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俊暉 黃小東 蔡麗
2019 年,《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指出,推進產業需求更好融入人才培養過程,建立健全行業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育人、協同創新的體制機制,形成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構建服務支撐產業重大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當前,校企協同育人已成為高職院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機制,也是向企業輸送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徑,更是構建技能型社會的重要支撐。
2021 年4 月,全國職教大會提出建設技能型社會的理念與戰略。2021 年5 月,時任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服務技能型社會建設》一文中提出,要加快建設國家以技能為重、社會以技能為榮、人人學習技能、人人享有技能的技能型社會。簡而言之,技能型社會是指人人都能把學習技能作為成才的路徑,都能把擁有技術技能作為人生目標,國家以技能為重,社會以技能為榮的新型社會形態。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適應中國經濟新常態的重要舉措,建設技能型社會應運而生。技能型社會的構建,將培養技術技能人才作為目標和紐帶,有利于激發職業院校與企業協同育人的積極性,打造校企合作命運共同體和“技能型社會教育系統”。同時,技能型社會構建是一項多方聯動的系統工程,聯動著職業院校、行業企業及政府等多方主體,對推動院校和企業高質量發展,推動建設教育強國、制造強國、技能中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校企協同育人機制是企業和職業院校為技能型人才培養這一共同目標而主動發揮自身優勢建立起的需求對接、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合作機制。在中國知網上,按主題“校企協同育人機制”進行搜索發現,2014 年至今,我國學者研究發表的相關學術論文共有479 篇,其中,2014年5 篇,2015 年7 篇,2016 年21 篇,2017 年46 篇,2018 年50 篇,2019 年95 篇,2020 年134 篇,2021年102 篇,2022 年145 篇。按關鍵詞“校企協同育人機制”進行搜索發現,2016 年至今,我國學者研究發表的相關學術論文共有7 篇,其中,2016 年1 篇,2020 年3 篇,2021 年2 篇,2022 年1篇。隨著國家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相關政策的出臺及構建技能型社會的戰略決策部署,學者們對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的研究越來越深入。陳熔、桂文龍、胡海婧在《農業職業院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研究》一文中指出,協同育人機制要通過校企共建產學研平臺提高服務社會與企業的能力,創建“雙師”工作站促進專兼職教師融合。馮益芙、魏會賢在《高職院校實踐協同育人機制研究》一文中提出,創新協同育人理念突出實踐育人的引領作用,實施分層分段培養,提升實踐育人的針對作用,形成“四類協同機制”凸顯實踐育人的系統作用,構筑“四型實踐平臺”深化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郭芳、張立仁、郭郁在《“四位一體”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協同育人機制》一文中提出,從政府、企業、學校、學生自身四個層面形成積極的互動機制,從而構建起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教育協同育人機制。韓雪平在《職業能力目標導向下“雙融合、多元化”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一文中提出,建設政府引導、行業深度參與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通過校企深度融合的方式全方位培養和提升學生職業素養,校企攜手打造高素質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李杰在《產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協同育人機制構建研究》一文中提出,協同機制需要政府主導切實體現協同育人中的統籌功能,高校主責鞏固強化協同育人中的核心地位,企業主體充分調動協同育人中的內在動力,學生主角有效激發協同育人中的“雙創”熱情。
綜上所述,需要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在協同培養機制、激勵機制、評價機制等方面對校企協同育人機制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以此解決技能型社會日益增長的技術技能人才需求與不完善不充分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之間的問題。
職業院校與企業協同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過程中,要促進教育鏈、創新鏈、人才鏈與產業鏈的有機銜接,為區域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和職業院校高質量發展服務。當前,職業院校與企業在協同育人的過程中仍存在些許不足。
1.院校人才培養方案動態調整不足。技能型社會建設要求校企協同育人在學科專業建設上要精準對接產業需求。目前,職業院校學科設置與專業建設靈活性不足,教材及教學內容更新不及時,實習實訓基地建設落后實際工作的企業環境,人才培養偏向知識技能的掌握而忽視職業素養的養成。校企協同育人層次淺,人才培養方案調整滯后、措施有限,造成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錯位,甚至企業階段性人才短缺,“協而不同”校企育人方式與技能型社會建設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需求相去甚遠。
2.企業協同育人的主動性、積極性不高。技能型社會建設要求產教融合深入發展,將“技能”置于國家發展的高度上,激發校企協同育人的積極性。目前,校企協同育人的過程中,職業院校作為育人的主要陣地,期望通過建立校企協同機制提高人才培養的整體實效,而企業參與校企協同育人期望獲得穩定的人力資源、知識技術等,實現企業技術技能人才資源的整體優化和科學補充,其動力既有來自企業內在利益需求的利益誘導,又有來自企業外部環境要求的政府推動、資源約束和市場驅動。然而,期望從校企協同育人項目中獲得相應利益的企業大多認為參與協同培養人才提高了企業的時間成本、人力成本和資金成本,協同育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沒有意識到對人才的投資會提高人力資源的數量與質量,為企業運營帶來長遠的效益。有的企業即使認識到“人才是企業發展的第一位”,仍然對校企實訓基地共建、“雙師型”師資隊伍共培等投入不夠。“院校熱、企業冷”的“融而不合”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易導致學生就業能力與企業招聘條件不匹配,教育鏈、產業鏈與創新鏈相脫節的情況,職業教育的教學成果不能良性地轉化為經濟增長的推動力,這與技能型社會建設對產教融合全方位深入發展的要求相差甚遠。
