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平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
在產業轉型升級快速發展過程中,文化創意產業(簡稱文創產業或創意產業)以創新性、創造性、高附加值的三大特殊屬性獲得了廣泛關注,被稱之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創意產業的興盛,促成了各層級創意產業聚集區的建設,而這些文創聚集區也成為城市創新、創意的名片,世界各地的文化創意園區建設成效尤為突出,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動力,這些典型案例也促進了我們積極將文創產業與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有機融合,促進高校教學質量提升的同時,助推地方經濟發展。[1]
目前國家對文化創意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不斷提高,藝術設計類專業也處在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重要時期。人才是行業發展的基礎、關鍵、戰略要素,對于文創產業重要支撐的工藝美術專業而言,培養對口的專業型人才就顯得更加迫在眉睫。
當前,文創產業呈多向融合態勢,在高校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仍存在內部小專業方向之間各自為政的問題,不同專業之間的壁壘和固有模式阻礙了專業對產業的反映度。就工藝美術專業而言,存在人才培養形式單一、能力結構不平衡、創新能力不夠等問題。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的大繁榮、大發展,更高層次的工藝美術專業人員成為行業發展的緊缺人才,所以,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工藝美術行業專門人才,探索基于文創產業快速發展下的工藝美術人才培養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我國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在教育部與財政部的聯合推動下已正式啟動,高職專業群的建設質量關系到專業群學生的能力和素質、教師整體的教學水平,影響到“雙高”建設的最終成果。在 “雙高”計劃的推動下,高職院校開展產教融合、校地合作是提升整體辦學水平的重要舉措,積極探索高校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合作模式,是高校立足地方、服務地方,推動地區經濟全面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校地合作是高職院校與地方政府之間的資源共享,把地方政府的產業需求與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教學計劃進行融通,針對地方歷史文化、特色產業進行長期的規劃協作,實現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推動教學改革的目標。隨著時代的進步,企業迫于產業的發展需求,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職業素養要求已經達到了新的高度,這就要求高校在培養人才時應以就業為導向,熟悉企業運營機制、崗位需求,解決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難題。
通過產教融合、校地合作項目的開展,高校可以站在行業的前沿,及時了解行業的發展狀態,有序更新教學計劃,避免知識教授的滯后;可以根據行業需求,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避免高校人才培養與地方行業需求產生較大偏差,導致人才過剩,造成就業壓力;可以合理充分利用高校團隊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適時參與行業發展規劃,提供政策咨詢。
近年來,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保持平穩、快速增長的勢頭, GDP 比重穩步上升,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之一,在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據大數據統計,目前文創企業具備以下共性:(1)成立年限較短、人員規模較小。2008 年后成立的企業占63.6%;74.9%的企業員工人數在20 人以下;(2)73.9%的文創企業在初創期都是入駐創意園進行發展;(3)隨著長三角地區各類文創園的開設,文創企業數量眾多;(4)各類文創企業設計研發成本占比較小,有眾多的企業經營創意餐飲、圖書營銷、插畫設計,對產品研發的投入不夠。
隨著國內一系列針對博物館、歷史文化題材的文創產品不斷推出,文創產品已經走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國家也對文化產業越來越重視。在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系的大背景下,文化創意品牌也必須立足于優秀的中華文化,通過精彩紛呈的創意產品來傳播和推廣中華文化,讓傳統文化通過創意思維在當代得到充分的發揚。
蘇州市政府在文旅部文化產業司、江蘇省文化廳的支持下傾力打造國家級專業博覽會“中國蘇州文化創意產業交易博覽會”,組織新手工藝運動展覽,舉辦文創活動論壇,加強文化創意人才的交流,用文創產業的繁榮發展彰顯文化的影響力。以蘇州為例,在蘇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的統籌規劃和推動下,蘇州的文創產業經歷了跨越式的發展,以蘇州博物館、蘇州平江路文化街區、蘇州園林、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為代表的行業尖端,紛紛籌建自己的文創設計研發部門,打造“唐伯虎”“平江鹿”“昆曲形象”等諸多品牌IP形象,以IP授權或與行業翹楚聯營的模式落地文創產品,推出輕美妝、筆記本、音響套裝、趣味筆記本、逗趣公仔等有故事、有功能、有文化的具有蘇州風情的文創產品,獲得游客的追捧,成為蘇州創意產業的名片,助推了蘇州旅游經濟的發展。
藝術類高職院校需要培養應用型人才,就需要根據社會需求,培養具有綜合實踐能力的學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校的特殊屬性容易造成教師隊伍理論知識與實踐脫節,導致學生所學習的知識不符合社會的需求。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高校必須加大校地合作力度,了解行業需求,不斷探索符合產業與教學需求的融合模式,提升教育教學水平。[2]
