學員通過線上教學克服心理問題,提高線下到課率和升學率,讓對學習目標及下一階段學習計劃迷茫的老年學員通過線上學習,對自我學習能力有更清晰的認知和定位,為線下學習提供更精準的報名方向,讓“座”與“求”的關系趨于平穩、精準,資源利用最大化。
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擁有專業心理人才約兩萬人,其中只有20%從事應用心理工作,學校、社區心理健康服務人才極度缺乏,吸納和培養一支老年心理健康隊伍迫在眉睫。為走出老年心理健康人才困境,一方面加強應用型心理健康專業人才的培養,鼓勵各類高校開設老年人心理健康相關課程,依托養老院、老年大學等建設一批心理健康實踐基地。另一方面,要加強老年大學工作人員、老年教育者、社區工作者等從業人員的心理健康知識,對其開展有效、可持續的心理健康知識培訓,實現其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服務水平的理想。形成由心理健康專業人員、志愿者和社區心理助理組成的老年心理健康服務團隊。同時,注重對老年人家庭成員的心理健康宣教,建立老年心理健康團體,實現“互助”和“專業幫助”。尤其是老年學員較為常見的一些學習障礙、焦慮情緒和社交、疾病恐懼等,從業教師及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從老年心理學的角度改革授課方式,鉆研教學方法,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提升其學習信心和持續動力,平衡“座”與“求”的關系。例如:學校創設“積極生命教育”的校園文化氛圍,工作人員和教師學會用積極心理療法和理情療法自助調節心理的方法,從而在學校工作中化解沖突、有效溝通;教師要充分發揮老年大學學員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其主動學習心理健康知識,自我調節情緒、心態,在發現有不好的情緒時,有意識地給予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把負面心理扼殺在搖籃里。在建設好自我心理的基礎上,幫助同班同學調整學習心態,一是用自己的積極行動影響他人,起到正面榜樣作用;二是開展班集體心理輔導活動;三是在學習上互幫互助,可以用學習互助小組、結對子等方式形成同伴自助學習氛圍,同時也讓學得好的老年學員鞏固知識、提高講授能力,為進一步成為教師助手或學習輔導員提供鍛煉的平臺。這樣,可以有效緩解老年人的學習壓力,幫助他們克服心理上的學習障礙,提高學習自信,使教學質量不斷提升,同時也促使“好課”數量大幅度提升,反過來更加滿足老年學員的需求,有效緩解“好座難求”的矛盾。
此外,助力支持心理健康類社會組織發展,鼓勵具有心理健康相關專業知識背景的老年志愿者在校內校外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詢服務或幫助,使其在學習過程中更加積極、自信,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平衡部分課程的供給狀態,緩和“有座不求”的矛盾。
隨著教學管理的優化,課程設置的精準、科學,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將被逐漸滿足,逐步建立起區域資源相對平衡、供求矛盾不斷緩和、城鄉精神文化差距逐漸縮小的老年學習幸福圈,為寧波成為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先行市貢獻老年教育的積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