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 鑫 張光政 劉 剛 張遠南
地球是我們的共同家園,生物安全關乎各國人民生命健康。國際社會應積極推進全球生物安全治理,加強生物安全政策制定、風險評估、應急響應、信息共享、能力建設等方面的雙多邊合作交流,攜手應對日益嚴峻的生物安全挑戰。
《禁止發展、生產、儲存細菌(生物)及毒素武器和銷毀此種武器公約》(簡稱《公約》)第九次審議大會定于2022年舉行。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應共同推動《公約》進程,重新啟動《公約》核查議定書談判,切實發揮《公約》作為全球生物安全治理重要支柱的作用。
《公約》于1972年4月10日分別在華盛頓、倫敦和莫斯科簽署,于1975年3月26日生效,截至2021年11月,共有183個締約國。
《公約》共15條,主要包括締約國在任何情況下不發展、不生產、不儲存、不取得除和平用途外的微生物劑、其他生物劑、生物毒素及其武器,不協助、鼓勵或引導他國取得這類物劑、毒素及其武器,締約國在《公約》生效后9個月內銷毀一切這類物劑、毒素及其武器等內容。同時,公約締約國承諾加強生物科技和平利用國際合作。
聯合國裁軍事務廳在其官網上指出,《公約》是第一份禁止發展、生產以及儲存一整類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多邊裁軍條約,對于和平利用最新生物技術、維護全球生物安全和人類健康意義重大。
為了讓《公約》切實發揮效力,多年來,國際社會一直在積極努力。在1994年9月召開的特別會議上,各方同意設立《禁止生物武器公約》締約國特設小組,以通過協商,為《公約》制定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核查制度。2001年,國際社會本已就建立《公約》核查機制達成一致,但美國以“核查損害美國的安全和經濟利益”為由,突然單方面退出談判,造成《公約》核查機制談判長期停滯。
在2022年3月18日聯合國安理會舉行的專題會議上,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張軍在發言時強調,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生物安全問題上,中方立場是一貫的。中方主張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包括生物武器和化學武器在內的一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堅決反對任何國家在任何情況下研發、擁有或使用生物武器和化學武器,敦促尚未銷毀庫存化武的國家盡快完成銷毀。
自1984年11月15日加入《公約》以來,中國始終致力于推進《公約》進程,進一步推動加強《公約》普遍性,促進《公約》的全面有效實施。
2021年7月,在中國和巴基斯坦共同倡議基礎上,中國天津大學、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國際科學院組織秘書處以及來自20多個國家的科學家達成《科學家生物安全行為準則天津指南》(簡稱《天津指南》),并得到國際科學院組織正式核可。《天津指南》提出堅守道德基準、遵守法律規范、加強風險管理、強化科研監管、促進國際合作等準則,涵蓋生物科研全流程、全鏈條,將對促進生物科技發展、防止生物科技的誤用濫用發揮重要作用,成為加強全球生物安全治理和國際合作的有效途徑。《天津指南》是中國為推進《公約》進程貢獻智慧與方案取得的成果之一。
2021年10月,在聯合國大會裁軍與國際安全委員會舉行一般性辯論期間,中俄兩國外長共同發表了關于加強《禁止生物武器公約》的聯合聲明。該聲明重申《公約》是國際和平與安全至關重要的支柱,應得到完全遵守和進一步加強,包括達成包含有效核查機制、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議定書;呼吁《公約》締約國制定相關執行標準、技術指南及程序,完善調查使用生物武器事件的機制。
作為《公約》的締約國,美國一方面在境內外開展大量不透明、不安全、不合法的生物軍事活動,另一方面獨家阻撓建立《公約》核查機制。據美方向《公約》締約國大會提交的數據,美國在全球有336個實驗室,遍布中亞、東歐、東南亞、南亞、中東和非洲。從已曝光的文件看,上述一些國家的實驗室,發現了一些特別危險疾病的病原體,而美國國防部對這些實驗室擁有絕對控制權。
俄羅斯教育科學院副院長、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俄羅斯首任國家總防疫師根納季·奧尼先科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公約》對于禁止和銷毀生物武器、防止生物武器擴散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國際社會需要共同努力推動建立對生物武器的監督核查機制。”
中國安全問題專家俞曉秋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生物安全威脅是當今全球非傳統安全領域面臨的一種新型威脅。加強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生物安全活動監管治理關乎全人類生命健康。國際社會應共同推動《公約》進程,包括達成包含有效核查機制、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議定書,并通過定期協商與合作解決與《公約》執行相關的問題,推動國際社會共同攜手應對日益嚴峻的生物安全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