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伊春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
在我國五千年發展的過程中,歷史和文化有著厚重的積淀,其中的內涵較多,對我國現代化發展有重要意義。因此,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有著關鍵性的作用,而將其運用在文創產品設計中,需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重點提取出來,并融合在產品設計中,以此提升產品的創新性。此種方式不僅能有效地提升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度,還能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運用價值進行最大限度的提升,使傳統文化的精華源遠流長,促進我國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文化對于國家而言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相關人員在實際設計的過程中,在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和內容的同時,提升二者融合的有效性,以此為我國文化產品的創新與發展提供新的發展方向。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時間推移過程中不斷優化的一種文化表現形態,能充分展現民族歷史以及文化歷史,是當時人們生活狀態、文化狀態的一種體現[1]。雖然歷史時期不同,文化有著一定的差異,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仍舊能良好地體現當時的歷史環境特點、文化特征、文化內容、生活習性等,因此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
例如,農民畫的制作。農民畫作為運用畫作記載農民生活和勞作的一種藝術形式,能直接體現出人們的生活場景,其運用大量艷麗明亮、對比鮮明的色彩,在沖擊人們視覺感官的過程中還能有效地體現出當地的文化,具有較強的文化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匠人具有精湛的工藝技術和較高的審美能力[2]。精巧的工藝技術不僅是人們為了生活而研究出來的,更是人們審美價值提升的體現,具有良好的藝術觀賞價值和美學特點,飽含著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和傳承,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人們對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生活的熱愛[3]。在一般情況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一種藝術形態為載體呈現在人們眼前,吸引人們關注,由此可見,其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例如,北京的工藝品景泰藍產品。景泰藍又叫作銅胎掐絲琺瑯彩,由于在實際制作的過程中,需要運用富麗華貴的藍色而得名,產品創作時需要采用雕刻、鑲嵌、美工、掐絲、上釉等多個工藝,制作完成的產品體現出明朝和清初宮廷貴族的文化偏向和喜好。由于此種工藝品自身需要運用濃厚的色彩以及繁雜的紋樣,從而使工藝品有著雍容華貴的氣質,并且景泰藍產品結實圓潤,胎質細膩,每個工藝面都能給予人美的感受,明確地體現出宮廷文化的大氣和繁華。而琺瑯彩作為景泰藍工藝品之后的衍生產品,雖然名字相似,其中也運用了琺瑯的做法,但是實際生產卻大有不同,是清朝康熙年間非常盛行的一種瓷器生產方式,更能凸顯出清朝宮廷貴族的喜好。二者的創作與流行有效地體現了其藝術價值,對于相關人員研究不同時代的審美特點、審美規律具有重要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不斷發展的產物,可以充分體現出各個時期生產力的發展情況,科學技術的發展程度及人類的水平和創造力[4]。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的獨特工藝、思想意蘊和人文精神等,在歷史長河中逐漸發展成為當代的精神藝術產物,而將其運用在產品的研發與創造中能有效地為企業的發展提供額外的品牌價值[5]。
例如,泥人張彩塑工藝,是中國京津地區十分出名的手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在實際創作過程中,具有較強的靈活性,能夠根據創作人和購買人的喜好進行現場制作,一直受到廣大民眾的喜愛。每年都有大量的海內外游客慕名而來,在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一定意義上提升了我國手工非物質文化的創新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發展過程中可以與現代文創產品直接關聯,通過契合性的研究提升文創產品研發的廣度[6]。但是,無論是哪種產品,其在實際研發的過程中,外形皆為主要著手點,相關人員進行外形創作時為保障其具有的觀賞性和審美性,通常會運用簡潔明了的方式直接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銜接,使人們能通過外形直接了解產品[7]。因此,在文創產品研發過程中借鑒非物質文化遺產,應先對文創產品的外在造型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融合進行研究和考量。
例如,部分地區在創作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的文創產品中,就整理和概括出了一些地方文創產品的創意特點。其一,在地方文創產品中加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要素,并借助具體的物品形式加以體現,此種能夠融入的要素中既涵蓋了陶器杯子、泥塑玩具等具體物件,也涵蓋了室內裝飾畫、家居的壁紙設計等。其二,將非遺藝術元素作為文創設計中的重要非物質形態,比如戲曲藝術、東北秧歌等,此種元素既是影像創意的一種,也是文創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三,將文創設計過程中的非遺藝術發揚光大,也可以將它們運用到城市標識中,從而使文創設計形態和時代保持更加密切的關系。由此可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文創產品中,不僅要保障運用的適合性,還應進行相應的創新,在多樣化地確定文創產品類型的過程中,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的發展特點也能得以全面展現。
