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 之

她出身農家,卻心系航天,31年來,她耕宇牧星,探尋蒼穹,將青春歲月先后獻給了我國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及火星探測三大領域,在時代長空留下了中國女性的奮斗軌跡。她成為我國跨越三大領域的第一人!她就是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科技委常委、嫦娥四號探測器系統副總指揮兼副總設計師、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號/嫦娥六號探測器系統副總指揮、首次火星探測工程天問一號探測器副總指揮兼環繞器總指揮張玉花。
張玉花是上海航天科技研究院第一位女性總指揮。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火星探測,對于普通人而言高深莫測,對于一般科技人員來說也是望塵莫及,而這航天中的三大領域對張玉花而言卻是日常工作。
1968年10月,張玉花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她是家中的長女,學習非常認真刻苦,成績十分優異。她是村里走出的第一位女大學生。為了減少家庭的經濟負擔,她選擇了有獎學金的國防科技大學。
1990年張玉花大學畢業后,毅然選擇投身航天事業,來到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某所工作。1999年至2007年,已出任研究院載人航天行政負責人的張玉花,帶隊參與了神舟飛船電源分系統、推進艙及供配電工作,率先順利轉階段、率先實現產品交付,順利完成了神舟一號至神舟七號飛船靶場試驗與發射任務。試驗飛船發射成功后,張玉花作為電源分系統主要設計人員拿到了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8年,我國探月工程二期正式立項,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在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號任務中爭取到五個半分系統的研制任務,實現了探月工程零的突破。就在這個時候,一紙調令,張玉花從載人航天領域轉向陌生的探月工程,擔任副總設計師、副總指揮,開啟了上海嫦娥團隊的探月之旅。
就像載人航天工程一樣,探月對上海航天科技研究院而言,又是一個新的征程。剛開始只有幾名兼職設計人員,關鍵技術儲備不足,困難重重。
2013年,在張玉花團隊的努力下,嫦娥三號成功發射并釋放了玉兔一號月球車。然而,2014年初,玉兔一號在第二個月晝周期行進時被石塊磕傷,行程終止在了114.8米。此后,玉兔一號雖然不能動,但依然頑強地存活了兩年多,這證明當時的電源、測控裝置功能依然良好。
那是中國航天第一次觸及月面,任務圓滿完成。但張玉花始終憋著一口氣,她想讓玉兔二號月球車彌補玉兔一號的遺憾。很快,機會來了!2015年嫦娥四號立項并確定著陸月球背面。張玉花帶領團隊優化設計,盡可能不使電纜裸露在外,并進行室內月壤模擬場行駛與高低溫擺動試驗,以驗證改進方案的正確性。科研人員從吉林運來火山灰模擬月壤。為防護模擬月塵的揚起,張玉花與團隊人員在夏天戴著口罩,穿著雨衣、雨鞋,在40多攝氏度的試驗場內大汗淋漓地做試驗。當看到玉兔二號登上月球的照片時,張玉花與團隊人員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感。張玉花特別崇拜體育明星,她說賽場上國歌響起、國旗升起的時候,運動員就是英雄。“航天也有這種特質,當我們的國旗飄揚在月球上的時候,航天人就是英雄。”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探月歸來,我國首次月球挖土任務圓滿收官,震撼世界。“這是中國航天創造的又一壯舉。” 多少艱辛,多少奇跡!張玉花等一批航天女科學家巾幗不讓須眉,撐起“嫦娥”研制的半邊天。
在為嫦娥五號感到歡欣鼓舞的同時,另一個探測器正在茫茫的太空中行進,這個探測器就是天問一號。張玉花作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副總指揮兼軌道器總指揮,時刻關注著天問一號的最新進展。
2021年2月10日晚,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一陣陣歡呼聲與掌聲點燃了原本沉寂的夜空。執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實施靠近火星的制動捕獲,成為我國第一顆人造火星衛星。火星上空的這一抹“中國紅”,在全國人民迎接牛年新春的喜慶時刻,更增添了濃濃的家國情懷。“火星你好,我們來了!”為了這一瞬間的喜悅,張玉花和團隊等待了整整十年。
同事們眼里的張玉花,除了嚴謹、細膩、富于好奇心、雷厲風行外,兼具親和力。
說起自己的女兒,張玉花聲音放低,感到十分內疚。“我對女兒的陪伴很少,女兒三四個月的時候就被送到院里的托兒所了,我抽空去給她喂奶,有時候不小心弄到身上了,人家還以為我身上沾了稀飯。我丈夫也是航天人,家里照顧不到就請了公公來陪孩子,女兒就這樣長大了。說起來,我去考二級心理咨詢師也是為了女兒,有一陣她老跟我抬杠,我希望能說服她。如今女兒長大了,很理解和支持我的工作。”
300公里、38萬公里、4億公里,從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到火星探測,張玉花的航天事業始終處于“變軌”的狀態,但她對星辰大海的追求從未停歇……
(青園摘自《伴侶》 圖/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