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靈娣 太原師范學院
年畫來自民間,是中國古代百姓家中張貼的能夠趨吉避兇、祈福納祥的繪畫形式,其中蘊含的社會文化活動與傳統民間知識是我們了解傳統民間世俗生活與情感觀念的重要途徑。
馮驥才先生在《年畫行動》中說:“木版年畫不是單純的藝術,在民間的生活中,它更是一種風俗的需要,是年俗的方式與載體。濃厚的人文精神與年心理便注入其間。年畫自然也就不是一般意義的繪畫了。”從馮驥才先生的這段話當中不難看出,年畫承載著辭舊迎新、祈福納祥、驅邪避災的含義,與此同時也表達了百姓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年畫面向整個社會,流行于民間,服務于百姓,能夠緊密地聯系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的歷史溯源和地域文化特點不盡相同,所以年畫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多種流派,不同流派的作品也各有特色。如:河南開封的朱仙鎮年畫,其歷史最為悠久,影響的范圍也最廣;江蘇的桃花塢年畫,吸收了西方的透視畫法,在題材及內容上都有很大的創新;山東的楊家埠年畫,能夠更多地展現出傳統的農民生活習俗和審美趣味。
20世紀80至90年代,藝術人類學開始由被動轉向自覺,藝術和物質文化逐漸成為人類學探討的重要課題。英國著名藝術人類學家阿爾弗雷德·吉爾將藝術定義為一套行為體系,藝術人類學的目的是改變世界而不是對世界進行符號編碼。在吉爾的觀念里,藝術品的審美特性及其中蘊含的文化意義是無法脫離其所在的社會環境而獨立存在的。他強調藝術是關乎人類行為的活動,藝術的本質就是要將藝術嵌入社會情景當中去理解,藝術人類學的目的就是要弄清楚在社會關系情景中藝術行為的意義。所以,從藝術人類學的視角來看,研究藝術作品并不僅僅是要關注藝術作品本身,還要研究藝術作品誕生時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及藝術創作者的思想認識活動。
年畫作為一種傳統的藝術形式,距今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其最早發源于漢代,唐朝時期不斷發展壯大,直到北宋才得以正式形成,最后在明清盛行。年畫在北宋時期得以正式形成與發展,這與北宋時期發達的商業、技巧精湛的手工業以及逐漸精進的雕版印刷術是分不開的,海上貿易的繁榮也為年畫的傳播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
首先,在農業方面,由于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農民使用先進的生產工具,解放了大量的勞動力,使其從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為商業及手工業發展提供了勞動力支持。在商業方面,政府放松了對商業的控制,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發展的局限,市場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并且出現了便于流通的紙幣“交子”,這為商品經濟的繁榮奠定了基礎,也為年畫的穩定發展奠定了基礎。其次,在手工業方面,各種手工業作坊開始擴大規模并對內部進行精細的分工,產品數量、質量都得到了顯著的提升,雕版印刷業也在這一時期進入“黃金時代”。另外,北宋政府一方面鼓勵外國商人的貿易往來,另一方面設置了專門的機構進行管理,海上貿易得到了空前發展,推動了北宋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在市民階層不斷提高的精神需求之下,年畫逐步形成并獲得發展。
年畫是一種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它能夠表達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景。隨著民眾對年畫需求的增加,年畫便開始從自用品逐漸轉變為商品。
