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新華
產教融合作為職業教育的特色和優勢,是職業院校辦學應該堅持的原則和主線。2017 年12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提出將產教融合與經濟社會發展、區域發展、產業發展、城市建設和重大生產力布局同步規劃。2019 年3 月,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提出強力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動高職學校和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雙高計劃”背景下,契合產業轉型升級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要,職業院校聯合頭部企業推進產教深度融合,對推動職業教育與產業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產教融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多部門、跨學科、多領域,需要各方相互配合、相互協作,形成合力。“雙高計劃”背景下,各方對產教融合在認識上還存在偏差,政府、學校、行業企業等的職能定位還不夠精準。政府在產教融合中的宏觀調控作用發揮不夠,統籌管理和協調功能還需進一步加強。政府與市場關系依然失衡,產教融合更多地呈現為松散型的組織狀態,職業院校與企業尚未建立穩固的合作平臺。
高水平的產教融合應是各方利益主體的價值訴求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從而形成多方參與、協同推進、互利共贏的融合動力。“雙高計劃”背景下,受多重因素影響,校企合作的基礎仍然不夠牢固,合作的穩定性、持續性和生命力還不夠強。部分校企合作容易中斷,合作的整體成效不夠理想。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更多體現在參觀考察和日常交流等基礎層面,而在科技研發、行業和職業標準的制定以及校企共同進行課程開發、教材編寫、技術創新等深層次方面合作力度不夠。同時,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夠高,特別是頭部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社會服務以及技術研發等的力度和成效與預期還存在一定距離。
“雙高計劃”背景下,面對建設高水平專業(群)的要求,職業院校部分專業在設置過程中科學論證不夠充分,存在專業重復設置的現象,人才培養與職業崗位的吻合度還需進一步提高。同時,部分專業建設缺乏規劃性和前瞻性,與區域重點產業、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結合不緊密,不能很好地滿足產業轉型升級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需要。專業動態調整機制不夠健全和完善,跟不上產業發展趨勢。
完善的資源共享機制,對提高產教資源互補性、激發校企共生動力至關重要。通過資源共享,職業院校從企業獲得先進的技術技能、實訓條件、設施設備等資源,企業從職業院校獲得專業人才、先進理論知識等資源。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作為產教融合的主體,資源共享應該在場地、設備、技術等資源的基礎上涵蓋人才、信息、服務等資源。當前,資源共享主要體現在設施設備等層面,技術、服務、研發等的共享力度不夠,校企一體化發展的局面尚未根本形成,產教融合的廣度和深度不夠。
產教融合不僅需要政府、行業企業和職業院校協調聯動,也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和積極支持。“雙高計劃”背景下,產教融合法律保障和評價體系不夠健全。行業企業在產教融合中的法定權利、義務界定不夠清楚,難以有效調動其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產教融合評價體系不夠健全,存在評價內容碎片化和評價形式單一化的現象。
深化產教融合理念,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制定權責清單。加強頂層設計,強化政府統籌管理和服務職能,協調各方主體建設穩定、共享、交互的產教融合生態環境。建立準入和退出機制,對產教融合型企業的實力和水平進行綜合評估,積極爭取行業領先企業深度參與產教融合。在校企合作期間,對融合程度較高的企業加大支持力度,對合作成效不理想的企業予以整改或退出。
同時,從組織框架、合作機制等方面探索多元共治的產教融合現代治理模式,推進治理體系改革。實施賦權增能,充分發揮行業組織的優勢和作用,構建多元參與、相互促進的產教深度融合治理格局。通過適當分權,實現各利益相關主體治理權的行使與制衡之間的有機統一,促進校企雙贏發展。一方面,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得到合理回報;另一方面,職業院校充分利用企業優勢資源,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在此過程中,政府要深化簡政放權,通過擴大辦學自主權,進一步提升職業院校辦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1.契合現代產業發展,引領人才供需匹配。“雙高計劃”背景下,職業院校要以現代產業發展需求為主線,以產學研緊密結合為載體,緊跟產業發展步伐和技術發展前沿,以新知識、新專業賦能新技術、新產業,不斷更新課程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將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貫穿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全過程,通過校企協同育人促進專業鏈與產業鏈、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相對接。大力推進現代學徒制,在注重理論教育的同時,重視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培養。加強頂崗實習和崗位培訓,強化職業規范和職業素養教育。實施跨專業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校企資源融合為載體,加強企業技術研發和院校技能培訓,實現校企互利共贏,引領人才供需匹配。
2.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職業院校要注重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不斷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充分發揮教師發展中心的平臺作用,做好培訓規劃,分類制訂教師素質提升計劃,以進一步提升教師的職業能力和素質。建立新老教師結對制度,實施“一新一師”青年教師能力提升工程,進一步加強對青年教師的關心、教育和幫助,培養師德高尚、技藝精湛、專兼結合、愛崗敬業的教學名師、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探索建立政校行企多元參與的“雙師型”教師評價體系,構建“評價—反饋—完善”的教師綜合能力提升機制。堅持企業引進與學校培育相結合,聘請企業領軍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等擔任兼職教師,不斷優化師資結構。完善校外實踐培訓基地建設,定期組織教師到企業實踐鍛煉,將企業輪訓、訪企拓崗等實踐作為晉升職稱的重要條件。
