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勁松
每次探訪獨秀峰,總覺得它有點孤傲。正如古人所言,“孤峰不與眾山儔”。傲立的獨秀峰,自桂林2000多年前建城以來,一直是城中“擎天一柱”。一條文脈縈繞著這座獨特的山峰,或實或虛,或華麗或淡薄,延續至今……
據史學家考證,早在漢代,獨秀峰就已經被作為教育基地開發了?,F存于獨秀峰讀書巖崖壁上的唐代鄭叔齊的《獨秀山新開石室記》告訴我們:漢代時,“宣尼廟于山下”?!靶帷?,是漢代對孔子的封稱,宣尼廟就是紀念孔子的寺廟。南朝以后,看中獨秀峰位于桂林城市中心的獨特地位,歷代達官貴人都樂于讓自己的府第和官署傍在獨秀峰旁邊。
獨秀峰的名字從何而來?據考證是因為南朝劉宋期間,時任始安郡太守的大文學家顏延之喜歡于公務之余登覽獨秀峰,并在獨秀峰東南麓的巖洞里讀書寫作,題詠了不少描寫、贊頌桂林山水的詩文。其中,以“未若獨秀者,峨峨郛邑間”兩句最為有名。唐代鄭叔齊稱獨秀峰“嘉名之得,蓋肇于此”。他的這句話,沒有人反對。顏延之因此成為獨秀峰的命名者,成為以詩歌吟詠獨秀峰、開獨秀峰山水文化先河的第一人。
除讀書、寫作外,顏延之還經常利用空暇時間在獨秀峰下的巖洞里教官家子弟讀書習文。后人為彰顯其在桂林所開創的儒學之風,便將獨秀峰下這處巖洞命名為“讀書巖”——獨秀峰從此與詩詞與教育結下不解之緣。
到了唐代,桂林成為當時廣西的政治、文化中心,而獨秀峰由于處于城郭中心,“南北行旅,皆集于此”,文人墨客、官商貴胄蜂擁而來,面對著拔地而起的獨秀峰,大嘆“擎天一柱在南州”。
這期間最值得稱道的是李昌巙在獨秀峰讀書巖前建立的桂林第一所府學。唐代鄭叔齊的《獨秀山新開石室記》詳細記載了這段歷史——唐大歷年間(766—779),桂管觀察使兼桂州刺史李昌巙為傳授中原儒家文化,“乃考宣尼廟于山下,設東西庠以居胄子”。在李昌巙的影響下,桂林一些縉紳富豪也開始捐資興學,辦起公館、私塾。在唐代科舉考試中,桂林出了廣西歷史上第一位狀元趙觀文。風水寶地出人才,獨秀峰因此名聲大振。
北宋元祐年間(1086—1093),桂州知州孫覽又在唐代府學舊址建立“五詠堂”,把顏延之的名作《五君詠》刻在堂內,常常使“游者忘歸”。
“桂林山水甲天下”這一千古名句,早已傳遍世界。而這一名句最早出自哪里?是誰最先說出來的?多年來學術界一直眾說紛紜沒有定論。有人認為是清光緒八年(1882年)詩人金武祥最先說的,在金武祥《遍游桂林山巖》一詩中有這樣的句子:“桂林山水甲天下,絕妙漓江秋泛圖。”有人從南宋詩人李曾伯的《重修湘南樓記》中,找出了“桂林山川甲天下,三百年間無兵革之警”的句子,認為李曾伯是首創者。有人依據唐代柳宗元在《訾家洲亭記》中“今是亭之勝,甲于天下”的句子,認為歷史上最早把桂林勝景與“甲天下”連在一起的,應是柳宗元。
直到1983年,桂林市桂海碑林博物館工作人員著手為獨秀峰石刻拓片,拓到讀書巖巖口右上方南宋王正功的《鹿鳴宴勸駕詩》石刻時,偶爾發現其中第二首里,赫然刻著“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羅青意可參”的句子。至此,學術界的爭論才算有了一個大家都認可的結論。時任廣西提點刑獄兼靜江知府的王正功當初之所以寫這兩首詩,是為了勉勵赴京城參加大考的桂林考生加倍努力,以期來日高中狀元。如今看來,高中狀元的應該是王正功——“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名句使他無可爭議地成為桂林山水詩的狀元。
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仍然看好這塊風水寶地的清人將靖江王府改為廣西鄉試貢院。桂林王城終于從王府宮殿回歸為文教之所。據《廣西通志稿》記載,清代廣西鄉試貢院人才輩出,其中舉人5075人,占當時全廣西舉人人數的49.6%。歷科狀元有陳繼昌、龍啟瑞、張建勛、劉福姚,榜眼有于建章……如今王城的南門、東西門還保存著表彰這些才子的石刻——“三元及第”“狀元及第”“榜眼及第”。
從獨秀峰上保存著的清代《祁唝增修獨秀山景工記》等石刻中,我們得知:清代對獨秀峰進行過全面整修與開發,在山峰周圍建起了文昌、北帝、觀音、財神等寺廟,在山頂新建了壽佛殿、魁星閣等——集科舉考試、風景名勝、宗教活動于一身,縈繞于獨秀峰的文脈,由此顯得更為華麗。
新中國成立后,在獨秀峰下朗聲讀書的,是廣西師范大學的學子們。
和桂林城中其他游人如織的名山相比,如今的獨秀峰確實顯得有些寂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開發振興”獨秀峰景區的種種設想,不時被提出。據報道,有關方面最新的決定是,在這里“全面恢復600年前靖江王府原貌”,使這座中國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明代藩王府,成為桂林歷史文化旅游的一顆明珠。靖江王府將按原貌進行修繕,并修整獨秀峰登山山道,增建科舉文化展覽館,設立“獨秀大講壇”“國學堂”“漢學堂”“戲劇院”“抗戰文化博物館”等。
歷史的腳步,總是要不停歇地往前走的。但不論怎么走,都不能讓縈繞獨秀峰上千年的那條文脈失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