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欣 鄭仁思 徐子怡
咸陽師范學院設計學院
人類通過影像來記錄生活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隨著朝代的不斷更替,雕刻及繪畫這種簡單直觀的記事手法就此誕生。我國商周時期的代表性工藝品為青銅器,漢代時期為石陶,唐朝時期為雕塑,經過一系列的考證與比較,這幾個時期的藝術風格與安塞剪紙存在相似性。由此可見,它們彼此之間還保留了一份傳承與延續。
我國安塞縣富有“民間藝術之鄉”的美譽,其剪紙藝術之精湛響譽全國。1919年,在“五四運動”的推動下,在魯迅等有識之士的大力倡導下,我國民俗學得到了初步的建立。他們深入民間,對各種文學資料進行了廣泛的搜集,與此同時也對民間美術作品進行了全面的收錄,“剪紙”就在其中。
20世紀30年代,民間剪紙藝術的研究與創作在老藝術家陳志農的帶領下拉開帷幕,其通過速寫及剪影等形式向人們展示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例如,老北京的串街小販、熱鬧非凡的集市廟會等。
到了40年代,剪紙題材逐漸轉向現實生活。毛主席也曾提出了“文藝為工農兵服務”這樣的文藝方針。自此以后,陳叔亮和力群等藝術家都紛紛投入剪紙技藝的學習中,他們通過不懈的努力對民間剪紙展開了全面的搜集與整理,一批新型剪紙應運而生。這些作品對民間的傳統樣式進行了傳承,同時還添加了抗日戰爭及邊區建設等新元素。剪紙的革新全面推動了群眾性剪紙的創作及發展,傳統民間剪紙也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延安地區的剪紙工藝為中國剪紙打開了嶄新的大門。
80年代起,安塞剪紙已不再單單是日用品,隨著人們對其認識的不斷深化,已經成為獨立的民間藝術品,吸引了國內外人士的注意。其還被賦予了“地上文物”及“文化活化石”的稱號。經過長期的整理與制作,目前藏于上海美術館及中國美術館的剪紙作品已經超過一千幅。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延安人民的懷念》,這是一幅大型的現代剪紙,現收藏于毛主席紀念館中。
根據作用及內容的不同,安塞剪紙可以被劃分成以下四種類型:第一類是為了美化環境,尤其用于春節期間;第二類是為了烘托喜慶氛圍,尤其用于布置婚房;第三類是為了裝飾點綴,多用于宗教禮儀活動;第四類是手工藝品樣底。
隨著非遺的不斷發展,非遺傳承人也通過各種獨特的方式對文化進行了有效的創新與推動,從前的剪紙藝術家更傾向于展現自然,創作的時候較為隨性,尚未形成特定的章法及規律。盡管如此,在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以后,依然出現了令人賞心悅目的佳作。我們能夠看出,創作者將自己的精神世界與自然融合起來,并未受制于固定的框架之中。因此,這樣的安塞剪紙才能由內而外散發出一種質樸的美感。一方面,傳統剪紙的簡練與樸素得到了有效的傳承,另一方面,與當代人對藝術的審美相適應,由此更能體現出它的寶貴與難得。俘獲現代人的心,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尤其讓年輕人對剪紙藝術產生好奇心,并將其發展成自身的興趣更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剪紙技巧本身沒有太大的難度,難的是不斷地推陳出新。要想確保該門藝術的持續發展,就要對剪紙內容進行不斷的改良。藝術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當然也為人們的生活服務。在工業化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之下,機械化對手工剪紙形成了巨大的沖擊。此外,安塞剪紙傳承人普遍進入高齡階段,也對該門藝術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礙。這就需要年輕人快速掌握該門技術,并對其進行全面的創新,使其得以在新時代中繼續延存。
針對安塞剪紙進行系統的研究,可以讓當代設計者更好地感受到傳統民間藝術精神之博大,從而得到有效的引導。無論是何種新潮的藝術,其骨子里都會透露出傳統美學的基因,這是由文化的延續性決定的,當然也包括圖形設計。因此,新時代的設計者要將傳統貫徹于心,將創新作為發展的宗旨,除了對安塞剪紙進行全面的研究以外,更要對其深層次的內涵及美學精神進行良好的認識,從而推動現代圖形設計的進一步發展。
