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瑞花
(石家莊市長安區第三幼兒園,河北 石家莊 050000)
教科研的最終執行者是教師,教師要積極進取,對照自主創新型教師標準規劃自己,做自我專業成長的主人。教師只有具備了自主創新的意識和能力,才能改變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行為、教育技巧,使先進的教育理念體現在教學的各個方面。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提升自身教研能力,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在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深入領會《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要堅持把幼兒的發展放在首位,樹立“幼兒是活動主體”的觀念。練習扎實的教學基本功,真正促進幼兒積極、主動地發展,對自己充滿自信,對幼兒充滿信任,善于捕捉幼兒的日常,在行動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動,力求在活動中使每個幼兒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教師運用各種科學的方法,改善教育行為,要有自主發展的愿望,能根據工作和自身興趣需要,積極參加各種進修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教研是來自于教師的教育實踐,解決的問題針對性強,實效性強。但是教師的研究能力存在一定局限性,缺乏系統的教育理論學習,所以要提升教師對教研活動的重視及參與教研的興趣。教師教研能力的提升關鍵在于教師的教育觀、幼兒觀、課程觀及課程行為的根本變革。教研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具備基本的文化素養,更要有一種創新能力,表現為一種自覺踐行和主動追求的態度。在教研活動中,我們把教師分層進行管理,以老帶新,對剛入職的教師更注重他們對幼兒一日生活常規的培養,對骨干教師,我們對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參與幼兒園課題研究,定期寫論文及成果,承擔教學觀摩課,在教研活動中,教師不斷審視自己,不斷地調整自己,不斷地完善自己、不斷地超越自己。
幼兒園教研過程是一個需要先進課程理念和科學理論武裝的過程。教師通過提升文化素養,構建了高品質的教師隊伍,甚至可以說教師本身就是課程,教師在教研活動中不斷學習,轉變教學理念,重視課程行為,把幼兒的健康成長與和諧發展落到實處。
在教學活動中開展行動研究,培養幼兒的自主性和創造能力。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圍繞研究的目的開展活動,在教學活動中提升教研能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擁有一顆信任和接納孩子的心,尊重幼兒,把幼兒的潛能挖掘出來。首先要學會放手,比如,在一次小班建構游戲中,兩位小朋友一起用積木搭建小橋,因為搭建多次都沒有成功,新教師想上前給予指導,我們便示意其不要著急,繼續靜心觀察。之后,孩們經過一次次調整,一次次嘗試,最后小橋終手搭建成功了。所以說放手才能看到幼兒的成長,才能看到真實的幼兒,多一份對幼兒的了解和信任,就會發現一個真實的幼兒。
其次要學會觀察,觀察能夠幫助教師真正了解幼兒,比如在幼兒自主性繪畫中,幼兒的繪畫作品看起來亂作一團,各種色彩各種線條混合纏繞在一起。通過研討,我們認為不應該主觀評判孩子的作品,我們讓孩子說一說自己的作品,孩子是這樣描述的:我畫的是許多妖怪在作戰,刮起了龍卷風,藍色的是藍毛怪,黑色的是它的觸角,黃的是沙塵暴,這些纏繞在一起的線條是許多妖怪扭打在了一起。作品漸漸變得活靈活現起來,孩子講的非常生動,一幅被教師認為亂七八糟的作品其實是那樣豐富,我們也被孩子的作品深深打動。通過觀察漸漸明白,如果觀察不細致,會認為幼兒在進行無意義的活動,通過教研我們明白,教師會觀察才能幫助自身真正了解幼兒,就會發現幼兒的價值,走進幼兒的內心,享受的幼兒的成功與喜悅。
最后要學會傾聽,傾聽是教師解讀幼兒的重要環節,傾聽的意義可以有效地支持幼兒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幼兒園每天都會安排一對一傾聽的時間,教師在認真觀察的基礎上,仔細傾聽每位幼兒的游戲記錄,發現不一樣的幼兒,明白傾聽的價值。教師要敞開心扉,以完全尊重,接納幼兒的心態去傾聽,不帶任何偏見和主觀判斷,努力做到與幼兒同頻共振。在此基礎上,通過追問、鼓勵等策略打開幼兒的話匣子,幫助幼兒充分表達內心的想法。
