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謠 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
剪紙作為一項民俗活動,蘊含著豐富的民族精神,是傳統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研究陜北剪紙圖案的形式美法則,深入體會和剖析陜北剪紙圖案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內涵,以便更好地傳承和發展陜北剪紙,使其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
陜北剪紙藝術是在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積淀的基礎上誕生和發展的,隨著時代的變遷,表現形式、造型形態及寓意象征等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剪紙作品中,單純運用圖騰崇拜的思想受到沖擊,取而代之的是更能表現民族藝術、更具新時代藝術特色的表現方式。
陜北剪紙藝術是一種雕刻鏤空藝術,也是我國最古老的民間傳統藝術之一。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思想,倡導萬物的和諧共存,這一點也在陜北剪紙圖案的元素組合中巧妙地體現了出來。
陜北剪紙藝術傳承中國傳統手工習俗,發揚中華傳統民俗文化,歷經多年卻不曾衰退。陜北地區剪紙藝術是一種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以及人文歷史變遷而不斷融合、不斷發展壯大的藝術范疇。在陜北地區剪紙藝術作品中,明顯體現出了文化的多樣性。
在設計剪紙圖案的過程中,有禮有節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傳承。雖然中國當代文明受到了來自西方藝術和文化的影響,但是民族文化仍然是我國的主體文化,值得重視,這種文化意蘊的傳承也顯得尤為必要。因此,在剪紙設計中,要將傳統工藝與現代工藝應用在剪紙的設計上,進行創新,力圖建立一種別樣的藝術風格,同時保留陜北剪紙藝術的獨特民族性。
形式美是人類長期勞動實踐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法則。人類的活動對象所具備的多種形式因素以及錯綜復雜的排列組合關系,越來越明顯地呈現出人類的豐富情感,更能直接體現生命的運動規律。形式美是歷史文化的積淀。陜北剪紙作為一種創造性的腦力活動,在創作時必然會遵循美的法則來構思。無論是過去人們的剪紙圖案創作,抑或是現在剪紙圖案的創作都離不開共同的形式美法則。
在設計剪紙圖案時,將物象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元素進行強化處理,使物象更具有裝飾性與趣味性,這樣的手法就是聯想。基于物質生活的實用性要求和精神生活的審美性要求,并且在聯想意境的形式美法則的約束下,陜北剪紙越來越朝著趣味性的方向發展。以前,陜北地區由于交通不便,較為閉塞,所以受其他地區剪紙影響較小,主要受漢畫像石的影響,剪紙外輪廓簡潔、飽滿,給人留有更多想象的空間。南方的剪紙則表現得更為細膩,所有細節都可圈可點,整個畫面看起來很嚴謹,缺乏陜北剪紙的聯想意境。
陜北剪紙運用了鏤空剪紙的技術以及豐富的色彩,將復雜的對象抽象成單純的形體,整體形象都是比較簡潔的,在光影的效果下具有獨特的韻味,能夠清晰地展示人物生動的細節,不僅精致還很有藝術的美感[1]。在南方剪紙中,所有的元素都被細化,使得剪紙畫面表現得繁雜。以廣東佛山剪紙為例,它是中國南方剪紙的代表之一,佛山剪紙使用銀箔、銅箔等來裝飾剪紙,所以金碧輝煌、纖巧秀麗就成了佛山剪紙的特點之一。但是,它并沒有表現出陜北剪紙中單純齊一的形式美法則。
大自然中,對稱現象隨處可見。對稱可以使人感覺到一種安定、均勻、協調、整齊的美感,這種美感在陜北剪紙圖案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陜北剪紙圖案中的對稱又包括了軸對稱和中心對稱,例如抓髻娃娃剪紙一般采用的是軸對稱的形式,而團花剪紙則是采用中心對稱的形式。團花剪紙可以在規律中看到變化,在散射中看到聚集,遠看花團錦簇,近看花中有意。但是在運用對稱法則時要注意適當加入不對稱的元素,避免整個畫面顯得單調、呆板。
