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嶸

一個明星主播在直播間里對著成千上萬的粉絲喊道:“3,2,1,上鏈接!”
你可以想象接下來的畫面,消費者手忙腳亂地點開鏈接下單,唯恐自己落后,而動作稍慢沒有搶到商品的人則滿臉懊悔。這一切,大概只能用“瘋狂”兩個字形容。
也許幾天之后,你就會看著自己購買的商品滿心懊悔,可這一切究竟是怎么發生的?我們為什么管不住自己的手呢?
首先,我們來說說那些明星主播。
明星主播的前身是一門古老的職業,也就是銷售員,銷售員的模式大多為一對一。美國作家格拉德威爾曾在著作《眨眼之間》中,講述了一個大師級汽車銷售員的故事。這個銷售員在十幾年的銷售生涯中,平均每月能推銷出20輛汽車。
互聯網時代到來后,這種銷售模式被顛覆了,銷售不再是一對一模式,一個金牌銷售員可以同時向成千上萬的人施展他的銷售技巧。如今一場直播的銷售額甚至可以達到上億元,過去的銷售大師的業績在今天的明星主播的面前,就變得微不足道了。在互聯網和社交媒介的作用下,金牌銷售員就變成了今天的“明星主播”。
這時我們就會遇到直播中的第一個效應:“光環效應”(也稱為“暈輪效應”)。
所謂光環效應,是指人們往往會通過已經掌握的某些良好信息,將它與其他事物建立聯系,從而以已有的好印象去推測這些事物。簡單地概括就是“愛屋及烏”。例如一個廣告中,某個奧運冠軍在使用某款手機,奧運冠軍的表現是客觀的信息,而手機的性能是模糊的特征,但這時你卻會將奧運冠軍的出色表現和手機性能聯系在一起,認為手機性能就像奧運冠軍一樣強大。
同樣,當明星主播在銷售某件產品時,他(她)的知名度會和產品質量形成某種關聯,此時的產品就會被包裹在光環之中,人們自然會用美化過的眼光去看待這些商品,這就形成了光環效應。一模一樣的商品,我們會賦予它更多的信任和好感。
直播中的第二個效應是“羊群效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從眾心理”。
“羊群效應”是指社會群體中相互作用的人們趨向于相似的思考和行為的方式。比如在一個群體決策中,當多數人意見相似時,個體趨向于支持該決策,即使該決策并不正確。當你在直播間里看到別人對某件產品有著巨大的興趣,并迫不及待地搶購時,這種他人的行為就會對你產生很大的影響,使得你也想加入搶購的行列。而你的行為則會加劇這種緊張氣氛,使得別人進一步跟風。
直播中的第三個效應是“稟賦效應”。
通俗地說,“稟賦效應”就是你一旦擁有一樣東西,就會對這件物品有更高的評價和估值,比如你花了一百元買了一個心儀的手辦,如果別人也想要,你恐怕未必愿意用一百元轉讓這個手辦,其原因就是我們和該物品之間產生了某種情感的聯系。
那么直播間的東西并沒有到我們手上,我們也并沒有真正擁有它,這時也會發生稟賦效應嗎?經濟學家的回答是肯定的。美國經濟學家丹·艾瑞里提出了“虛擬所有權”,即我們不需要完全買下一樣產品,也能獲得擁有感,也能滿意地品嘗、觸摸或感覺到它,即便我們從未真正擁有它。
當主播在直播間介紹某件你想要的商品時,你就會想象自己擁有這件商品時的感受,比如某種化妝品涂在臉上,你的皮膚會變得更加滋潤,即便這是想象,也會增加你賦予這件商品的價值,你渴望擁有它,想象它已在你囊中,這時稟賦效應就會出現。
在這三個效應微妙的合力之下,我們很難管住自己的雙手。
客觀地說,“直播”就是一種技術手段,難以簡單將其歸為“福利”或者“陷阱”。合理利用直播可以產生好的社會效應,但這不代表我們必須完全依賴直播,很多時候更需要人與商品面對面。這就像網絡書店方便了我們購書,但并不代表我們已經不需要實體書店了。
但有一點,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是在某種沖動下購買某樣商品,而不是經過大腦深思熟慮,這個商品最終往往并不會讓我們滿意。
3748501908202