3.校企協同培養人才評價機制不全。技能型社會建設需要校企協同育人能夠建立可持續發展循環機制。校企協同育人的目標是為生產、管理、服務一線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實現校企資源的優勢互補,實現學校和企業的互利共贏,而實現目標的關鍵在于校企協同育人的融合連接校企供需關系的結果。從職業院校與企業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發展來看,院校與企業合作關系雖然已經建立,提出了共建學生實習實訓基地,設置直接向企業輸入人力資源的“訂單班”等,但停留在合同層面的多,即使開展了校企雙向互派互訪、資源共建共享等合作,也缺少具體的考核評價反饋機制,沒有專門的校企協同育人數據庫或評價平臺來收集、分析、總結畢業生崗位適應性和匹配度等問題,從而無法正確有效地優化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合而不優”的校企協同育人模式達不到技能型社會建設要求。
校企協同育人是建設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生態系統的重要手段,是構建技術技能“匯入”生活、“滲入”人心、“長入”經濟、“融入”文化、“進入”議程的技能型社會的重要途徑。為使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模式更好地實現內涵式發展,校企雙主體要積極探索校企“協且同、融且合、合且優”的育人新機制,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率,真正實現“技能,讓生活更美好”的愿景。當前,創新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立體化、全方位地完善人才培養新格局,要以建設人人擁有技能的技能型社會為契機,著力培養一批產業急需、技藝高超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1.完善專業教育與職業需求培養機制。技能型社會背景下“協且同”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在于實現專業教育與職業需求的精準匹配,暢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渠道。一是建立校企聯合招生機制。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首先是生源,院校在制訂招生方案時,應廣泛征求行業企業的意見,充分調研區域行業企業人才需求方向,多形式、多途徑、全方位分析市場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設置學科專業和招生計劃規模。二是建立“模塊式”可動態調整的人才培養機制。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重視行業企業人才培養標準的引入,設置動態的教學模塊。同時,建設由專任教師、企業導師、教學管理教師及校企合作管理教師組成的專業專家指導委員會,依據行業產業對人才的動態需求,在教學“第一課堂”嵌入新技術、新工藝等相關知識模塊和技能培訓模塊,不斷完善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科學優化產業與專業的適應性、匹配度。三是建立校企文化課堂。院校提供場地,企業導師與學校教師組建師資隊伍,共建校企文化課堂。通過在校企文化“第二課堂”宣講、授課、研討、仿真環境模擬等方式,弘揚技能型人才的價值導向,促進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讓學生較早認識企業,了解企業,增強對崗位、職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在校企育人“協”和“同”上下功夫,形成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有助于實現“學生—職業人—社會人”的“零過渡”。
2.建立校企協同培養人才的激勵機制。技能型社會背景下構建“融且合”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關鍵在于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激發企業協同職業院校參與技能人才培養的動力,形成學校企業命運共同體。一是建立政策激勵機制。校企雙主體可以抓住國家和政府出臺的指導性政策,有效用之。學校層面,抓住政府出臺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相關政策,支持各二級學院開展校企合作,對校企協同工作開展得好的學院給予績效獎勵,鼓勵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和工作,折算為工作量,與職稱評定、績效工資等掛鉤。企業層面,抓住“減免校企合作企業的部分稅收”“承擔企業員工參加培訓的部分費用”“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開展得好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等政策支持和資金資助、獎勵,支持企業導師入校授課,納入工作量考核統計。二是建立合作互贏激勵機制。從校企雙方整體利益出發,統籌協調校企之間的利益關聯性,深化校企之間的相互協同和相互合作。學校層面,為企業提供技術技能人才輸送保障,解決行業企業人才供需的結構性矛盾;為企業提供企業人員培訓及學歷提升渠道,創新校企協同育人新格局;聘用一批“企業導師”,保持校企良好的互動關系;為企業提供所需的科研技術服務,組建校企研發攻堅項目組,發揮職業教育對企業發展和產業升級的服務作用。企業層面,企業應主動承擔建設技能型社會的責任,為學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建言獻策。企業積極主動參與協同育人,為教師提供掛職鍛煉的平臺,為學生提供實訓實習所需的設備、場地和“企業導師”。“政策+合作互贏”校企“融且合”激勵機制的建立,以校企雙主體在協同育人中的共同利益為紐帶,將形成“校中有企、企中有校”的命運共同體,有助于實現“政策—制度—機制”的“穩落地”。
3.構建校企協同培養人才的評價機制。技能型社會背景下“合且優”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在于及時反饋、優化校企協同育人評價結果,構建“技能型社會教育系統”。一是建立“學校+企業+第三方”的評價組織機構。學校和企業作為校企協同育人的主體,為第三方評價主體提供政策、經費支持,并且能有效反饋和整改評價結果。而第三方評價主體與學校、企業組成的“評價共同體”,可提供科學的評估手段,形成育人評價合力,實現評估工作的規范化。二是建立校企協同育人評價大數據。職業院校以教師評價為主,在理論考試的形成性考核過程中,提交人才培養的教學階段評價;企業以企業導師評價為主,在學生實習實訓過程中,提交人才培養的實踐階段評價。第三方評價主體以“人”為單位,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走訪,建立評價數據庫,收集、分析教學階段評價(包含個人基本素養、核心能力等),分析實踐階段評價(包含崗位適應性、崗位拓展型等),建立全員全方位全過程人才培養考評機制,及時向校企反饋人才質量評價,為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提供科學的可優化的方案。校企協同培養“合且優”評價機制的建立,以第三方評價主體為聯結,共建共研校企協同育人成效,有助于實現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成才—成長”的“全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