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梅
(濰坊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坊子分局,山東 濰坊 261206)
現階段,我國國土空間規劃主要是從路徑規劃和規劃管控兩個方向來開始實施著手的,在城市生態空間優化發展過程中,主要是以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為主,然后明確規劃的流程、內容、層次以及所要選擇的技術和路徑等。遵循多規合一的發展要求,積極探索民眾參與、多部門聯合合作、多渠道溝通的生態空間發展控制體系。另外,在國土空間規劃下生態空間發展過程中還要結合科學合理的城市系統規劃路徑,以及相關的完善機制,結合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的綠色空間城鄉統籌的方式來為生態空間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從廣義的角度來說,生態空間指的是為所有的生物物種提供基本生存資源、為其提供繁殖、進食、排泄的空間和環境條件;從狹義的角度上來說,生態空間擺脫了必須的空間范圍和地域容量。在我國自然資源部頒布的《市集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指南》以及《省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指南》文件中對生態空間的定義進行了明確,生態空間包括了生態功能和生態敏感脆弱、需要強制性的采取嚴格保護的海洋自然區域,以及陸地區域,如,陸地、海洋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區域,生態保護紅線以外的需要對其原來面貌進行保留,閑置建設開發的陸地和海洋自然區域。[1]在省級頒布的文件中,生態空間的定義為生態空間是以生態廊道、生態斑塊為主的生態范圍,其中生態廊道包括了隔離廊道、珍稀動植物遷徙廊道、生態屏障、基礎設施緩沖廊道等;生態斑塊包括了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自然公園等不同類型的自然保護地布局,以及相關的名錄規模等。
生態空間包括了土地利用現狀中的具有生態功能中不同類別的用地,有明確權籍的生態性用地,同時還有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自然公園、歷史文化遺跡等。其中的自然保護區中包括了生態保護紅線內的自然保護地核心區域、自然保護地一般控制區域、生態保護紅線中的其他區域等;國家公園有天然景觀、輔助人為性的建筑設施、國家級的公共開放性園林等;自然公園有森林公園、海洋公園、地質公園、濕地公園類型的各種公園,同時還包括了一些比較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自然景觀、觀賞性、文化性、科學性的自然公園等;歷史文化遺跡指的是那些具有延續歷史文脈、展現人文性關懷、突出地方特色和具有一定生態審美價值功能的文化遺跡。
廊道是生態環境系統中以帶狀或者是線性分布并聯通空間分布中的一種比較孤立的存在,或者是分散性的生態景觀單元中的一種生態系統空間類別,廊道對于各種物種的擴散、交換和遷徙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還可以劃分各個功能區域之間的緩沖隔離,有生態廊道、緩沖帶、城鎮綠地、隔離帶等。所謂生態保護紅線主要指的是在生態空間范圍內的一種具有特殊生態功能、需要進行強制性保護的區域,對這個區域的保護主要是為了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生命線,比如,需要具備一定的水源涵養、保持水土、維系生物的多樣性、保障海岸生態的穩定性、防風固沙等生態功能區域,同時還包括了石漠化、水土流失、鹽漬化、土地沙化等生態環境比較敏感的區域。[2]景觀極限是生態空間外延極限的邊界線,也就是生態、環境、自然三方面的統稱。總而言之,生態空間所涵蓋的內容是景觀極限范疇,并且從國土空間規劃的角度來說,在其體系編制內的有生態保護紅線內的自然保護區域、自然公園、國家公園、歷史文化遺跡等,同時還包括了生態空間內部中不同類型用地斑塊被廊道網絡系統連接隔離的區域,這些區域在統一協調之下,逐漸實現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文明狀態。
國務院和中共中央在2019 年印發了《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這一文件的頒布和實施說明我國規劃體系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在文件中明確地提出了我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要對各種不同的國土空間進行科學統籌布局,以此來為國家發展提供空間保障,以及頂層上的指引。另外,國土空間規劃還是各種區域空間發展站類型、系統性安排、國土空間結構和布局不斷完善優化的重要指導,也是從全域整體性的角度來對我國國土層面的生態系統加強保護的重要參考。在意見中還明確提出了我國國土空間規劃還要將農業、生態、城鎮等功能空間進行科學有序的布局發展,在保障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支撐下,對生態環境進行分區管理,因地制宜,加強對生態屏障的保護,同時還要建立生態網絡和生態廊道,更好地為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國土空間規劃中,山水格局和綠色空間網絡的構建是總格局。在《市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指南》中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要對各種類型的自然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保護利用,同時還要對各種耕地和生態加強保護,將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種要素和城鄉發展各種要素進行統一布局和保護,將其形成一種有效的銜接機制,形成完整的生態網絡體系。[3]另外,從以人為本的角度來說,還要借助于歷史文化資源,建立生態網絡歷史文化體系,并形成豐富的城鄉景觀序列輪廓,更好地體現出城鄉山水格局的獨特之處。生態空間發展規劃以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定位和要求為基礎,可以更好地建立起有效銜接傳導機制,從而更好地促進國土共建格局和生態空間的落實和發展。