年畫產業在民眾的大量需求之下產生,又反向激發年畫成為更普遍的習俗。在市場需求的影響下,生產年畫的手工作坊就此誕生。例如,清康熙年間,就在沙市、漢口等地設有年畫的手工分紡廠。作坊規模宏大,有百余人從事生產,雕、刷、畫工一應俱全。隨著年畫的產業化發展,年畫的生產管理水平也得到了顯著的提升。例如,在清朝乾隆年間,梁平年畫就設立了“梅葛會”行會,行會在組織化和制度化方面保證了年畫正常的生產及銷售秩序:第一,行會通過統一對外銷售,保證了產品的質量,獲得了市場優勢;第二,減少內部人員惡性競爭,減少非必要的支出,能夠維護正常的市場秩序;第三,行會帶有一定的宗教性質,能刺激居民消費。總之,行會的建立對年畫的生產、經營、銷售都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大國,每個民族或者地區的百姓都有自身獨特的文化屬性,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圈”。這些不同地區或者是民族的文化差異為年畫提供了更多的題材,根據不同的民俗信仰展示出不同的文化觀念。但是中國作為歷史上一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統一大國,即使存在文化差異,也有許多相同的成分。另外,隨著時代與民俗思想、民族信仰的變化,年畫的功能與內容也在不斷更新。
起初,中國傳統民間年畫中所表達的藝術內涵與遠古時期的自然信仰和宗教崇拜有關,其觀念是質樸且原始的。所以,早年間年畫表達著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觀念。后來,年畫逐漸成為與年節相適應的裝飾藝術,門神是其最早的形象,也是最為主要的類別,這在元代馬端臨的《文獻通考》一書中可以得到佐證。到了漢代,逐漸演變成為“神荼、郁壘”兩兄弟的形象。緊接著,民間門神年畫中尉遲恭、秦叔寶等許多歷史故事人物被神化,加入年畫的創作題材當中,將中國歷史與民族信仰連接起來。
總之,年畫所表達的內容從對自然的信仰和對宗教的崇拜逐漸擴展為迎福納祥、歡樂喜慶,進而涉及風俗民情,集中表現了中國人民的情感和理想。它是民族信仰的載體,完整地記錄了民間信仰傳承的歷史軌跡。
從藝術人類學的研究方式來看,藝術人類學是對藝術以及藝術創作者進行整體觀照,來研究藝術產生的背景及各種影響因素。從大量現存的民間傳統年畫來看,年畫傳承了“借圖寓意”的要旨。所以,傳統年畫凸顯出來的是造像的社會比例,而非自然比例。其中,門神、娃娃類的年畫最能凸顯夸張變形的造像特征,如:門神類造型通過夸張的頭部比例,突出表現門神兇悍猙獰的面部特征。仔細觀察,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門神的眼睛都和正面所能觀察到的完整的眼睛形狀一樣。眼睛占據面部的很大比例,這樣作畫是為了凸顯眼睛的炯炯有神,起到震懾小鬼的作用,服從于百姓對其驅邪避鬼的要求;娃娃類造型通過夸張頭部比例,凸顯了娃娃白胖可愛的形象。
另外,年畫造型的處理方式是經過長期研究民眾審美而產生的,其中蘊含著古代人的審美傾向。其經過不斷的提煉加工,然后簡化,形成了獨特的年畫語言,才有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獨具特色的年畫。如:“年畫待要好,頭大身子小”用于描繪單個人物形象的年畫;“眉眼清楚,頭臉俊俏,身架四稱,顏色花俏”用以描繪年畫人物的整體造型,這些造型獨特的年畫是我國裝飾藝術中的精華,表達了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繪畫不單是一種藝術形式,在藝術人類學家的眼中更是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創作及存在與人類社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同時,繪畫作為一種通過視覺符號來傳情達意的藝術,畫面構圖的任務就是將這些視覺符號進行組織重構。其中,構圖特征是滿和多;構圖方式有對稱式構圖、散點式構圖、連續式構圖三種。