陜西安塞剪紙具有鮮明的特色,不僅具有豐富的題材,而且在造型及用途方面也十分多樣,代表性極強。同時,安塞剪紙的形式也極其多樣化,可以在生活中作為裝飾品來使用,也可以在各種宗教儀式中應用。據了解,安塞剪紙象征著喜慶,尤其在節日和婚嫁中使用居多。在農村比較常見的“老虎鞋”等,都參考了剪紙的樣底。
所謂視覺傳達設計實際上指的就是平面設計,其被歸于二維空間領域。近年來,其向三維立體空間發展的勢頭也越來越顯著。平面設計的基本元素主要包括符號及圖案。安塞剪紙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可以拓寬設計者的想象空間,從而讓人們能夠更好地認識與理解安塞剪紙。為了使剪紙作品更加鮮活,傳承人在視覺、造型及構圖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創新,然而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所以,新時代的設計師在對前人經驗進行總結與應用的同時,更要注重二次創作,尤其要盡可能多地利用現代設計手法和理念,使該門藝術與社會發展相適應。
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體現出絕對的穩定性與延續性,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剪紙藝術在美術造型形式方面極其多樣,其較為直接地展現了廣大群眾對世間萬物的認知。
就文化價值而言,無論是內容還是造型都不可或缺,通過造型,可以更加直觀地展現,更為深入地傳播內容;通過內容,可以為造型賦予深刻的含義。我們在欣賞傳統民間剪紙藝術所呈現出來的美感時,更要將目光放在創作者的精神世界上,通過對其作品的研究,了解創作者的生活及內心狀態,從而更好地掌握時代變化。
1.對安塞剪紙藝術的保護現狀
時代在發展,剪紙工藝也在不斷改良,現有的剪紙不僅種類繁雜,造型更為華麗。安塞剪紙藝術的創新也清晰可見,除了以往的花鳥魚蟲等,融入了更多的現代設計元素,彰顯了創新意識。在婚慶及壽宴等場合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做工精致的裝裱剪紙。此外,酒店及娛樂場所為了凸顯民族文化氣息,也對剪紙作品進行了巧妙的應用。
近年來,安塞縣全面關注民間藝術的探索梳理工作,民間美術創作展的頻率及規模也極其可觀。基于這樣的氛圍,大量優秀剪紙藝術家也不斷涌現出來,例如王西安、侯雪昭等。該地區在2005年的時候舉辦了盛大的剪紙比賽,這對剪紙藝術家來說是一個良好的機遇,對剪紙藝術發展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安塞剪紙藝術的盛名流傳已久,為了配合現代旅游產業的發展,民間藝術旅游景點也得到了良好的布置,以旅游業帶動文化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文化創新產品上都出現了精美的安塞剪紙,這良好地帶動了產品的銷售,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當地剪紙藝術的名氣。
2.安塞剪紙藝術的傳承現狀
從本質上來看,剪紙屬于工藝品而非必用品。現如今,傳統民間藝術存在多方面的發展障礙,尤其是剪紙,本身就需要使用特定的工具——剪刀,不僅難度較大,而且工作效率很低,難以達到批量生產。生活在偏遠地區的人們,往往將剪紙視為裝點生活的手工藝品,市場競爭意識比較薄弱,完全依靠政府及創作者很難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此外,剪紙藝人對產權知識的了解也非常淺顯,更不用說知識產權及品牌保護,他們的作品往往有被抄襲的風險。再多新鮮的創意都會在頃刻之間成為相似的重復,原創藝人的知識產權被隨意踐踏。
我國針對民間傳統文化遺產采取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但依然存在不足之處,其所關聯的范圍及內容也相對較小。
3.傳承與保護安塞剪紙的對策
在安塞剪紙作品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抓髻娃娃”元素。近年來的剪紙作品除了對該元素的繼承以外,還添加了許多具有現代氣息的新鮮元素,其與現代人的審美觀念越來越吻合。由此可見,要想使安塞剪紙得到進一步的傳承與保護,就要采取與之相匹配的良策。