在國土空間規劃下生態空間的發展需要對山水田林湖草河灘等用地斑塊的生態功能轉化情況嚴格地控制,必須要控制這種生態功能向非生態功能用地斑塊的轉化,要結合生態、自然和環境以及國土空間規劃等相關要求政策來對沒有開發利用的土地環境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要把可以開發利用,但是并沒有利用起來的用地進行詳細劃分,把人和自然和諧雙重標準的斑塊進行科學開發利用,同時還要將這種類型的用地斑塊進行劃分,形成地基質單元。針對其中具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生態板塊和整個區域的生態要素進行劃分,要加強對那些生態功能斑塊比較好的加大投入保護力度,以這種方式來避免具有生態功能用地斑塊轉化為非生態用地斑塊。
國土空間規劃指導下生態空間的完善發展,需要形成一個科學、全面性的生態、自然、環境要素理念。這就需要各個地區的政府相關部門在日常工作中加強對生態、自然、環境要素理念的宣傳教育工作。[4]土地的使用者是人民群眾,所以,人民群眾正確全面性的生態、自然、環境要素理念的形成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各地區政府相關部門在加強對科學全面性生態、自然、環境要素理念進行宣傳教育工作時,可以利用政府對外官方門戶網站,借助于新媒體技術等來進行宣傳教育,也可以在社區中組織一些志愿者進行手冊宣傳單頁的發放等。在宣傳教育過程中,還要將科學全面性的生態、自然、環境要素等結合日常工作,對每一塊生態空間進行保護,加強土地防治修復,同時還要對生態空間的發展情況進行監督管理,更好地提升廣大群眾形成科學正確的生態、自然、環境要素觀念水平,指導生態空間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在科學技術水平和經濟全球化高速發展和應用的時代下,資本擴張秩序逐漸弱化,在金融投資逐漸降低時,各種技術和資本開始進入到各個國家的土地使用市場,這就造成各個地區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建設用地大肆擴張,建筑用地緊張等問題,因為耕地數量的減少,也使得資金投入降低。另外,因為各個地區環境監管部門并沒有開展科學有效的監督檢查,生態環境問題和矛盾越發突出,一些土地土壤退化嚴重,生物多樣性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在一些嚴重的地區,生態空間的惡化給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展造成了非常大的不良影響,人地矛盾更加緊張突出。所以,這一問題的解決,需要促進生態空間使用和保護的平衡性發展,加強生態空間的用養結合,在對土地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的過程中,還要將土地土壤的使用和養護工作進行延伸拓展,可以延伸到整個景觀的極限,建立生態空間用養結合體系,為生態空間的使用和養護工作作出全面性的指導,確保生態空間的良性發展。
各級政府相關部門還要按照各自的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要求來對各個斑塊之間的生態廊道、城市綠地、生態緩沖帶和斑塊隔離帶等進行科學規劃,針對已經達到了建設用地使用限制標準的要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控制,開展有序發展的擴張方式,必要的時候還要對其建設擴張進行一定的限制。[5]生態廊道和城市綠地的主要功效是在市場經濟不斷高速發展下,或者是經濟投入過熱的情況下避免建設用地違規使用和無序擴張;另外,還要在自然災害發生時起到對災害進行緩沖隔離的效果,從而更好地避免人民群眾的財產和生命受到嚴重損失和傷害。
在國土空間規劃下,生態空間發展需要建立生態空間體系以及生態文明,這和我國的民族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所以,要加強生態文明發展模式的構建,以此來更好地緩解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壓力和不良影響。首先,要形成尊重自然、順應和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并且還要一步一個腳印走好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其次,建立生態空間體系和生態文明,對生態空間格局進行優化調整,將各種類型的用地進行整合,減少碎片化的分布利用。另外,從資源約束的角度來說,還要加強對有限土地資源的節約性和集約性的利用,各個地區政府部門要結合自身的情況來加強生態修復建設,同時也要對其進行監督,設置相關的保護機制,同時,還要建立并完善各種生態文明體系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等,為生態空間的構建和健康可持續性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性保障。
在生態空間發展中還要建立科學健康的生態網絡,遵循生態多樣性的原則來進行生態網絡建設,同時還要以景觀生態學、生物多樣性、自然地理學為基礎,將各種目標物種的生態要求作為生態網絡構建的參考。[6]很多生態目標物種的活動范圍都比較大,所以,要將生態功能的適應性和景觀結構進行銜接,以此來為這些重要物種的棲息和遷徙等生命周期的完成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也為各種瀕臨滅絕的物種群體的棲息環境的修復做好保障,形成生態基因良好交流和溝通。
總而言之,對國土空間規劃下生態空間發展進行分析研究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對于建立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生態環境有著重要的價值和作用,同時還對我國整個生態文明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要不斷探索國土空間規劃下生態空間發展策略。比如,加強對生態功能用地斑塊生態功能轉化的調整控制,培養正確全面性的生態、自然、環境要素理念,促進生態空間使用和養護平衡發展,構建隔離帶和綠地廊道,以此避免用地無序擴張、建立生態空間系統,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完善、構建科學健康的生態網絡等,利用科學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來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奠定良好的發展基礎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