陜北剪紙同時也應用了均衡的形式美法則。正是因為均衡的應用使得陜北剪紙具有平衡感的同時兼有流動感。在剪紙構圖中,主體物與其他裝飾要素的分布關系是根據其自身的大小和輕重決定的,以主體物為視覺中心,其他裝飾要素的穿插要以保持視覺上的力度平衡為基礎。對稱均衡的形式美法則不常運用于南方剪紙中,南方剪紙的構圖似乎更加隨意,因此顯得流動、活潑。與陜北剪紙相比,缺乏安定、均勻、協調、整齊的美感。
陜北剪紙的整個畫面與各元素的關系以及元素與元素之間的關系,是剪紙圖案是否和諧的關鍵因素。和諧的比例使得陜北剪紙富有藝術美感,具有強烈的藝術表現力。在剪紙創作的初始階段也要注意尺度,任何事物都是過猶不及的,尺度合適,自然會形成美好的構成。由此可見,比例與尺度在構圖中的重要作用。同樣,在南方剪紙中,比例與尺度也是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比例與尺度合適,剪紙圖案的整個畫面才會形成美好的結構,富有美感。
節奏與韻律賦予了剪紙一種生動活潑的運動感,一種不可忽略的人情味和趣味性,妙趣橫生。韻律形式的純化是節奏,節奏形式的深化是韻律。節奏富有理性,而韻律富有感性。剪紙畫面中的裝飾元素帶有的周期性的變化就是節奏。在陜北剪紙圖案中經常會用一個元素去做連續的重復,使圖案具有條理性。重復是最單純的節奏。
陜北剪紙圖案的韻律是有感情的,可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使剪紙畫面的構成形式富有情趣,增強了剪紙圖案的感染力,從而引起觀賞者的共鳴。節奏與韻律的形式美法則同樣存在于南方剪紙中,無論是線條的粗細變化還是彎曲變化程度等都與陜北剪紙具有異曲同工之處。這也印證了節奏與韻律的形式美法則的重要性。
從字面意思來看,對比與和諧其實是矛盾雙方,對比是在原有的差異基礎上更加趨向不同,和諧則是在原有的差異基礎上更加趨向相同。在陜北剪紙圖案中,對比有很多,例如形體的大小和方圓、線條的粗細和曲直等。對比法則可以增強視覺的沖擊力,使剪紙畫面看起來更加具有力度感。南方剪紙圖案同樣也運用了對比與和諧的形式美法則,有了對比才能夠產生和諧,對比與和諧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因此無論是陜北剪紙還是南方剪紙都運用了對比與和諧的形式美法則。
陜北剪紙是陜西省北部地區的一種傳統民間藝術,在兩千多年的發展進程中,積淀了豐厚的人文精神和歷史文化韻味,作為陜北民間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精湛的工藝在全國甚至是世界都享有盛名。在歷史文化傳承的過程中,眾多剪紙大師剪裁出了許多構圖精美、風格獨特的剪紙藝術作品,這些作品充分體現了剪紙藝術的裝飾美、情感美、寓意美等,一方面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另一方面也傳承了中國民間的傳統技藝以及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研究意義。陜北剪紙不同題材的圖案不僅是陜北人民對現實生活的仔細觀察,而且也寄托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個人的理想與追求。
動植物題材的剪紙藝術作品在陜北剪紙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我們身邊常見的瓜果蔬菜、梅蘭竹菊被表現得栩栩如生,南瓜和石榴寓意多子多福,牡丹和佛手則象征吉祥富貴,一些兇猛的獸類如獅子、老虎也被剪紙藝人創造成了可愛靈動的藝術形象。勤懇的老牛、調皮的猴子、狡猾的狐貍,這些都有合適的夸張與描寫,并且都呈現出了詼諧與幽默的表情。有的剪紙中,動物與植物相結合,例如魚和蓮的密不可分,二者結合在一起寓意著生生不息、連年有余。陜北人民在探索自然運動規律的過程中得到了理解和感悟,且運用到剪紙作品中,創作出活潑靈動的動植物剪紙。
陜北剪紙選用的民間題材也是很多的,例如在陜北民間經常可以見到把兩個精美絕倫的花碗、壺瓶這類圖案結合在一起,以此作為陜北民間剪紙的素材,一般這類剪紙統稱為 “合碗”“扣碗”和“蓋碗”,其實是用圖案象征著生命旺盛與男女婚配。還有一些陜北的風俗習慣常應用于剪紙圖案中,例如房子半邊蓋、辣子一道菜等,這些圖案不僅體現出陜北人的生活習俗和思想,而且也是一種情感的抒發。陜北剪紙以農耕文明和農民的生活方式為根基,再現了陜北人的生活場景,是他們生活的真實寫照。