首先,從構圖特征上來分析,年畫的構圖為什么會體現“滿”呢?其一,體現在寓意上,中國人講究生活要“美滿”,辦事要“圓滿”。同時,中國傳統的民間年畫主要是為了表達百姓對美滿生活的向往,所以在年畫的構圖上體現出“滿”也是正常現象。其二,這種豐滿的構圖營造出了一種充實滿足之感,給百姓帶來歡樂。如:江蘇桃花塢年畫的代表作品《花開富貴》,畫面的正中央是花瓶和一支插在花瓶之上的牡丹花,花瓶的四周圍繞著壽桃、石榴、如意、古書、古琴等具有美好寓意的物品。整個畫面構圖豐滿,充盈得當,幾乎沒有空白的地方。其三,由于古代的生產技術水平低下,年畫的底版都是由年畫制作者純手工印刷上去的,年畫的底版上若是有大量空白,在套印時便會因為空白導致紙面被油墨所污染。所以,制作年畫的手工藝人在刻版時必須把畫面撐得很滿,筆筆相連,基本上不留空白的地方。接下來,筆者將探究年畫的構圖中為什么會顯得“多”。其一,年畫中所描繪的內容很“多”。如:江蘇桃花塢的代表作品《百子圖》,這幅作品當中描繪了一百個孩子。他們姿態各異,或吹拉彈唱,或玩笑打鬧,千姿百態,好不熱鬧。其二,“多”體現在年畫所面對的群眾是多樣的、廣泛的。
從構圖的方式上來分析,第一大特征是對稱式構圖。中國人的審美觀念里講究“好事成雙”,對稱式的構圖當中蘊含著中國人的審美觀念。年畫當中對稱式的構圖分為“單幅”對稱和“雙幅”對稱。“單幅”對稱式的構圖主要描繪的是門神、灶王爺這些神像。“雙幅”對稱主要是因為門畫需要張貼兩張,所以在構圖上對稱能夠使兩張門畫更顯整體性并且更加協調。散點式構圖是年畫構圖方式上的第二大特征。其一,散點式的構圖是由于年畫是為老百姓而制作,會更加隨意;其二,散點式構圖承襲了中國傳統繪畫當中散點式構圖原則,加強了畫面的裝飾效果。連續式構圖是年畫構圖方式上的第三大特征。連續式構圖多用于戲曲年畫上,戲曲年畫當中有故事情節,將整個故事用多幅連續的年畫組合而成,每一幅年畫又能作為一個獨立的故事,我們現在的故事連環畫便是繼承了年畫連續式的構圖方式。
色彩是最容易表達感情的工具,從藝術人類學的視角來看,傳統民間年畫在色彩運用方面重在表現人的色彩本能和精神寄托,主要受到傳統五行色彩觀及民眾自發心理意識與色彩感受的雙重影響。
五行之說在我國由來已久,其色彩分類最早可在《周禮·冬官·考工記》當中得到佐證。五行色彩觀認為:東方主木,屬青色;南方主火,屬赤色;西方主金,屬白色;北方主水,屬黑色;中央主土,屬白色。研究傳統年畫可以得知,其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五行色彩觀的影響,大多偏向于使用青、赤、黃、黑、白五種顏色。五行色彩觀的使用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一種集體無意識選擇,在這種色彩觀的影響下,中國傳統年畫就有了選擇五行色彩的必然性。
另外,年畫作為一種年節張貼的藝術形式,具有辭舊迎新的含義,在色彩上年畫給人的感覺是紅紅火火、喜氣洋洋、熱烈鮮活的。所以在年畫的用色上講究純度高、明度差大,對比鮮明,這樣“新”的感覺就能更強烈,符合新年的“新”意,純粹且能引人注目。同時,色彩本身也會給人帶來不一樣的體驗,從而對傳統年畫的施色產生影響。例如,紅色代表斗志與勇敢,所以人們通常會將忠勇正直的關公繪成紅臉。百姓把色彩當作一種特殊的象征符號,以表達他們內心所特有的情感,賦予了年畫鮮活的生命與靈魂。
年畫是一種在民間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藝術,它承載了古人趨吉避兇、祈福納祥的愿望。它能滿足社會發展和藝術審美的需要,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形成了獨特的藝術特征,所以對年畫藝術特征的分析不能僅僅局限于藝術學和美學的角度來研究,還要結合藝術人類學,研究年畫在造型、構圖、色彩等方面蘊含著的人的審美及情感。年畫的產生發展、藝術特征與藝術作品誕生時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及藝術創作者的思想認識活動是密不可分的,它是一種高度社會化的形式,不僅能滿足社會需求,而且能夠給老百姓帶來溫暖和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