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壯,肖 敏,魯光英,澤旺仁真,趙曉東,何明珠
(1.四川省龍日種畜場,四川 紅原 624401;2.四川省若爾蓋縣科學技術和農業畜牧局,四川 若爾蓋 624599;3.四川高原牦牛生態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四川 紅原 624401;4.四川省紅原縣龍日鎮人民政府農業農村服務中心,四川 紅原 624401)

近年來,國家投入大量資金開展草原生態環境治理和草地資源合理開發等工作,實施國家天然草原退牧還草工程,落實草原生態補助獎勵機制,給探索四川省阿壩州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1 畜牧業發展概況 阿壩州畜牧業發展歷史悠久,發展速度較快。畜牧主管部門不斷加大對畜牧業科技投入的同時,培育出了以金川多肋牦牛、紅原麥洼牦牛、藏綿羊等一系列可適應惡劣高原環境的地方優良品種。
1.2 草業發展概況 阿壩州草資源豐富,有天然草原面積5 998.7 萬畝(1 畝≈667 平方米,下同),可利用草原面積5 784萬畝,州內地形復雜,地貌多樣,植物種類繁多,飼草以禾本科牧草為主,其次為莎草科、豆科牧草,還具有豐富的蟲草、貝母等野生名貴中藥材資源。在草原資源利用、保護的同時,也培育出以阿壩垂穗披堿草、阿壩燕麥、虉草等為代表的適合高海拔地區種植的高產優質牧草,為全州草業發展提供了動力。
但隨著草原畜牧業經濟發展,草地資源不斷遭受重創,草原沙化、退化、荒漠化情況日益凸顯,草地可利用能力不斷降低,人-草-畜矛盾不斷加劇。
全州牲畜養殖以散養為主,牲畜規模化養殖不到10%,規模化程度較低,生產方式較為落后。
2.1 人-草-畜矛盾較為突出 隨著牧區人口的不斷增長,草地面積不變或者減少的情況下,人的生存空間極大地擠占了草地資源。同時,由于人口增加,牲畜飼喂數量不斷上漲,草地利用方式不合理,及鼠蟲害等因素,導致矛盾日益加劇。2.2 草地“三化”嚴重 草原是發展草地畜牧業的重要資源。草地長期超載過牧等人為因素和其他自然因素,造成全州草地退化、鼠蟲害猖獗,且鼠蟲害面積逐年擴大,導致牧草產量持續下降,生態環境逐漸惡化,草畜矛盾日益凸顯,給畜牧產業和牧區經濟的發展帶來嚴重影響。
此外,水土流失也造成草原逐漸萎縮,對陸地生態系統造成威脅,草原涵養水源能力降低,加速了草原生態環境的惡性發展。
2.3 畜禽品種退化嚴重 金川多肋牦牛、紅原麥洼牦牛及西藏羊都是高寒地區享有盛譽的本地優良牲畜品種。因未進行規模化、標準化的飼養,近親繁殖情況較為嚴重,種畜交換不規范,加之冬季溫度較低,牲畜缺草,導致營養不良,逐步引起品種退化,生產性能降低。
2.4 畜牧業生產水平低 草畜結構、畜種結構、畜群結構等有待優化。盡管畜牧主管部門大力推廣牲畜養殖生產技術,但畜牧業發展的觀念仍然落后,大部分養殖戶依然堅持“牲畜數量決定家庭條件”的思想,盲目追求牲畜數量,弱畜、老畜未及時淘汰,在飼喂水平較低的情況下,飼養周期延長,經濟效益不明顯。
2.5 基礎設施薄弱 全州依據“人有定居、草有圍欄、畜有棚圈”的總體工作思路,實施天然草場退牧還草工程,開展國家生態補助獎勵政策、推進草原“兩化三害”防治工程,先后投入大量資金予以改善基礎設施。盡管投入了大量資金,但仍不能滿足改善基礎設施所需,加之建設內容較為單一,導致部分區域的基礎設施尚未得到有效改善提升。
2.6 技術推廣難度大 受文化素質、傳統放牧方式的影響,養殖戶對新型實用技術的吸收能力較低,影響了養殖實用技術的推廣。加之,放牧方式一般為分散放牧,各牧戶草場較為分散,這給大范圍召集養殖戶開展技術培訓造成一定的難度。
2.7 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 目前,基層畜牧公共服務體系有待健全。基層獸防人員是動物防疫工作的第一道關卡,是草原監測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受自身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影響,基層技術人員長期從事一線工作,很少參加專業技能培訓,專業能力有待提升。同時,基層獸醫站、設施有待改善,以健全基層公共服務能力。
2.8 市場體系不健全 市場體系建設整體較為落后,畜產品與市場銜接不緊密,銷售環節剝取了大部分利潤,導致養殖戶的經濟效益降低,挫傷了牧民積極性。