色彩在人們的世界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眼球底部的視網膜中具有形成視覺的視桿細胞和視錐細胞,使人們認識到世界的繽紛多彩。基于此,在進行創作的過程中,合理的色彩搭配能更好地激發人們的視覺感官。由于各朝各代的文化具有差異性,所以在文化配比和色彩搭配方面存在一定的區別,因此文化彰顯和色彩運用不盡相同,各個時期留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色彩、基調也不同,例如,康熙喜歡的瓷瓶端莊大氣,雖有創新,但是顏色多以青花為主,瓷器也多用蘭筆勾勒;雍正喜歡的瓷器較為簡潔,清淡秀雅,多用大片顏色暈染;乾隆喜歡的瓷器則是集雍容華麗于一身,多用粉彩進行繁復圖樣的勾勒。將不同的色彩搭配運用在文創產品中能有效強化產品的特性,使產品的色彩更加鮮明,具有傳統文化意義[8]。文創產品本身具有較高的藝術鑒賞性,屬于藝術制品的一種,因此相關設計人員在實際產品的研發過程中應站在產品的實際運用角度和藝術觀賞角度進行考量,使其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和藝術鑒賞價值。在此過程中,產品在運用色彩的過程中,創作人員要抓住產品的色調調配特性,注重色彩結構搭配的藝術性,了解產品的表現形式。而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帶有較強的色彩對比,其自身存在獨特性,若將其引入文創產品的制作中,能有效突出文創作品的特色,不斷提升文創產品的價值。
例如,在某些區域設計文創產品的流程中,就必須定位人文及建筑藝術商品的色彩搭配。首先,在設計文創產品時,可以在扇面、服飾等領域大量運用黃、粉紅等顏料,并同時加入鏤空、祥云以及旗袍盤扣等設計特點,如此方能裝飾文創產品內容。其次,在設計杯子、客廳擺件等器物時,為提升擺件的觀賞性,可以運用傳統水墨人物畫進行修飾。最后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運用在文化用品中,以此提升裝飾的創新。在設計文創產品的過程中,必須全面掌握我國傳統色彩的運用和非物質文化中的色彩搭配,在現有文創產品的基礎上進行色彩的融合,以此提升文創產品的可塑性和特色性,提升其文化價值。此外,創作文創產品期間還必須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含有的色彩元素,以全面掌握文創產品中應用色彩的深刻內涵。
文創產品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息息相關,因此在實際設計的過程中,相關人員可以從生活與工作的層面尋找創作的靈感,在提升文創產品文化內涵和藝術性的同時,強化其自身的實用性,既滿足人們生活需求,又為文創產品拓展了市場[9]。因此,在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文創產品設計的過程中,就應注意文創產品的應用性設計。首先,對經常看到的物品進行藝術化設計,將非遺元素應用到人們平時用到的物品上,此種方式是一種文化轉變的有效手段。其次,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于人們生產勞作的過程中,因此具有極高的生活性特征,將其融合在文創作品的設計中,能有效提升產品的實用性和生活氣息,使其更貼合大眾需求。此時有關人員應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性進行考量,抓住二者的共性,增加彼此之間的連接點,從而使文創作品不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也有較強的實用價值。
例如,彩妝行業產品研發中運用專屬定制的方式,制作了故宮版唇膏、粉底等,直接將文創產業與非遺內涵相結合,將非遺文化融入人們日常生活的商品中。此外,我國的歷史中包含龍文化,借助龍文化創作書簽、筷子、服裝等。
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作為我國古老文化的一種體現,通常可以通過天然材料加工做出產品。盡管在手工產品生產過程很難得到統一的規范,但是手工藝人卻可以擁有自己的理解,以此提升工藝方法的精湛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達到相對統一[10]。因此,無論為提高生產質量,還是為提高生產效率,流水線的生產方式皆為有效規范生產操作的方法。在中國的傳統手工業里很早就出現了分配協作、流水生產的觀念,雖然手工藝術家自身的產品具有一定特點,但是在分配協作共同完成藝術品的過程中能有效地完善工藝品,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時,保障技藝運用的規范性。而在文創產品中運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保障產品的質量,也應運用流水線的做法,提升產品生產質量和效能,使非遺元素能夠在產品中更好地體現。與此同時,此種分工合作的流水線生產,能夠將中國非遺文化真正滲透到文創產品設計中,從而推動我國傳統民俗文化品制作朝著創新的方向發展。
例如,在浙江省溫州市的藍夾纈生產中,部分手工藝術者善于繪畫文字,部分手工藝術者善于雕塑,多人合力協同生產產品。北京的傳統燈彩都是由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的,廠里的部分手工藝者善于木工、雕塑,另一些手工藝者則善于傳統美術,各司其職,運用流水線的生產方式制作宮燈、花燈及各種其他相關制品。
總而言之,文創企業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融合的過程中,相關人員應在實際設計的過程中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價值與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創設計的融合是一個不斷探索和不斷完善的過程,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精華,在歷史中又融合了各個時期的新元素,在文創中運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任重道遠,需要不斷進行設計和創新,以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為落腳點,提升文創產品經濟效益的同時,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從小眾走向大眾,從僵化走向活化,進而達到二者相互促進的共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