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唐麗春
在傳承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背景下,有選擇地對待、有揚棄地繼承是傳統工藝美術延續發展的關鍵。此前提是對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搶救,更是對其所依存的原生民間語境和環境的保護留存。然而,在高速發展的社會進程與科技發展沖擊下,傳統的原生語境及環境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迫使傳統工藝美術在失去民間原有客觀基礎條件下追逐時代潮流。例如,工業化產品在實用功能、質量、價格等方面易于滿足百姓,導致人們對精美的傳統工藝美術品需求度降低。積年累月的自然環境變遷與消耗亦導致傳統工藝美術生產原料日漸稀少;現代商品經濟的刺激更造成工藝美術與民間語境和環境脫鉤。傳統工藝美術的繼承者則面臨著定位模糊、職能混雜、后繼無人等嚴峻挑戰,不得不在時代洪流中迷茫前行。
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旨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通過文化引領、產業帶動,塑造新時代的中國特色民間生活語境和環境,使傳統工藝美術融入鄉村、聯通城市。以鄉村為基礎,以城市為延伸,以世界為舞臺,同頻共振,讓傳統工藝美術匯入新時代中國文化的海洋,成為新時代中國文化產業的生命源泉之一。因此,應對傳統工藝美術的技藝予以保護搶救,確立其傳承延續的根基,對所依賴的自然環境強調可持續發展、注重在當今時代文化語境和社會環境下的適應轉化。基于不同技藝間的差異性,展開契合實際的研究分析,探尋傳統工藝美術傳承與發展并行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路徑,在新時代激活“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的優秀傳統工藝精神,堅守“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天人合一理念,實現新時代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