3.共建特色產業學院,促進產教深度融合。職業院校與頭部企業共建特色產業學院,建設集人才培養、技術研發、企業生產、社會服務和創新創業等于一體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加強校企全方位、全過程合作。發揮頭部企業的技術領先優勢,基于實習實訓過程,契合職業標準和崗位需求,校企共同開發課程、編寫教材,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推行1+X 證書制度,促進學歷教育與職業技能等級考試深度融合。將代表產業發展趨勢的優秀元素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課程與崗位無縫對接。
職業院校要契合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和人才需求,構建專業動態調整機制。緊緊圍繞區域重點產業和支柱產業發展形勢,不斷優化專業布局,調整專業結構。通過開設對接新興產業的新專業等,促進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對接。系統分析區域產業發展與人才需求特點,構建“契合產業、錯位競爭、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高水平專業(群)發展格局。同時,根據不同區域的產業特點,建設特色專業,有效解決專業設置同質化現象。
深化簡政放權,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和統籌管理作用,賦予職業院校更多的專業設置和調整自主權,優化審批流程。改革專業設置審批方式,變事前審批為事后跟蹤監管,把專業的就業滿意度、專業對口率、社會貢獻度、企業認可度等作為專業動態調整的重要參考。通過專業優化調整,不斷提升專業與產業的適配度。
重視行業企業和社會組織在產教融合中的重要作用,在組織、制度、經費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和有力保障。堅持以各方主體利益訴求為邏輯起點,積極尋找利益平衡點,最大程度地實現各方利益最大化。通過合作互利共贏,激發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內生動力。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和管理,在師資隊伍建設、人力資源培訓等方面深化校企資源共享,暢通師資交流互通渠道。職業院校聘請企業技術技能大師和能工巧匠等作為兼職教師,提升師資隊伍整體水平,為教育教學和學生技能培養提供充足的師資保障。企業從職業院校聘請高學歷、高職稱教師參與技術創新、產品研發和市場轉化等,以促進提升自主研發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發揮新技術優勢,以區塊鏈技術破除校企資源共建共享和優化配置的困境,加強教育資源與產業資源融合互通,實現產教資源要素雙向流動,推進成果轉化。
構建信息共享平臺,有效提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與企業發展需求之間的契合度。一方面,職業院校將教育資源面向企業開放,促進教育要素轉化為生產力;另一方面,企業將企業資源向職業院校開放,促進生產要素、生產過程轉化為教育資源和教育過程。通過校企資源共建共享,充分發揮資源集聚效應,促進教育與產業深度融合,實現良性互動。同時,充分發揮企業的場地和設備資源優勢,加強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將理論教學與校外實習實訓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提升實踐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政府從法律層面明確產教融合的主體、內容以及方式,降低雙方合作成本。建立健全產教融合法律法規,促進產教融合各運行主體有法可依,為行業企業參與產教融合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維護行業企業合法權益,消除行業企業的后顧之憂。明確行業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權利和義務,保障產教融合在法治軌道上高效運行。建立協調聯動機制,積極落實相關配套措施,科學合理地使用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治理工具,通過“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精準激勵以及設立產教融合專項扶持基金實現校企合作互利共贏。
職業院校根據資產管理特點,建立健全國有資產管理辦法,為大型儀器設備面向企業開放共享提供制度依據。同時,職業院校加強對產教融合的統籌規劃和頂層設計,校企共建產學研指導委員會和課程開發團隊等,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專業標準制定、課程設計、教材編寫、實踐項目開發等方面深度合作。
職業院校緊密結合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特點,構建“供給—需求—供給”閉環評價體系。“供給—需求”表示院校以人才培養、科技研發、社會服務等形式服務企業發展需求;“需求—供給”表示企業向院校傳遞人才需求信息,反饋人才培養質量和效果。通過構建閉環評價體系,最大限度地發揮評價的導向、診斷、改進和提升功能。堅持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以政府、學校、行業企業為多元評價主體,尊重和平衡各方利益訴求,實現合作互利共贏。關注科研產出的應用成果,把應用研發、協同攻關作為重要指標,科學考量職業教育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貢獻度,以及學生職業崗位的適用度。同時,關注產教融合體制機制的運行效率,促進職業教育與產業實現高質量融合發展。
強化文化育人的作用,加強文化建設,促進校企文化互融互通、共生共長,凝聚育人合力,提升育人效果。校企雙方在深刻把握學校文化和企業文化的特點和互動規律的基礎上,加強互通共融,相互吸收彼此文化的精華和長處,實現優勢互補。職業院校將企業優秀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基于職業標準不斷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文化素養和技能水平;企業將職業院校文化融入企業文化,在企業營造嚴謹的科研學術和創新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