高校與地方開展項目制合作,是高校實踐社會服務的有效舉措。近年來,學院與貴州省雷山縣、黔東南苗族自治州、榕江縣等地開展校地合作,與蘇州市吳中區光福鎮開展“光福禮物”設計大賽,與貴州省松桃縣開展“松桃有禮”文創設計大賽……項目制教學的實施,依托高校在專業建設上的優勢,爭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加速推動了學校的發展。
以“創意貴州”系列主題設計項目為例,學院依托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傳統工藝貴州工作站搭建校企合作橋梁,全面規劃、分布執行,根據貴州省多民族融合發展的特點,在雷山縣、榕江縣、黎平縣、從江縣、松桃縣等地,陸續開展以苗族、侗族元素為主要設計題材的視覺傳達設計、包裝設計、產品設計、文創設計及田野采風創作活動。
在項目展開的過程中,學校師生走進田間地頭,與村民同吃住,真實感受當地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與特色文化,把專業知識、創新理念與地方文化相融合,制訂旅游規劃,服務鄉村振興。5年來,共計設計研發各類產品1800余件/套,申請知識產權1200余件/套,實施成果轉化300余件/套。大學生創業項目《“活力新苗鄉”非遺+扶貧模式開發》《“活力新苗鄉”鄉村文旅開發》分別榮獲第六、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二、三等獎。
創意貴州項目以“非遺+”的模式,聚集了高校、行業、地方政府等諸多力量,以技藝+創意、技藝+行業的模式,搭建了學生、傳統手工藝人、企業的多方交流平臺,整合了社會資源,完善了文化引領推動經濟發展的脈絡,推動了創意與產業的銜接。
專業建設的變革與提升,不能離開行業的發展獨立存在,高校課程標準的建立,需要符合行業的發展需要及標準,文創產業與藝術類高校專業建設,是相得益彰的命運共同體,用產教融合為引領,促進教學、人才、產業、經濟等多方面的發展,走高校教學服務地方經濟之路,走產學研結合發展之路。
2020年,學院與東海縣人民政府合作,針對東海縣水晶產業發展現狀,定向開展東海縣水晶文化創意設計大賽,委托蘇州工藝美院、南京工程學院兩所高校的雕刻專業開展水晶產品的設計研發。根據教學設計,團隊首先對東海縣水晶原材料產地開展田野采風,并從原材料的產能、水晶產業發展現狀、產品需求、人才需求等多維度進行了項目調研;然后根據項目要求,結合高校現代學徒制的教學模式,邀請行業技師開展技能教學,讓學生體驗水晶雕刻工藝精髓、理解行業規范、熟悉市場需求;最后制定產品開發與人才需求的目標。通過1學年的教學合作,最終實現產品設計方案轉讓52套、落地水晶創業團隊1支、簽約畢業生就業崗位7人,在訓練學生實訓技能的同時,提高了高校的辦學水平,實現了建設符合行業需要的課程開發體系的目標,為教師開展專業實踐、參與社會服務提供了平臺,助力了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
目前恰逢國家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教育部推動建設產教融合實踐基地、文旅部聯合三部委聯合發布《傳統工藝振興計劃》之際,高校更應牢記使命,與地方政府開展校地合作,聯合推動“文化+創意”“創意+產業”的多業態融合發展,以文化創意為契機,借助高校在文化研究上的優勢,用創意引導市場,合理規劃、整體布局,設計開發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品、文化創意產品、特色農產品包裝、特色民宿,并通過聯合舉辦旅游推介會、工藝博覽會等重要的展覽賽事進行推廣,形成地方品牌,實現“旅游+文創+產業”的集群發展。
阿爾山市地處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西北部,資源豐富,物產富饒,是多民族聚居地區,集溫泉、冰雪、火山、草原及紅色遺跡于一身,旅游資源極其豐富。2014 年1 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阿爾山市時提出了“阿爾山旅游一定會火起來”的期望,阿爾山市開始以“立足生態謀發展、圍繞旅游抓產業”為目標,打造以旅游業為主的產業發展模式。
2020年,學院與阿爾山市人民政府簽訂合作協議,以資源共享、互利雙贏為目標,搭建政企合作平臺,給地方政府決策提供科學專業的數據支持。項目以“阿爾山禮物”為主題,面向全國藝術院校及文創企業,結合阿爾山市獨特的文化特征,開展文化創業設計大賽,把無形的文化賦予有形的產品,總計吸引了江南大學、南京藝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中央美院、四川美院、云南藝術學院、廣西藝術學院、上海美術學院等85所院校及文創企業積極參與其中,共計收獲投稿作品512件,涉及插畫設計、特色農產品包裝設計、文創產品設計、特色民宿設計方向,評選金、銀、銅及優秀獎71名,并成功轉讓知識產權,納入阿爾山市文化旅游體育局進行孵化,實現成果轉化19件/套,有效提高了地方旅游產品的設計含量及銷售業績,獲得地方政府的高度認同,為地方旅游產業的轉型奠定了基礎。
以文創賽事為契機,把從理論課程中學習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不但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而且能夠用行業去檢驗教學成果,實現應用型大學人才培養的目標,驗證了我院探索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的成果。
2019年,學校陸續牽頭成立了中國染纈技藝聯盟、長三角文化創意設計產教融合集成平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長三角藝術設計產教聯盟,旨在聚集區域重點行業領域,整合校內外資源,提升專業建設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通過搭建的平臺,學院將牽手江浙滬藝術類高職院校,并攜手南京藝術學院、上海大學、江南大學、浙江理工大學等本科院校,聯合行業企業,在提供決策咨詢、工藝創新、科研成果轉化、人才培養交流等方面開展全面合作[3]。通過校企合作助推文創產業的發展,這是產教深度融合發展的主要目標,通過項目的實施,集思廣益、匯聚創意源泉,針對地方產業發展的布局有的放矢,充分挖掘地區文化根源,把脈行業需求點,研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創產品,通過參加博覽會、冠名文創賽事、籌辦專業論壇等多種渠道進行品牌的拓展與發布,并對文創產品及時申報知識產權,實施科技成果轉化,進一步提升地方品牌價值。
文化創意產品的研發,需要依托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研究、挖掘以及對創新能力的培育。讓消費者把文化帶回家,不是一句口號,需要對產品體系進行規劃布局,讓消費者喜愛,在觀賞美景、閱讀歷史的同時,帶走賦予了地方深厚文化氣息的產品,帶動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的騰飛。伴隨著國家的政策支持,在故宮文創的范例引領下,用文化賦能產品,在使產品具備實用功能的前提下,還必須考量人體工程學、藝術審美情趣、成本與利潤的合理控制等諸多問題,這是一條漫漫長路, 需要集眾家之長,協同共創,才能走出一條不一樣的“文化+”振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