首先,在產品開發上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站在不同的角度審視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從而增強剪紙藝術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如可以將其體現在動漫及故事書上。
其次,要對安塞剪紙進行全方位的宣傳,提高名氣。尤其是當地的旅游業,可以借此將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及美食等展現出來,從而為剪紙藝術搭建一個良好的舞臺。此外,還可以借助當代多媒體手段,利用手機與互聯網等使其得到更好的傳達。對于盜版及抄襲等行為要嚴加管控,從而使民間剪紙藝術得到良好的保護。
最后,要重視剪紙藝術接班人的培養。尤其是身懷技藝的人,要使其得到應有的重視與獎勵。對于理解本土文化及深諳市場經濟之道的手工藝人,更要多加鼓勵,讓他們發揮良好的帶頭作用。
人們在解決了溫飽問題以后,對精神方面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對于廣大群眾來說,美化環境與生活成了新時尚,欣賞藝術也變成了當今時代的新口味。愿意主動去博物館及藝術館參觀的人也越來越多,可以看出,人們的文化素質也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無論是追求還是需求都得到了同步的增長。人們對于高雅的題材及精良的制作有著狂熱的追求,剪紙可以更加突顯使用者的品位。基于這樣的需求,剪紙藝術家也會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全方位的改良,不僅更加精致,也會更為細膩。尤其在主題的展現方面,更加全面與直接。此外,在選取材料時,也會傾向于更加高檔的材質,從而為愛好者競相收藏做好鋪墊。剪紙藝人之所以要不斷推陳出新,就是為了讓作品與當代潮流及大眾審美相適應。因而在創新的過程中,除了要遵循剪紙本身的規律以外,還要進一步深入剪紙藝人的生活當中,從而更好地體驗善與美。
現代剪紙的鮮明特色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剪紙藝術所包含的質樸與敦厚,二是獨特的藝術魅力。當前,人們對“返璞歸真”的崇尚度越來越高,民族與世界之間的聯系也越發緊密。剪紙藝人利用一把剪刀裁出了各式各樣的形狀,通過虛實對比的手法強調其中的內涵,從而較好地反映出人們的生活場景及內心愿望。這種藝術形式非常簡單,制作也比較容易,無論在傳播方面還是容納方面都具有強大的優勢。剪紙的純樸與人們對美的需求正好契合。首先,剪紙在對外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其次,剪紙在民風民俗方面起到了有效的推動作用。當今時代最大的特征就是信息化,發達的通信技術使各個流派及區域之間得到了有效的交流與互補,在極大程度上推動了剪紙藝術的發展。此外,隨著通信工具的發展,人們對不斷更新的藝術作品能夠更有效地掌握,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們的欣賞水平。總而言之,創新必須建立在傳統之上,“剪紙”因其非物質文化的特性,除了需要得到良好的傳承以外,還需要得到進一步的保護與發展。因此,作品始終要將傳統視為基礎,對其優點進行徹底的保護,同時再進行全方位的創新與提升。唯有如此,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更好地滿足大眾的需求。我們相信,經過藝術家及民俗學家等的不懈努力,未來必然會留給年輕傳承人一份珍貴的資料。
未來,我們要致力于中國剪紙藝術與現代平面設計的有機融合。整體來講,就是要做到承前啟后、兼容并蓄。要想對民族文化進行深入的探索與發揚,必須要與世界共行,由此設計出來的作品才符合大眾審美,不受形式的限制,站在客觀的角度將東方韻味體現出來。然而,在設計的時候,并不需要一味地尋找傳統元素,否則就會給人們強加一種思想,設計僅僅是傳統元素與文字的結合。在尋找素材的時候,我們要盡可能深入當前的生活,再結合傳統的韻味及精神,通過現代化的手段將潛在的意圖表達出來。如此,才可以從本質上將剪紙的文化魅力及藝術精神傳達給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