3.1 開展草原生態保護 草原“三化”及“冷季缺草”是制約高原畜牧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建立高產優質的人工草地是恢復草原生態環境的有效路徑。全州氣候條件較為惡劣,故在開展人工草地建植時,要選擇優良牧草品種,采用先進種植技術,因地制宜,建立相對集中的,規模化、現代化的人工草地,改善草原生態環境,降低草原放牧壓力,增加飼草儲備量,以逐步改善人-草-畜矛盾。3.2 優化畜禽結構 要適時開展畜禽結構優化工作,以牲畜本品種選育提純復壯為重點,推進畜禽結構優化,逐步提高牲畜生產性能。牦牛、藏綿羊是阿壩州畜牧業不可替代的畜種資源,應鼓勵農牧民參與地方良種選育工作和飼養良種畜。其次,應對專技人員進行系統專業培訓,大力繁育優質高產畜種,以逐步提高牲畜生產性能,調整畜禽結構,擴大良種覆蓋率。
3.3 建立標準化畜禽養殖體系 以“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為主要工作目標,大力開展標準化養殖場建設,支持龍頭企業、合作社集中聯戶共建規模化養殖場。畜牧主管部門要積極引導養殖戶轉變生產方式,提高養殖水平,實現生態、經濟的雙效益。
3.4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加大對全州地方優良畜禽、牧草品種種質資源的挖掘、保護、培育及利用,為生態畜牧業發展提供豐富的種質資源。以提高全州牧草、牲畜等品種資源的保護、育種能力為工作目標,構建適應牧草、牲畜生產的“一條龍”式生產供應體系,為社會提供優質牧草、畜禽資源。
要實現草地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必須著力加強技術研發推廣、教育培訓,要培育一支以骨干隊伍為主的技術力量,為畜牧業發展提供智慧支撐。
3.5 大力推進科技培訓 科技創新是畜牧業發展的重要支撐,是現代畜牧業發展的關鍵措施。要加大科技下鄉技術指導力度,鼓勵科技人員下到基層,加強科技培訓力度,根據當地的資源優勢,加大實用技術的推廣力度,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覆蓋率,逐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在開展科技培訓的同時,要加大對科技人員新知識、技術的培訓工作,提高科技隊伍的整體素質,使畜牧業人力資源質量得到提升。
3.6 加大資金投入 畜牧業要實現質的發展,加大資金投入是關鍵。國家通過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大了生態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用于畜牧業生產的投入隨著財力的投入有所好轉,但投入的資金與實際所需還有一定差距。國外畜牧業發展的實踐證明,畜牧業要實現質的跨越,就要走高投入、高產出、高回報之路。建議加強對阿壩州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更新、改善畜牧業技術設施,重點抓好家畜暖棚、貯草棚、巷道圈等必要的生產設施,改善牧業生產條件,提高其綜合生產能力和抗災保畜能力。
3.7 培育龍頭企業 龍頭企業缺乏也是制約全州現代畜牧業發展的原因之一。龍頭企業作為連接市場和牧戶的重要紐帶,可以有效地整合資源。由政府主導,積極培育本地龍頭企業,提升其專業化、標準化生產水平,對畜牧業發展具有帶動、輻射作用。要進一步加強和落實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和優惠政策,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更多企業投資,帶動全州現代畜牧業發展。
助推畜牧業發展是一個系統而龐大的工程,阿壩州各地的發展水平不一,需要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現代化畜牧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牧業增效、牧民增收的有效路徑,也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經之路。
推進阿壩州現代畜牧業快速發展,要全面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強化政府服務、打造特色產業,助推全州畜牧業向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產業化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