所以教師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以開放的心態對待幼兒的所思所想,大膽鼓勵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創造故事情節,耐心的等待,傾聽幼兒的想法,承認幼兒的價值。
幼兒園經常組織各種形式的觀摩教學,目的是通過觀摩教學反映教師的日常教學模式,以此來分析和評價觀摩教學,促進日常教育教學活動的改進。然而,這種觀摩教學往往會流于形式,難以收到預期效果。因此,如何提高觀摩課實效成為廣大幼兒教師面臨的一大難題。那么,怎樣才能提高觀摩課的實效性呢?這就需要幼兒教師能夠在日常教學經驗積累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在觀摩教學中體現正常教學的應有之意,使“觀摩”之后的“反思評價”更具有針對性。因此,在教學觀摩后反思就顯得尤為重要,反思性教學活動指的是教師在先進的教育理論指導下,借助于行動研究,不斷對自己的教育實踐進行反思,積極探索與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努力提升教育實踐的科學性、合理性,并使自己逐漸成長為專家型教師的過程。
在反思性的觀摩教學中,教師的角色經歷了兩次轉變:從“教師”到“研究者”,再從“傳道、授業、解惑”到“學習者”,使教學和科研、教育和學習相結合。從教師視角來看,反思性學習是一種自我學習和自我提高的過程,其最基本的目的是培養教師的思維能力,促使他們更加自覺地將理論和實踐聯系起來,對自身的教學實踐進行理性的審視,從而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從幼兒的視角來看,反思性學習有利于提高他們的認知水平,有利于提高其人格素質,促進其全面、協調地發展,有助于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應積極引導教師進行反思性學習,讓教師以引導者的身份參與到教學中來,讓幼兒真正地成為課堂的主人。
“三人行,必有我師”,教師之間互相學習、交流是研究教學、探索教學方法的重要形式。加大每位教師的知識儲備量,提供機會讓他們接觸到不同的教育觀點,及時地進行課堂教學反思,可以提高課堂教學能力,真正提高教師自身教研能力。
為了故事創編活動的順利開展,教師在生活中挖掘教研素材,在行動中學會搜集,學會利用資源。例如,班級內課上選用故事《我們是勤勞的人》作為創編原故事。記得小班剛開學時,我們選擇了這個故事作為創編的原故事,并利用晨間活動和飯后空余時間讓幼兒閱讀創編,組織閱讀與講故事相結合,小朋友們之間互相講述,由此鍛煉幼兒的表達能力。現在幼兒能看懂單頁多幅的兒童圖畫書,初步養成了愛護圖書的習慣。
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一些可以用的廢舊材料,滿足幼兒的活動所需。例如,在制作《我們是勤勞的人》故事道具時,教師引導幼兒討論為故事角色做什么服裝,用什么材料做,在討論小鳥的翅膀制作方法時,幼兒各抒己見,有的說是用紙做,有的說用橡皮泥做,有的說用塑料布做,有的說畫一個翅膀,教師適時地提供了收集的廢舊材料,滿足了幼兒的制作需要。有的幼兒把報紙撕成一條一條的做小鳥的翅膀,有的把塑料袋剪開做小鳥的裙子,還在上面點綴羽毛,在教師提供的豐富材料中,幼兒展開奇思妙想,制作出許多富有創造性的道具。
幼兒的生活是一個整體,幼兒的發展也是一個包括身體、認知、情感等多方面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有機整體。教師要主動了解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學習特點,關注幼兒的發展,關注幼兒的內心,適應新課放,在研究與實踐中更新教育理態,不斷審視自己,不斷調整自己,不斷完善自己,謀求自我變革、自我創新、自我完善之路。
幼兒園教師教研能力的提升是幼兒園保教質量的需要,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要善于反思、善于研究,不斷找出教育活動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進行探討,找到原因和解決措施,逐步改進各種教育活動。教師教研能力的提高是幼兒園內涵建設的主要動力源,堅持探索就能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技能,不斷提升幼兒園辦園質量。作為新時代幼兒教師,全面系統的研究幼兒園教育活動,提升教研能力,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任務,作為園長應使自己快速成長起來,以適應國家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踐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