戲曲題材也是陜北剪紙的一大類別。陜北地區的戲曲剪紙,其中的人物紋樣可以多達幾千種,并且每個剪紙人物的面部表情、動作神態以及性格刻畫都非常傳神,沒有任何相同的地方。在戲曲剪紙的創作中,單個的人物造型比較常見,而多個組合而成的人物造型則較少見。正因為有這樣一種魅力,陜北剪紙具有優美的造型、精煉的剪法和恬靜的意境,注重畫面構圖的分景式、全景式,還非常注重畫面情與景之間的交流,富有詩意、情趣。
在陜北有很多民間活動,如打腰鼓、扭秧歌等,人們常用剪紙這一形式來描繪這種熱鬧的場景,因此人物題材也是陜北剪紙中的一個重要部分。還有一些體現人們日常生活場景的剪紙,如陜北老爺爺說評書,陜北大媽做褲帶面,陜北人愛吃辣子等,這也是陜北剪紙藝術作品豐富多彩的原因之一。
在人物題材中還有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抓髻娃娃剪紙,通常采用一個小人的形象,如小人坐帳房寓意繁衍和結合,五個小人手拉手寓意驅鬼辟邪等[2]。抓髻娃娃在陜北剪紙題材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其歷史意義值得深究。
陜北剪紙藝術的發展歷史是漫長而悠久的,陜北地區的人們熱衷于剪紙藝術作品的創作及創新。在剪紙藝術作品中體現時代特點,不停地找尋創作的靈感、提取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對外來文化的兼收并蓄都是創新的道路。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各種剪紙的機器也被發明生產出來,這對于傳統剪紙手工藝有著巨大的沖擊。因此傳承陜北剪紙老手藝人的技術顯得尤為重要。在尊重傳統剪紙技藝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將剪紙藝術與其他媒介相結合,以便更好地傳承陜北剪紙藝術[3]。作為傳統藝術的陜北剪紙藝術,不僅要滿足人們的消費理念,同時還需要滿足人們的審美情趣,使大眾能夠在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中得到放松。這就要求剪紙藝術做到以下兩點:第一是化繁為簡,將我們所看到的事物抽象化,提取創新性元素進行創作,重點表現事物的意象而非具象;第二是夸張表現,在現代藝術創作中,夸張是很多藝術家經常用到的表現手法,將提取到的元素進行夸張或變形,使畫面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這也符合娛樂化時代人們的心理需求。
陜北剪紙藝人的剪紙技術可以說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因此可以在此基礎上對陜北剪紙進行創新性設計,而不拘泥于模仿以前的剪紙圖案。通過對其他地區剪紙藝術的學習借鑒,開闊眼界,激發自身的創作靈感,從而開拓出富有創新意味的剪紙道路。現代生活中許多新鮮事物也為剪紙藝術提供了可創新的元素。剪紙藝人可以融入日常生活中,使剪紙的實用性和審美性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從而開拓陜北剪紙藝術的有效創新之路。
總而言之,陜北剪紙不僅要繼承傳統、推陳出新,也要隨著現代生活的改變而有所改變。任何一種藝術都需要不斷吸收新的養料才能得到更加廣闊的生存空間。隨著現代設計的不斷發展,如何將陜北剪紙這樣的傳統元素運用在設計中,同時又能保持民族特色,這就需要深化對陜北剪紙圖案及其文化內涵的研究,從而為陜北剪紙在現代社會中的發展開辟一條新的道路。
每個地區都有獨具特色的民間傳統文化,想要推動地區傳統文化的發展和進步就需要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陜北地區剪紙藝術因為具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題材、精湛的技藝,以及經過歷史的傳承和不斷的創新,所以才能以獨特的姿態屹立于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之林,縱觀陜北剪紙的歷史發展進程,陜北剪紙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注入新鮮的血液。例如在千百年前,陜北剪紙主要以喜花、祭祀花、壽花等為主,目的是祈求上天的庇佑。隨著時代不斷向前發展,陜北剪紙藝術一定會在時間的洪流里熠熠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